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教、创、游” 多元赋能文旅商体展融合,数万观众“涌”向中华艺术宫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5 09:34 2

摘要:5月4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展厅,迎来一群特殊的讲解员。五四青年节之际,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为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提供英文导赏,让外国游客也能领略千年古画的魅力。

上观新闻

5月4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展厅,迎来一群特殊的讲解员。五四青年节之际,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为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提供英文导赏,让外国游客也能领略千年古画的魅力。

这个五一假期,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以“展、教、创、游”四位一体的模式,吸引了数万市民游客纷至沓来。数据显示,5月1日至4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总共接待游客55353人,8场展览,16场公教活动,成为推动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的申城文化新地标。

双语导赏助力艺术“走出去”

以青年视角推动艺术展品的国际传播,成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这个假期的一大亮点。

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让千年古卷中跃动的人物群像焕发时代新生,而汴河漕运的细节在双语解读中更成为世界共通的文化语言。来自美国的游客David赞叹道:“这幅画的细节太丰富了,双语讲解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古代的生活场景,非常有趣!”

而“走进艺术宫”课程的“青春的浪潮”导赏活动,则用汉英双语带领观众穿越《美术作品里的上海》,从艺术家的笔触中挖掘海派艺术的红色基因,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这座城市的灵魂。每天的志愿者公益导览串联起馆内四展览,为观众编织起立体的历史经纬。市民张女士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让我们欣赏艺术,还能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特别适合带孩子来体验。”

艺术家黄阿忠来到展览现场,为观众讲解自己的作品

艺术家亲临讲解 观众直呼“过瘾”

5月1日,艺术家黄阿忠来到展览现场,为观众讲解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理念。现场气氛热烈,观众们纷纷与艺术家互动交流。

五一期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特别推出了四场新展,从水墨情怀到木刻版画,为观众呈上一场艺术的饕餮盛宴。同时,与展览配套推出一系列公教活动,让观众对展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其中,重要馆藏活化项目“黄阿忠:一涂一抹总关情”从水墨哲思到油画韵味,从街巷光影到城市脉动,凭借超200件精彩作品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东方哲思,为观众带来足以沉醉其中的唯美艺术语汇。艺术家黄阿忠亲临展览现场,讲解自己创作的展出作品,揭秘“得意有形”的创作理念。

由文化和旅游部重点扶持的“刀木纪程——上海与新兴木刻的抗战叙事(1931-1949)”联动上海鲁迅纪念馆,以150余件经典版画重现民族觉醒之路。5月2日,参展艺术家,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徐龙宝在展览现场解读木刻作品中的革命叙事。

配合展览特设的“丰实印记”劳动节主题版画工作坊,让观众亲手操作传统刻刀,感受先辈艺术家以木为纸、以刀代笔的革命激情。活动以盲盒形式抽取创作主题,从农民身影到齿轮运转,从丰收场景到累累瓜果,观众可以在铜版纸上印下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形象,让劳动节的意义在版画上凝固。观众王先生感慨道:“过瘾!木刻版画的线条张力十足,每一刀都刻着时代的印记,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工作坊现场

非遗工坊+AR互动 艺术体验“玩”出新花样

当艺术鉴赏与亲手创作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五一假期,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理念,精心策划"一涂一抹""版画工坊""非遗活态课堂"等系列互动项目,将静态观展升级为动态艺术实践。观众不仅能近距离欣赏艺术家的经典作品,更能在专业指导下化身创作者,用指尖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在墨色交融间解码建筑基因。

在“一涂一抹”工作坊中,观众用莲蓬拓印与水墨绘画相结合的方式,体验淡墨与焦墨交织的乐趣,感受线条与块面的构成之美。5月4日的“走进艺术宫”常态化课程堪称非遗活态课堂,青少年在活动中了解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钢构红冠的建筑结构,学习中华大智慧大美学的榫卯结构在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并探索榫卯道具的使用,进一步解码中国古建筑的“魔法基因”。观众林女士表示:“这次带儿子来参加这个课程非常有收获,一直觉得中华艺术宫的建筑很特别,今天一听讲解才知道使用的材料竟有这么多奥妙”。

沉浸式美育赋能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

“每逢节假日,带着孩子逛一下家门口的中华艺术宫是我的选项之一。和往年相比,今年五一小长假,中华艺术宫的艺术氛围依旧,但各类活动越来越丰富,人气更足。”上海市民霍先生说。

为了给观众提供全方位深度的美育体验,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以跨界融合创新美育模式,构建起从专业深耕到大众普及的完整体系。

五一假期首日,“中华艺术大家说”第一季第四讲重磅开讲。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以“国画里的黄浦江畔”为主题,从传统山水画中的哲学思想谈到当代水墨对城市建筑的重构,揭示传统笔墨与现代城市的对话密码。

结合新展“刀木纪程——上海与新兴木刻的抗战叙事(1931-1949)”,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特邀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室主任乔丽华,以木刻青年的刀刻作品为切入点,对1932到1937年间反映抗战的木刻作品进行解读,清晰呈现新兴木刻从革命走向救亡的转变过程,让观众真切感受木板上的家国情怀。

这个假期,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用学术的深度、创作的温度、欣赏的广度,让艺术变得真正“可感知、可触摸、可共创”。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王一川告诉记者:“展览搭配公教,加上文创、餐饮等,让来中华艺术宫的市民、游客在此有沉浸式的体验,他们在这里愿意停留更长时间,也进一步推动了文旅商体展的融合。”

未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将继续致力于以多元体验激活城市文化基因,并拓展更多创新业态以串联起展览、教育、消费与旅游,让观众在“人民的美术馆”中感受文化与艺术的熏陶,书写更加生动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精彩篇章。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