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所高校是否具备较强的实力,在如今这个货币经济时代,学校的经济实力是一个典型的指标,除学校年度总预算之外,当然还包含有生均预算这一更具代表性的指标。这几年大家都对高校年度预算有所了解,但生均预算的传播还是不够,很多人对高校的生均预算还比较陌生,本文我们以各高校
一所高校是否具备较强的实力,在如今这个货币经济时代,学校的经济实力是一个典型的指标,除学校年度总预算之外,当然还包含有生均预算这一更具代表性的指标。这几年大家都对高校年度预算有所了解,但生均预算的传播还是不够,很多人对高校的生均预算还比较陌生,本文我们以各高校2025年度预算收入、在校生人数计算得出的生均预算进行简要分析。
我们以重庆大学为例,2025年该校年度预算总收入为106.27亿元,在国内高校预算收入排行榜中位居第25位,根据该校目前在在校生总人数4.77万人计算,重庆大学生均预算大约在22.26万元左右,这个生均预算在国内高校排行榜中位居第43位,即使在147所“双一流”高校中也仅居第41位,从这个数据我们就能发现,一所高校光有总预算排名靠前还是不行的,更需要生均预算收入排名具有竞争力。
我们再看一例,中国音乐学院本年度预算总收入只有12.89亿元,在国内高校预算排行榜中落到了284位,但是该校在校生人数仅有2150余人,其生均预算经费高达59.9万元,在全国所有高校生均预算排行中位居第三位,如此悬殊的差距,估计是很多网友所无法想象的。
生均预算最高的高校同样是清华大学这所榜一大哥,其预算总金额接近400亿排行榜首,而其生均预算达到了84.86万元同样遥遥领先,因为位居第二位的上海交通大学预算收入接近300亿元,但生均预算仅有60.6万元左右,略高于中国音乐学院。作为国内高校榜二大哥的北京大学,其预算总收入为259亿,而生均预算仅有58.5万元左右,只能屈居第四位。
笔者原来和大家提及过一个很粗浅的逻辑,看学校实力强弱,我们可以从学校的预算和生均预算上来看,一所学校预算经费在15亿元以上、生均预算能够超过5万元的话,基本上可以算作实力不错的高校了。比如辽宁大学预算经费为13.7亿元、生均预算为5.08万元,或者说湘潭大学预算经费有18.55亿元、生均预算4.46万元,虽然他们俩均只有一个指标达标,但学校实力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不被认可的,如果两个指标均无法达到的话,那说明学校整体实力尚有所欠缺。
我们再看深圳大学,为何很多“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考研会选择这所“四非”高校?因为深圳强大的就业吸引力之外,学校的投入同样不可忽视,该校本年度预算经费达到了75亿元,生均经费也达到了16.8万元,这个投入在“双一流”高校中达到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等211高校的水平,而且这3所高校在总投入上更无法与之相比,这就决定了深圳大学在国人心目中的自然地位。毕竟,我们所学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是不会出现较大偏差的。
在生均预算排名前39位的高校中有985高校28所,如果按前50名计算则达到了34所,仅有中南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未进入,而国防科技大学因为属于军校而未能参与。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对于985高校来说,如果生均预算未能跻身前50强,是否需要考虑投入不足的问题?
非985、211高校中,中国音乐学院这所艺术类“双一流”高校雄踞榜首,而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投入最多,其中前三所还归属于“双一流”高校,而浙江工业大学同样属于“四非”高校,但其在生均投入上甚至超越了深圳大学,这与浙江的富庶以及浙工大跻身“双一流”的超高呼声完全一致。
在“四非”高校中,投入最多的除上面提及的浙江工业大学、深圳大学之外,比如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齐鲁工业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中国民航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都在其列,我们可以发现,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浙江、山东、江苏等地在高等教育的投入上还是非常舍得的,而民航类高校的高投入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对于职业本科层次的高校来说,深职院成了所有高校中首屈一指的存在,更与其舍得的高投入密切相关。
来源:泰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