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川科技业绩狂飙3000%,追赶龙头北方华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5 09:25 3

摘要:与北方华创的名气不同,长川科技此前一直不温不火。下文将通过深入分析二者的季报数据,并结合国内测试设备行业的整体情况,我们或许能对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更清晰的认识。

在半导体行业的广阔版图中,测试设备领域正逐渐崭露头角。随着2025年一季报的披露,长川科技以其出色的业绩表现吸引了众多目光。

与北方华创的名气不同,长川科技此前一直不温不火。下文将通过深入分析二者的季报数据,并结合国内测试设备行业的整体情况,我们或许能对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更清晰的认识。

长川科技业绩惊人

长川科技在2025年第一季度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从营收数据来看,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高达8.15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达到了45.74%。这一增长速度不仅跑赢了行业平均增速,更是在同类型企业中名列前茅。若将时间线拉长至过去几年,长川科技的营收增长曲线呈现出稳步上扬的态势,这表明公司在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图1所示,长川科技近五年营收逐年递增)

净利润方面,长川科技更是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归母净利润达到1.11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623.82%。扣非归母净利润也表现出色,为4567.58万元,同比增长2709.60%。如此惊人的净利润增长,一方面得益于营收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公司在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提升上的成果。

从毛利率和净利率的角度分析,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毛利率为52.75%,同比虽下降了1.84个百分点,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净利率为13.42%,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12.77个百分点。这显示出公司在盈利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尽管毛利率略有下滑,但通过有效的成本管理和产品结构优化,净利率实现了大幅提升。

在费用方面,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4.31%,管理费用同比增长36.06%,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0.45%,财务费用同比增长244.95%。各项费用的增长反映出公司在市场推广、内部管理优化、技术研发投入以及资金运作等方面都在积极布局,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北方华创持续领航

作为半导体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北方华创在2025年第一季度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实力。营业收入达到82.06亿元,同比增长37.90%。相较于长川科技,北方华创的营收规模更为庞大,这源于其在半导体设备全产业链的广泛布局和深厚积淀。(如图2所示,北方华创营收规模远超长川科技)

净利润方面,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81亿元,同比增长38.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5.70亿元,同比增长44.75%。北方华创凭借其规模优势和技术领先地位,在盈利水平上保持着稳定增长。

在费用控制上,北方华创也展现出成熟企业的风范。虽然季报中未详细披露各项费用的同比增长情况,但从整体营收和利润增长趋势来看,公司在成本管理和费用控制方面表现出色,确保了利润的稳定增长。

长川科技 VS 北方华创

对比长川科技和北方华创,二者在营收规模上存在较大差距。北方华创作为行业巨头,凭借其多元化的产品线和广泛的客户群体,营收规模远远超过长川科技。然而,长川科技在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增速上却大幅领先北方华创。这表明长川科技在特定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处于快速上升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在毛利率方面,长川科技与北方华创较为接近,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长川科技的净利率提升速度更快,这反映出长川科技在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盈利能力提升上有后来居上之势。

从产品布局来看,北方华创涵盖了半导体设备的多个领域,包括刻蚀设备、清洗设备等,产品种类丰富。长川科技则主要聚焦于测试设备领域,在该细分领域深耕细作,产品专业性强。

国内测试设备行业现状

从国内测试设备行业整体来看,随着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测试设备的需求持续增长。一方面,国内半导体制造企业不断加大产能扩张和技术升级的投入,这为测试设备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对半导体产业的大力扶持,也为测试设备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然而,国内测试设备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技术层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内企业在高端测试设备的研发上仍存在一定差距,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在市场竞争方面,国际知名测试设备企业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占据了国内高端市场的较大份额,国内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

长川科技作为国内测试设备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其快速发展为行业树立了榜样。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性能,长川科技有望在国内测试设备市场进一步扩大份额,并逐步向国际市场进军。

北方华创虽并非专注于测试设备领域,但其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的强大实力和技术积累,也为其在测试设备相关业务的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北方华创有可能凭借其综合优势,在测试设备市场分得一杯羹。

2018年以来,经过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盛美上海等的不懈努力,我国在刻蚀设备、薄膜沉积、清洗设备等环节国产替代进程较快,国产化率都达到20%以上。但在光刻机、检测与量测等环节国产化率依然偏低,测试设备也是其中之一。

根据SEMI统计,2023年泰瑞达、爱德万等几家公司半导体测试设备合计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6%以上,中高端领域更是以海外厂商为主。

与国际测试设备巨头爱德万测试、泰瑞达相比,国内测试设备厂商在技术层面仍存在显著差距。以高端 SoC 测试机为例,爱德万的 V93000 系列产品能够支持 5nm 以下制程,测试频率高达 10GHz 以上,可满足 AI 芯片、高性能处理器等高端芯片的测试需求,且在测试精度、稳定性等方面表现卓越 。而国内企业如长川科技、华峰测控,其 SoC 测试机产品目前仅能覆盖 28nm 及以上制程,在测试频率、通道数量等关键指标上与国际产品存在较大差距,尚无法满足高端芯片的测试要求。

在探针台领域,国内企业在 6 - 8 英寸晶圆探针台方面已实现一定程度的国产化,但 12 英寸高端探针台市场仍被东京电子、FormFactor 等国外企业垄断。国外高端探针台具备更高的定位精度、更稳定的性能以及更广泛的工艺兼容性,能够适应先进制程芯片的测试需求,而国内产品在这些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

此外,在测试设备的核心零部件和软件算法方面,国内也依赖进口。例如高精度 ADC 芯片、高端运动控制部件等关键零部件,国内企业的自给率较低;在测试软件算法上,国外企业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数据沉淀,其软件在测试效率、故障诊断准确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024 年国内测试设备市场规模达 122.04 亿元,同比增长 13%,显著高于全球市场 10% 的增速。这一增长主要由三大驱动力支撑:

1、半导体产能扩张:2024 年国内半导体设备支出同比增长 35%,其中测试设备作为后道核心环节,需求随晶圆厂产能释放同步攀升。

2、先进封装技术突破:Chiplet、2.5D/3D 封装等技术普及,使单个芯片测试次数从传统的 3-5 次增至 10-20 次,测试设备需求指数级增长。

3、政策强力扶持:大基金二期年内三度投资测试设备企业(如上海精测、昂坤视觉),国家专项补贴覆盖高端测试机研发,国产化率提升至 26%。

国内测试设备行业正处于 “量增” 与 “质升” 的双重转型期。长川科技、华峰测控等企业凭借细分领域突破,逐步打破国际垄断,但在高端市场仍需 5-10 年技术积累。

在这种情况下,长川科技、华峰测控等企业取得技术突破,恰逢其时。

来源:欧阳公明仔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