紫阳书院的黄昏/汪晓东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4 19:24 2

摘要:五四青年节这天的花壳笋格外倔强,硬是从古紫阳书院边石缝里挣出毛笔状的向善向上的姿态……我拾级登上歙县中学与书院连接的石阶,弯腰拨开青苔,指甲尖似乎触到某道铅笔刻痕——1985年的青年节,我们正是在这里,用搪瓷缸分饮着庆祝编写工作过半的米酒……

散文:《紫阳书院的黄昏》

文/汪晓东

五四青年节这天的花壳笋格外倔强,硬是从古紫阳书院边石缝里挣出毛笔状的向善向上的姿态……我拾级登上歙县中学与书院连接的石阶,弯腰拨开青苔,指甲尖似乎触到某道铅笔刻痕——1985年的青年节,我们正是在这里,用搪瓷缸分饮着庆祝编写工作过半的米酒……

晨光漫过斗山时,江老的枣木杖已叩响书院台阶。八十二岁的老县长布鞋沾着露水,帆布包斜挎的弧度与四十年前别无二致。"道昆公在太函故居手植的紫藤,今晨开了第一穗花。"他递过数码相机,屏幕上的淡紫色花串与身后石柱的"汪道昆讲学处"刻字遥相辉映。

展览厅里,江老的白发几乎贴上展柜玻璃。他指点着万历年间的地契拓片:"看这'永济寒生'的朱砂印,和潘先生发现的《劝学箴》残碑..."话音未落,隔壁歙中的课间操广播突然骤响。我们相视而笑——1985年的此时此刻,杨校长正用搪瓷杯叩桌抗议这惊散文思的喧闹。

碑廊的气味裹着往事不断翻涌。江老的杖尖突然悬在某处苔斑:"小汪,这是你的'墨宝'啊!"青石上歪扭的"山岚"二字,原是当年我偷刻的笔名。暮色漫上来时,老先生从锡壶斟出歙县米酒:"敬五四。"酒液在残碑凹陷处晃成月牙,倒映着四十年前那个伏案抄录教育档案的毛头小伙……

隔壁食堂飘来腌火腿燉鲜笋的香气,与记忆中的味道重叠。1985年青年节,姚老师特意上了这道当年好生羡慕家乡菜,庆贺《成人教育》章节完稿。此刻穿灰蓝工装的厨娘探头招呼:"江老,按您吩咐留了火踵!"老人孩子气地眨了下双眼:"当年你们夜宵的腌火腿燉鲜笋,可是我让食堂给特供的。"

晚风掠过"道源堂"遗址时,檐角铁马突然齐鸣。江老的白发在暮色中扬起,恍若四十年前潘先生在北岸发现的残碑上舞动的藤蔓。"听,这是道昆公当年开讲的击磬余音。"他的杖头铜铃与铁马共鸣,惊起梁间新燕——这些羽毛未丰的小生灵,可会记得1985年常来喂雏的少求先生?

离开歙县中学大院时,守门人递来新采的野薄荷。江老将草叶夹进《新安名族志》书页,忽然轻笑:"杨校长若在,该批评我们搞封建了。"月光爬上歙中教学楼,把玻璃幕墙映成我们当年誊稿的蜡纸。那些在灯光下争论"自学考试该入何章"的夜晚,此刻正透过新时代的窗格,与自习室的LED灯光默默对话。

山道转角处,江老忽然驻杖:"当年修志,你们可算接续了紫阳书院最后一脉文心。"他指间的烟头明灭状,恰似四十年前我们熬夜时窗棂间的星火。下坡时,老人的影子被路灯拉得很长很长,斜斜覆在"古紫阳书院"匾额上,与杨校长当年掸落的尘埃轻轻重叠……

作者简介:

汪晓东,男,汉族,笔名山岚,黄新,纪天等。1962年7月27日出生于安徽潜口,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原供职徽州区政府,任三级调研员。系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和黄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徽州区会长;黄山市市委党校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黄山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网创作委员会副主席。多年来一直从事地方文史研究,并业余进行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累计有200多万字学术、文艺和新闻作品散见各地,有40余次获得各机构学术成果奖和作品奖。

来源:文学艺术现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