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红的话再次应验,男子巴基斯坦贫民窟被围:不帮你就不是中国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5 09:46 2

摘要:然而在被无数国外旅游博主刷新了国人的“国外滤镜”之后,这句话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韩红曾经说过:“我不会去非洲去救难民,我先把自己的祖国做好。”

这句话被无数人质疑说她“没有爱心”。

然而在被无数国外旅游博主刷新了国人的“国外滤镜”之后,这句话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2025年4月,短视频平台的博主老莫发的一段视频在中文互联网引发热议。

这位以“穷游硬核”著称的博主,刚结束非洲坦桑尼亚的冒险,便带着对“巴铁”的美好想象来到巴基斯坦。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一记耳光。

在卡拉奇街头,老莫遭遇了生平最魔幻的“围堵”。

他在贫民窟观看板球比赛时,突然被数十名男女老少围住,人群中有人用生硬的中文喊:“中国人,礼物!”

老莫解释自己没有准备,人群立刻躁动起来,一名妇女直接上手翻他的背包,嘴里嘟囔着:“每个中国人都带礼物,你骗人!”更离谱的是,几个年轻男子将他堵在小巷里,用手机翻译软件打出一行字:“不帮你就不是中国人。”

有身处外国的网友也在评论区里留下了自己在国外的见闻。

“在巴基斯坦,中国人就是行走的ATM提款机。”

老莫在街头行走时,几乎每隔几分钟就会被索要钱财,甚至有出租车司机听说博主是中国人,直接开出8公里2000卢比(约52元人民币)的宰客价。

而当地打车软件的价格仅为279卢比。

他入住的酒店更像“黑店”:空调每天另收40元,服务员11点就催续房费,房间的霉味刺鼻,马桶是坏的,只能用桶装水冲。

“这哪是巴铁,分明是‘巴劫’!”老莫在视频中苦笑。

他的遭遇印证了韩红此前的争议言论,当善意被当成“理所当然”,一场跨国援助的美好愿景正在演变成道德绑架的困局。

在中文互联网,巴基斯坦常被贴上“全民亲华”的标签。但老莫的经历揭示了硬币的另一面:部分巴基斯坦人对中国人的态度,正在从“友好”滑向“依赖”。

巴基斯坦贫民窟的孩子们早已学会精准分辨游客国籍。他们会围住中国游客喊“礼物”,却对日韩游客视而不见。这种现象源于网红博主的“打卡式慈善”。

许多人到贫民窟发钱、送物资,拍完视频就离开。久而久之,当地人将中国人视为“移动ATM”。

贫民窟的孩子们甚至会用中文喊出“红包拿来”“微信转账”,这些词汇显然不是通过正常渠道习得的。更讽刺的是,当地一名青年曾对老莫说:“你们中国人比我们更像巴基斯坦人,因为你们总是给钱。”

在卡拉奇,许多年轻人放弃工作,专靠向中国游客乞讨为生。一名当地司机坦言:“有些中国网红来拍视频,发完钱就走,留下一堆懒汉。”

这种依赖甚至催生了“职业乞丐”群体。老莫在街头观察到,一些人会故意穿得破破烂烂,手持写有“中国朋友救命”的纸板,专门在旅游景点附近蹲守。

更有甚者,伪造残疾证明博取同情。

老莫回忆说:“二三十岁,有手有脚,就躺在那里懒洋洋的,什么也不干。”

尽管官方强调“巴铁”情谊,中国公民在巴基斯坦仍面临安全风险。

2024年10月,外交部就曾发布公告,提醒中国公民“谨慎前往巴基斯坦”。

同年11月,卡拉奇一家服装厂发生枪击事件,就有两名中国工程师受伤。

此外,部分巴基斯坦人对中国人存在刻板印象,甚至当面嘲笑:“秦腔穷”(国外用于嘲讽中国人的话)

而在老莫在巴基斯坦街上拍摄时,就有许多人冲着老莫说这种“侮辱性话语”。

老莫在白沙瓦的经历更令人心寒。他在当地市场购物时,店主用计算器打出“1000卢比”,当他用乌尔都语还价时,价格瞬间降到300卢比。

店主直言:“中国人有钱,不宰白不宰。”

这种行为暴露了跨国援助的深层矛盾。

中国在巴基斯坦投资超650亿美元,建设了瓜达尔港、卡西姆港等标志性项目,但普通民众对这些“宏大叙事”无感。

他们更关心眼前的面包,而非未来的经济增长。

之前就有博主“蓝战非”在直播中给粉丝讲述自己去巴基斯坦的经历。

“下了飞机有三条通道,有一条快速通道是专门为中国人设立的,一看特别有面子。”

可这条看似包含家国友好,很有排面和寓意的通道,实则是对初来乍到中国游客的第一次“狂宰”。

面对初次到来的中国游客,不给管理人员“小费”就不让通行,过了通道之后,更是有大批大批的“丐帮”成员来找游客伸手要钱。

在抛去滤镜和网络炒作后再看巴基斯坦,“巴铁”这个称呼似乎根本就不存在。

援助不应是“单向施舍”,而应是“授人以渔”。中国在巴项目创造的就业岗位并不算少,而且有专人在巴基斯坦进行上岗前的培训。

而“乞讨依赖症”的源头,是多年中国游客和博主留下的“病根”。

许多人怀着好心和善意给予对方的“资助”,成了某些人谋生的“主业”。

甚至慢慢印证了一句有关人性的老话:“升米恩,斗米仇。”

老莫的经历撕开了“巴铁”的滤镜,也让我们看到更真实的巴基斯坦。

既有热情友好的民众,也有将善意工具化的投机者。

既有宏伟的基建项目,也有尚待解决的贫困问题。

当我们在异国他乡行善时,应该考虑到,真正的善意不是“救世主”式的施舍,那样只会让自己的善意变质,使穷人更穷。

国与国的友谊不应建立在金钱之上,而应基于平等与尊重。

当老莫在巴基斯坦被索要钱财时,他对当地人的拒绝并非是冷漠,而是对畸形依赖乞讨的清醒抵制。

真正的“巴铁”情谊,需要的是双方共同维护,绝不是单方面的“道德绑架”。

来源:柏拉图的诉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