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端大事不糊涂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5 07:00 2

摘要:他一生稳健持重,在大是大非面前判断准确、清醒坚定、果敢抉择、谋虑缜密。宋真宗赞誉其为“朝之隽老,人所具瞻”。毛泽东曾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来赞扬叶剑英,足见毛泽东对吕端的欣赏。

吕端(公元935-1000年),字易直,幽州安次县(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人,北宋初年宰相。

他一生稳健持重,在大是大非面前判断准确、清醒坚定、果敢抉择、谋虑缜密。宋真宗赞誉其为“朝之隽老,人所具瞻”。毛泽东曾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来赞扬叶剑英,足见毛泽东对吕端的欣赏。

在风云变幻之际,吕端能够保持清醒,作出正确判断,不犯糊涂,是难得的股肱之臣。

屡经摈退 豁达从容

吕端生于官宦之家,少时颖悟绝伦。初入仕途,即显峥嵘,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直史馆诸职,皆能游刃有余。然宦海沉浮,屡遭倾轧,却始终淡然处之。其胸襟之豁达、气度之恢宏,令时人无不叹服。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称帝,建立北宋,吕端被调任为太常丞、知浚仪县,通判定州。浚仪县乃开封腹心之地,襟带河洛,辐辏四方,实为京畿重镇。能在此任职,足见太祖对他的信任。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七月,西上阁门使郝崇信奉命出使契丹,朝廷任命吕端为太常少卿,担任副使。吕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沉稳,在出使过程中应对自如,圆满完成了任务。同年,吕端任知洪州,还未上任就职,又改任司门员外郎、知成都府。太祖对吕端寄予厚望,赐给他金鱼袋及紫衣。

齐王(后封秦王)赵廷美在担任京城开封府尹期间,朝廷任命吕端为考功员外郎,并兼任开封府判官。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征讨河东时,赵廷美奉命留守京城。吕端深知此次太宗亲征意义重大,于是对赵廷美进言道:“皇上不顾风雨,慰问百姓和讨伐罪人,而您处于皇上的亲人和贤臣的地位,应当上表随从护驾。如果掌管留守事务,是不合适的。”赵廷美听后,觉得吕端所言极是,立即请求随太宗出征。

不久,吕端因王府亲信违法买卖竹木一事受到牵连,被贬为商州司户参军,之后又辗转多地任职,先后担任蔡州知州、户部郎中、大理少卿、右谏议大夫等职位。每到一处,吕端都能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做出一番成绩。

后来,太宗把许王赵元僖作为太子人选,并决定选择一位稳重而又可靠的人辅佐赵元僖。太宗深思熟虑后选择了吕端。吕端因此成了许王的幕僚。

然而,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许王忽染重病暴毙,年仅27岁。太宗悲痛欲绝。有人把许王暴毙归罪于他的爱妾张氏专恣。震怒之下,太宗决定就许王之死对相关人员追责。张氏被判死刑,左右亲吏处以杖刑。吕端虽受太宗器重,也受到了审问。

朝廷派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前去问责。两人到吕府后,说:“我们奉皇命来审问您。”吕端神色镇定,回头告诉随从说:“去取我的官帽来。”这两人说:“您不用这样正式,我们随便问问就好。”吕端说:“天子要讯问,我就是罪人,怎么能在堂上面对主讯人呢?”随即下堂,且有问必答。如此低调的态度,让太宗对吕端欣赏有加,所以并未重责,仅仅是给他降了职。

第二年,朝廷新设考课院,为许多曾被贬职的官员提供重新晋升的机会。几乎所有的官员都会借此机会,向太宗倾诉他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泪流不止,颇有抱怨。

轮到吕端时,他却对太宗说:“臣先前辅佐秦王,因为没有管束好府中官吏,被贬到商州做属官,承蒙陛下不弃,随即提拔回京。后来,许王暴病而死,臣实在罪责难逃,陛下又并未严惩,让臣仍在京任职。于臣来说,真是罪大而幸甚啊!如今,臣只要能得到一偏远之州的副职就心满意足了。”

这次,太宗不仅没贬吕端的官职,反而马上让他官复原职,随即出任枢密直学士,刚过一个月,又提拔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副宰相)。从此,吕端进入了朝廷的核心决策层。

暮年拜相 深谋远虑

吕端声名远播。他曾两次出使极为偏远的国家,那些国家的人都对他敬重有加。后来有使者前往那些国家时,对方总会满怀敬意地打听吕端的近况,询问他是否做了宰相。这足以证明吕端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

吕端在担任参知政事一年多后,寇准也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吕端考虑到寇准的才能和威望,于是主动请求让位于寇准。然而,太宗却对吕端的才能和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并没有接受他的请求,而是任命他为左谏议大夫,使其位列寇准之上。

太宗对吕端极为倚重,经常在便殿单独召见他,两人一谈就是很长时间。后来,吕端被提拔为户部侍郎、平章事。当时吕蒙正担任宰相,太宗有意让吕端接任。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而太宗根据自己多年体察,认为“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下定决心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后,太宗罢免了吕蒙正,任命吕端为宰相。吕端拜相时,已年届六十,太宗曾后悔自己对吕端重用太晚。

吕端十分了解寇准的性格,考虑到与寇准一同任职,自己却先担任宰相,担心寇准心中不平,于是提议让参知政事和宰相隔日轮流主持朝政、掌管印信,一同在政事堂办公。太宗虽然采纳了吕端的这一建议,但规定凡大事都先由吕端定夺再上奏,实际上是再一次明确了吕端的权力。而吕端又总是谦让,许多大事均与寇准有商有量,从不专断。

吕端出任宰相后,果然不负厚望,处事稳妥、协调周全,而最重要的是,他能在关键的时候提出最合理的建议,力挽狂澜。

西夏王李继迁屡次侵扰西部边境,宋军在一次战斗中俘获了他的母亲。太宗得知此事后打算处死李母,召见寇准一起商议对策。寇准路过吕端办公的地方时,行色匆匆。吕端认为寇准商议之事必定非同小可,急忙邀请寇准入内,并对他说:“边境上的平常事,我不一定需要知道,但若涉及军国大事,我位居宰相,不能不知道。”寇准于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他。

吕端听后,认为处死李母不是一个好办法,赶忙进宫劝谏太宗。他先以楚汉战争时期项羽欲杀刘邦之父威胁刘邦,却最终失策的历史典故为例,指出李继迁是个叛逆之人,未必会顾及亲人安危。接着进一步分析说,即使杀了李母也未必能擒获李继迁,反而可能坚定他反叛的决心。吕端认为,应该把李继迁的母亲安置在延州,派人好好照顾她,用这个办法来招降李继迁。即使不能使他马上投降,最终也可以牵住他的心。

太宗听后,拍着大腿称赞说:“要不是你,差点误了我的大事。”于是采用了吕端的计策。后来李继迁去世,他的儿子因为宋朝善待其祖母,便归顺了宋朝。这一事件的始末和结果,再次证明了吕端的深谋远虑和沉稳谨慎。

辅政新朝 清正守廉

宋真宗继位后,面对复杂的朝局,迫切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稳定人心。此时,吕端位居宰相,成为稳定朝局的关键人物。真宗对他的尊重远超常例,不仅因其政治智慧,更因其“大事不糊涂”的品格与“清正守廉”的操守。

真宗对吕端格外敬重,每次召见辅政大臣入宫议事时,总是恭敬地拱手作揖,从不直呼吕端的名字。因为吕端身材高大肥胖,宫廷的台阶稍显陡峭,真宗特意命令工匠修建了可以移动的台阶,以便他上下。真宗曾在便殿召见吕端,询问他治理军国大事的长久之策。吕端陈述条理清晰、切中时弊,皇帝深以为然。

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夏天,吕端生病。真宗得知后,下诏准许他免去日常上朝,到中书省处理事务。吕端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担心影响工作,于是上奏请求辞官,真宗没有答应。

李惟清从枢密使改任御史中丞后,认为吕端压制了自己。等到吕端被免去入朝谒见的礼仪后,李惟清就唆使人控告中书省堂吏的过失,想借此来中伤吕端。

吕端面对李惟清的恶意中伤,表现得极为淡定。他既没有去对真宗表白自己的无辜,也没有去找李惟清算账,而是坦然地说:“我秉持正道行事,没有什么愧疚害怕的,这些流言蜚语不值得忧虑。”吕端的这种反应,足见其坚信自己行事光明正大、无愧于心。

吕端虽位极人臣,却始终保持清廉本色。他仗义疏财,从不积蓄财产,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堪称典范。已故宰相冯道和吕端是同乡且世代交好。冯道的儿子冯正因病残疾,生活困难。吕端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俸禄接济他,帮助冯正一家渡过难关。而吕端之子吕藩因娶亲急需用钱,为官多年的吕端家中却没有什么积蓄,实在没办法,不得不抵押了自家的住宅以解燃眉之急。真宗闻讯,感念吕端为国之功,特从内府拨出五百万钱,帮吕家赎回住宅。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四月,吕端去世,享年66岁。真宗不但为其封妻荫子,还赠司空,谥号“正惠”。

素以“大事不糊涂”闻名的吕端,在重大问题上,明辨是非、坚持原则,既不随波逐流,也不趋炎附势。虽然屡遭贬黜,却“未尝以得丧介怀”,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品格风范。

学者吕中在《宋史全文》中这样评价:“在真宗之初则有吕端,在仁宗之初则有王曾,其皆安国家、定社稷之名臣欤。”纵观吕端大事不迷、小事不拘的一生,这样的赞誉实至名归。

作者:章林,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副教授;杨树粉,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5年第4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金蕾蕾

网络编辑:刘卫东

监制:宋明晏

来源:前线杂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