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书的人,或许无不认为书之人生导引,诱惑重重;书里乾坤至大,大得难以想象。政经教科,工商农军,史哲文学,天文地理,琴棋书画,五行八作……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书中缺少的。你眼望不见的,书能让你望得到;你耳听不到的,书能让你听得到;你脚走不到的地方,书能
书里有“书”
杨水河
爱书的人,或许无不认为书之人生导引,诱惑重重;书里乾坤至大,大得难以想象。政经教科,工商农军,史哲文学,天文地理,琴棋书画,五行八作……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书中缺少的。你眼望不见的,书能让你望得到;你耳听不到的,书能让你听得到;你脚走不到的地方,书能让你飞跃前往。古代先贤,当今名家以及未来科幻,都能让你对得上话,且知晓明白。你热爱却摸不着门的,它教你入道学会;你多事之秋、闷闷不乐时,它会为你宽解抚慰;你挫折蹉跎、失舵彷徨之际,它会为你拨开云雾、指点迷津;你渴望进取求知,出类拔萃,改变命运,它就是你的雪中之炭,不尽滋养。
如此神奇之外,书里还有样上好之物,即“书”。书里有“书”,什么“书”?书里藏着“书”?像俄罗斯的套娃那样:一打开,大里套中,中里套小,小里套微,变魔术似的。非也。书里之“书”,不是套娃,不是宝匣,而是隐身于幕后之精灵。书里之“书”与原先那书,既有联系,又非连体。不像套娃那般入眼即见,一览无余,却又无疑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首先你要去读原先之书,从阅读的原先之书里,去寻觅,去发现,去为之,去呈现。也就是说,必须靠阅读,靠联想,靠多思,靠感悟,进而生发开来,由此及彼,于书著“书”,刊印面世。
前不久,同窗且好友方遒就弄出了书里的“书”。从读“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里,寻觅、发现、淘金般的为之一“书”《拥抱经典》(线装书局有限公司出版)。转转书店,没有同名或相同内容之“书”,看来《拥抱经典》确实藏之于“四大名著”,可谓书中之“书”。翻开这“书”,里面还附赠一张该书的朗读光碟,读累了,眼花了或光线不好时,还可以“歪”在沙发里闭目养神般的“听书”,怪时髦的。故而,同方遒先生一样欣喜的笔者,曾在他的书讯留言区里乐道——
读书不难,难的是能读出“书”来;拥抱经典也不难,难的是能“拥”出点名堂来,且非一般的名堂(文学杂志与诸多平台慧眼连载),就更非易事。若没有点才华与笔力,怕只能望其项背,留下羡慕“嫉妒恨”了。《后记》已开卷,全著应在不远处,翘首早日拜读。恭贺方遒先生新作大作问世!
之于作者方遒,如此的读书之“书”,亦不是初次。记得两三年前,他就书里又“书”地弄出了读书之“书”的《走马古道》(团结出版社出版)。不过《走马古道》,来自于他沿途凭吊、考察、寻访、思索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之获。这就是位于古代“两京”(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官道、金戈铁马、遗迹累叠的无字之书——崤函古道。看来无论是否名著的有字之书,还是山河万里、星河人间的无字之书,无不内容博大,意涵丰富,藏龙卧虎,宝藏多多。重要的是我们能否面对期望获取的书中之“书”,无惧艰辛,挖掘不止,潜心思索,善于发现,致力为之。
在前前后后的这几年里,在笔者的周围与同学、朋友中,除了方遒先生外,对书中之“书”可谓群起而攻之,成了一种风气,一种现象,如雨后笋、春满园一样,抢先恐后,争奇斗艳,蔚为大观。
近来一段日子,笔者老来“泛舟”,遨游史海,欲穿越时光,重回古人古事间探遗访幽一把。不管“史记”号,“资治通鉴”号,“先贤文集”号,还是“战国策”或别的什么“人物传略”号,碰巧了就“乘”,无什么游荡目的地。哪儿饥哪儿吃饭,哪儿黑哪儿住店,顺水漂流,悠哉悠哉。不曾想好多事儿总是“有心栽花花不成”,而“无心插柳柳”却“成荫”。
泛舟了就在水上,湖泊池塘,河流潺溪,大概凡水之地便总遇鱼。它们或翔浅底,或藏深渊,或不耐水中,或静水游深,禁不住会激起泛舟者获浅钩深的冲动和欲望。这就不管不顾地要“抛线撒网”了。试了两次没能空手,就得寸进尺了——敢不敢来个“泛舟钩沉于史海”杂篇,只要能有三篇的发现与积累,不妨就来个“之一、之二、之三系列篇”如何。不敢有读书“索书”之奢望,但试着“索篇”,总不算非分之想吧。世上之事不少都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弄成啥算啥吧。反正闲着白闲着,也“蚀”不了什么“本”。
几个月的光景,泛舟任泛,钩到钩不到“沉”,舍得了“线”,耐得住“空”。不成想苍天不欺笨拙人。《吴起之误》《李斯其人》《邦哥的本事》《霍光犯惑》……“泛舟钩沉于史海系列篇”已写出了十多篇,被《今日头条》《顶端新闻》《建安风》等文学平台陆续编发推送,阅读量接近突破五万,评论区留言、点评或点赞众多。史海茫茫,纷繁错综。自己还能否泛而不止,钩沉不辍,或者说上述系列篇还能否接而续之,未知可否;抑或说这些杂七杂八之类能否权作书中之“书” 的垒墙之砖,也束之高阁,不去费那心思了。
书中之“书”,来自于书;无书或有书而惜读,或者说读了、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自然与书中之“书”无缘的了。书尚不读或读不进去(非有心或专心读书),不愿深入虎穴,焉得虎子呢?行文至此,忽然想到自己近年来也曾滥竽充数地出版过三两本小册子。是否可忝列为书中之“书”呢?是算作有字之书的书中之“书”?还是无字之书的书中之“书”呢?非此即彼,兼而有之吧。
不管算啥,无不得益于所读之书,或有字之书,或无字之书;无不得益于母亲当初盼我读书,催我读书,供我读书。为此她含辛茹苦,在所不辞。再穷再难,她从无因而耽误过儿子的学业。多年后当她看到儿子读书读出的书稿,那般喜出望外。虽然她目不识丁,但儿子写出的书与她抚育培养儿子读书关系密不可分。像收听柳兰芳、袁阔成的广播评书一样,每晚弟弟都得给她念上几页儿子的书稿。
成书后,她要弟弟驾车把书带回老家,她要亲手把这喜乐分享给乡邻四座。因为这书里有她的人生春秋;有她供养儿子读书的朝朝暮暮;有乡亲们淳朴多情的众生形象;也有儿子难忘桑梓的缕缕乡愁。或许早在母亲激励、鞭策儿子读书之初,笔者就在心里默默埋下了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出”书”的种子,汗水、笨功与用心,浇灌出了书中之“书”的些许花朵与微薄收获。
书中之“书”,薪火的接力与传递;书中之“书”,阅读的繁衍与升华;书中之“书”,立言的探索与承载;书中之“书”,进步的前行与希望。
作者简介:杨水河、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人。热爱文学,练笔不辍:创作和采写的四十余万字的报告文学、散文、随笔、剧评、杂文等,在市级以上主流 报刊等媒体上发表,有些篇目入书出版,其中十二篇获地市、大军区和国家级征文比赛一、二、三等奖。近年相继出版《年华无悔》《年轮无声》和《年岁无负》 三部散文(随笔)集,并被洛阳市图书馆、三门峡市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
来源:赤子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