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车短短五分钟,她惊觉手机竟遗落在网约车上,更糟糕的是,手机很快关机,这让她心急如焚。
近日,太原市一名旅客搭乘高德顺风车,从中北大学前往太原南站东广场。
下车短短五分钟,她惊觉手机竟遗落在网约车上,更糟糕的是,手机很快关机,这让她心急如焚。
承载着重要信息的手机还能找回吗?焦急万分的她,赶忙奔向太原南车站派出所求助。
接到报警后,派出所民警迅速行动起来。
由于无法直接联系顺风车司机,民警果断致电高德客服,试图通过平台获取司机信息,沟通手机遗失一事。
在客服的协助下,民警顺利与涉事司机取得联系,可司机坚称没在车内发现手机。
这让寻物之路蒙上一层阴影:难道手机被后续乘客捡走了?
转机出现在民警再次拨打丢失手机时,竟发现手机已开机!
报警人立即启用手机账号定位功能,追踪设备踪迹。定位显示,手机不仅在移动,还处于充电状态!
然而,电话刚接通就被挂断,再次拨打,手机又关机了。凭借丰富的办案经验,民警敏锐察觉到,这不是一起简单的遗失事件。
随后,民警从情、理、法多维度耐心劝说。晓之以情,理解司机可能的顾虑;动之以理,说明寻找失物的重要性;明之以法,告知侵占遗失物的法律后果。
在民警的不懈努力下,司机最终承认手机还在车内,并承诺马上归还。
太原广播电视台法治事业部《并州之剑》栏目想和您说:
这场“手机追踪战”,恰似一堂流动的法治公开课。
关机状态的电子信号与开机瞬间的道德抉择,在民法典条文与治安管理经纬间交织成现代社会的典型样本。
民警的破局智慧印证:法治的伟力不仅在于刚性约束,更在于激活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定位系统”。
当公民面对“意外之得”时,能自动校准“法理坐标”,当执法者处置纠纷时,善用“比例原则”衡平各方权益,民法典的“遗失物条款”才能真正从纸上走进生活。
这起警情留下的最大启示或许是——在法治社会,没有一块“遗失的道德电池”可以永远关机。
声明: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来源:太原广播电视台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