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厂的撒钱动作看似热闹,但实际招聘时,JD上的要求却越来越像科幻小说:既要懂AI大模型,又要能扛业务从0到1;既要年轻有冲劲,又要自带资源。
周末和圈内的一些HR交流,他们有着一股焦虑:金三银四,简历库像被抽干的池塘,人都去哪了?
作为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了13年的老兵,我经历过行业最疯狂的扩张期,也目睹过裁员潮下的寒冬。
但今年的金三银四,似乎比往年更难读懂——企业喊着招不到人,求职者却在脉脉上自嘲被优化后连降薪都找不到坑位。
去年年底,京东宣布给一线员工加薪至平均23薪,字节跳动追加期权激励,腾讯甚至把年终奖分摊到月薪里……
大厂的撒钱动作看似热闹,但实际招聘时,JD上的要求却越来越像科幻小说:既要懂AI大模型,又要能扛业务从0到1;既要年轻有冲劲,又要自带资源。
一位饿了么的HR在脉脉吐槽:面了30个候选人,要么技能断层,要么一听996就秒拒。
企业需要的是能扛住高压、紧跟技术的超级个体,而年轻人却在追求不被工作吞噬的生活。
去年一篇《互联网人3.0:看开》的爆文里,作者犀利总结:
1.0版本的人相信改变世界,2.0版本的人追逐财务自由,而3.0版本的年轻人只想去码头整点薯条。
一位在腾讯工作8年的前同事告诉我,他去年拿了N+1后立刻退休:“股票套现的钱够在小城市躺平十年,何必继续当三星堆?”(注:腾讯绩效3星员工的戏称)。
还有一位95后程序员在抖音直播自己反向求职:拒绝所有大小周岗位,哪怕工资低30%。评论区瞬间涌入上千条共鸣:“命比KPI贵”“加班费买不回体检指标”……
这一代人,开始用脚投票重新定义性价比——薪资、期权、职级的光环,抵不过一场不被闹钟打断的睡眠。
互联网行业的招聘难,还藏着一层技术迭代的暗伤。
前几年,会写Java、能做前端就能轻松入职;如今,AI重构了技术栈,大厂对“提示词工程师”“AI训练师”的需求暴涨,但这类人才却极度稀缺。一位猎头朋友透露:“某大厂开价百万年薪招大模型专家,半年面不到合适的人,最后只能从海外挖。”
更残酷的是,传统岗位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一位做了5年数据标注的网友在公众号留言:“公司上了AI自动标注系统,我们组12个人,半年裁到只剩2个。”
技术跑得比教育快,企业等不起培养,求职者跟不上迭代,中间的断层成了填不满的鸿沟。
一位自媒体博主说得好:“当企业把人当耗材,就别怪耗材们学会自我保护。”
未来的互联网职场,可能需要一场双向妥协,企业放下“既要又要”的幻想,求职者接受“高薪必有代价”的现实。
金三银四的冷清,或许正是行业挤泡沫的契机。当高增长神话褪去,我们终于能冷静思考:
是继续用“大厂一年,人间三年”的节奏透支人才,还是搭建一个让普通人也能体面生存的职场生态?
毕竟,人才从来不是消失了,他们只是躲进了更值得奔赴的生活里。
来源:麻辣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