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就送!不要钱!”河南郑州68岁的张大爷(化名)怎么也没想到,手机里弹出的这条广告,竟让他半年花光了4万元养老钱,家里堆满了16麻袋“免费领”的商品——从保健品到“纳米养生锅”,甚至还有“开过光”的玉石挂件。
事件概述:从“免费领”到4万血汗钱打水漂
“点击就送!不要钱!”河南郑州68岁的张大爷(化名)怎么也没想到,手机里弹出的这条广告,竟让他半年花光了4万元养老钱,家里堆满了16麻袋“免费领”的商品——从保健品到“纳米养生锅”,甚至还有“开过光”的玉石挂件。
张大爷的女儿发现后,试图联系商家退货,对方却称“活动规则写明了‘先用后付’,商品已签收不退”。平台客服也推脱“用户自愿下单”,维权陷入僵局。
套路解析:“零元购”如何掏空老人钱包?
1. 免费诱惑,精准狙击老年人
- 商家利用老年人对“免费”“优惠”的敏感心理,在小说、短视频中植入广告,用“0元试用”“打卡送鸡蛋”等话术诱导点击。
- 河南曾曝出类似案例:诈骗团伙以“3000万广告费折成免费送”为幌子,诱骗老人购买高价蚕丝被后卷款跑路。
2. 隐蔽扣费,合同藏猫腻
- 许多“零元购”实为“先用后付”,老人误触后自动绑定支付方式,商品到货即扣款。有的平台甚至默认开通该功能,关闭流程极其复杂。
- 四川消协调查显示,85%的老年人曾因“操作不熟”掉入扣费陷阱。
3. 虚假宣传,吹嘘功效
- 直播间“专家”鼓吹保健品能“降三高”“抗癌”,用“亲情牌”拉近关系,甚至伪造用户好评,让老人深信不疑。
维权指南:用法律武器追回养老钱
1. 保留证据是关键
- 立即拍摄开箱视频、保存聊天记录和付款截图,证明商品与宣传不符。
- 若老人存在认知障碍(如小脑萎缩),可依据《民法典》主张合同无效,要求退款。
2. 多渠道施压
- 向平台投诉并同步拨打12315,强调“虚假宣传”;通过黑猫投诉等平台曝光商家。
- 河南法院曾为受骗老人追回1300万元损失,司法途径是最后保障。
3. 警惕“甩锅”话术
- 商家常以“已签收”“活动过期”为由拒退,但根据《消法》第24条,商品质量问题7天内可退。
家庭与社会:筑起防诈防火墙
- 子女多陪伴:河南消协提醒,老人受骗多因情感空虚,子女应主动科普骗局案例,帮父母设置支付限额。
- 社区联动:街道可开设反诈课堂,用“广场舞阿姨讲案例”等接地气方式提升老人警惕性。
- 平台责任:专家呼吁禁止默认开通“先用后付”,需用醒目提示告知风险。
总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张大爷的遭遇并非个例。河南社旗法院曾判决一起老人购买高价收藏品案,因卖家未核实老人认知能力,最终全额退款。这提醒我们:
- 对老人:勿轻信“免费”,下单前多问子女;
- 对社会:严打“坑老”商家,让骗子无处遁形。
呼吁:
“养老钱”是老人的安全感,更是子女的责任。转发这条视频,提醒爸妈:点击广告前,先问问孩子!
来源:名侦探柯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