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三的晨光总是带着一丝紧张的气息,教室里书声琅琅,15岁的男孩小杰却低着头,双手捂着肚子,眉头紧锁。他的同桌小声问:“又肚子疼了?”小杰勉强点点头,额头上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这种阵发性腹痛已经折磨了他三天,时而像针扎,时而像有东西在肚子里翻滚。他不敢告诉老师,
初三的晨光总是带着一丝紧张的气息,教室里书声琅琅,15岁的男孩小杰却低着头,双手捂着肚子,眉头紧锁。他的同桌小声问:“又肚子疼了?”小杰勉强点点头,额头上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这种阵发性腹痛已经折磨了他三天,时而像针扎,时而像有东西在肚子里翻滚。他不敢告诉老师,怕被误会逃避学习,可疼痛却像个不速之客,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难以忍受。
小杰的母亲李女士起初以为儿子只是吃坏了肚子,或者是初三学业压力大,胃肠出了点小毛病。可当疼痛让小杰连觉都睡不好,甚至开始恶心想吐时,李女士慌了。她带着小杰来到市里的医院,直接办理了住院手续。一个年轻的住院医生尹医生接诊了小杰,却没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腹痛病例,竟成了他职业生涯中一次深刻的“试炼”。
尹医生刚从医学院毕业不久,满腔热血,书本知识扎实,却缺乏临床经验。面对小杰的病例,他按照教科书上的流程有条不紊地展开问诊。
“哪里不舒服?”尹医生温和地问,目光落在小杰略显苍白的脸上。
“就是肚子时不时地疼。”小杰低声回答,指了指右上腹和肚脐周围。
尹医生一边记录,一边掀起小杰的病服,轻轻按压腹部。当手指触碰到右上腹和脐周时,小杰皱起了眉头,像是被按到了痛点。尹医生问:“这里疼吗?”小杰点点头,表情有些迟疑。
进一步问诊中,尹医生了解到,小杰的腹痛并不是第一次发作。一个月前,他曾在学校附近的小诊所治疗过,吃了点药后症状缓解,大家都没当回事。可三天前,疼痛卷土重来,一天发作好几次,每次持续几分钟到半小时,伴随恶心和想吐的感觉,但没有发烧、腹胀或排便异常。最奇怪的是,疼痛间隙,小杰完全像个没事人,能吃能喝,精神头也不错。
为了找到病因,尹医生安排了一系列检查:血常规、二便常规、血生化、肝胆胰脾彩超、胰腺相关指标、胸片、心电图、泌尿系彩超……结果却让他傻了眼——所有检查都提示正常!与此同时,他给小杰用了解痉药、护胃药和抗感染药,但效果甚微,腹痛依然如影随形。
住院第三天,小杰的腹痛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加重了。清晨,尹医生刚从值班室出来,就被李女士堵在医生办公室门口。“医生,这都住了三天院,吊了两天水,检查也做了这么多,怎么一点好转都没有?是不是你们没查清楚?”李女士的声音里带着焦急和不信任。
面对家长的质问,尹医生心里一紧,手心不由自主地冒汗。他试着安抚李女士:“我们正在全力查找原因,请您再给我们一点时间。”可送走李女士后,他回到办公室,翻开教科书,脑子里却一片迷雾。
胃肠炎?不符合,没有腹泻和发热。胰腺炎?血清胰酶正常,彩超也没问题。胆囊炎?彩超显示胆囊一切正常。尹医生越想越乱,脑海里闪过的每一个诊断,似乎都被检查结果无情否定。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漏掉了什么关键线索?
就在尹医生一筹莫展时,科室主任张主任来查房了。尹医生如抓住救命稻草,赶紧把小杰的病例一五一十地汇报了一遍。张主任听完,微微皱眉,带着尹医生来到小杰的病床前。
“小伙子,你的肚子疼,是不是有一种像有东西往上钻一样的感觉?”张主任和蔼地问道,语气里带着一丝试探。
小杰的眼睛猛地亮了起来,狠狠地点了点头:“对!就是那种感觉!有时候像有东西在肚子里钻来钻去,特别难受!”
张主任微微一笑,转头对尹医生说:“钻顶样疼痛,考虑蛔虫病。”
尹医生愣住了,脑子里像被点亮了一盏灯。他怎么没想到这个?蛔虫病,一个在现代城市里已经很少见的疾病,却完美解释了小杰的症状!他想起教科书上提到的,蛔虫寄生在小肠,活动时可引起阵发性腹痛,尤其以脐周和右上腹多见,严重时还会伴随恶心、呕吐。而小杰描述的“钻顶样疼痛”,正是蛔虫在肠道内蠕动时的典型表现。
得到张主任的指点,尹医生立刻调整治疗方案,停用了之前的抗感染药和解痉药,改用驱虫药——阿苯达唑。这种药物能有效杀灭蛔虫,阻止其在肠道内作乱。同时,尹医生还叮嘱小杰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刺激肠道。
奇迹出现了。用了驱虫药两天后,小杰的腹痛完全消失,再也没有发作。李女士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带着小杰办理出院手续时,她特意找到尹医生,感激地说:“谢谢你们,孩子终于不疼了,能安心学习了!”
尹医生却知道,这次“胜利”多亏了张主任的那句“点睛之问”。他暗下决心,今后问诊一定要更细致,临床思维要更全面,不能被常规检查结果束缚住思路。
蛔虫病,在农村俗称“肚子里有虫”,是由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感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蛔虫长得像蚯蚓,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靠吸取肠道内的营养生存。感染蛔虫的主要途径是粪-口传播,比如吃了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或者手接触了污染的土壤后未洗净就进食。
据《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的一项研究,全球约有8亿人感染蛔虫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高发。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统计数据显示,蛔虫病感染率高达46.99%,部分地区甚至超过70%。近年来,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驱虫药的普及,蛔虫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但在农村和偏远地区仍偶有发生。
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因感染程度和虫体位置而异。轻度感染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当蛔虫数量较多或钻入特定部位时,会引发以下问题:
腹痛:最常见,表现为脐周或右上腹的阵发性疼痛,典型为“钻顶样疼痛”,因蛔虫在肠道内蠕动或钻入胆道、胰管等部位引起。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严重时可能出现消化不良。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因蛔虫幼虫迁移至肺部,出现发热、咳嗽或哮喘样症状。并发症:蛔虫若钻入胆道,可能引发胆道蛔虫症,导致剧烈腹痛、黄疸甚至胆管炎;若堵塞肠道,可能引起肠梗阻。小杰的病例就属于典型的肠道蛔虫病,蛔虫在小肠内活动引发了反复腹痛,但未造成严重并发症,因此常规检查难以发现异常。
诊断蛔虫病主要依靠以下方法:
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饮食卫生习惯、居住环境以及症状特点,尤其是“钻顶样疼痛”的描述。粪便检查:显微镜下寻找蛔虫卵是确诊的金标准,但需多次检查以提高阳性率。影像学检查:如腹部彩超或CT,有时可发现肠道内蛔虫团的特征性影像。试验性治疗:在高度怀疑蛔虫病但检查未明确时,可试用驱虫药,若症状迅速缓解,也可间接支持诊断。小杰的病例中,由于粪便检查未常规开展,尹医生最初未考虑蛔虫病,但张主任凭借经验捕捉到关键症状,迅速锁定了诊断。
治疗:
驱虫药是首选,如阿苯达唑或吡喹酮,能有效杀灭蛔虫。治疗期间需注意观察是否有虫体排出。对于并发症,如胆道蛔虫症或肠梗阻,可能需要内镜或手术干预。预防: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未洗净的蔬菜水果。加强环境卫生:妥善处理粪便,避免土壤和水源污染。定期驱虫:在高发地区,儿童可每年服用一次驱虫药,如宝塔糖(一种含吡喹酮的儿童驱虫药),以降低感染率。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提高身体抵抗力。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在蛔虫病高发地区,学龄儿童应定期接受预防性驱虫治疗,以减少感染及其并发症。
出院后的小杰回到了学校,课桌上再也没有那种让人揪心的疼痛。他开始注意饮食卫生,每次吃水果都会认真清洗,饭前也会自觉洗手。母亲李女士也学会了定期给小杰吃点宝塔糖,以防蛔虫再次“造访”。
而对于尹医生来说,小杰的病例成了他职业生涯中的一堂“公开课”。他开始在问诊时更加注重细节,尤其是对症状的细致描述。他还主动查阅了关于蛔虫病的最新研究,了解到即使在现代城市,卫生条件稍差的环境仍可能导致寄生虫感染。他感慨,临床工作不仅是科学,更是一门需要经验和直觉的艺术。
小杰的腹痛故事,看似简单,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健康问题有时隐藏在不起眼的细节里。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医生,都需要多一份细心和耐心,才能拨开迷雾,找到真相。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就是守护健康的第一步。
就像小杰一样,当我们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及时求助专业医生,健康就会成为生活最坚实的后盾。而对于像尹医生这样的年轻医者来说,每一个病例都是一次成长,每一句患者的诉说,都可能藏着解开谜团的钥匙。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Soil-transmitted helminth infections. Retrieved from WHO official website.中华医学会寄生虫学分会. (2018). 中国蛔虫病防治现状与挑战. 中华寄生虫病与寄生虫学杂志, 36(5), 421-426.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 儿童寄生虫病防治指南.来源:戴六号半的高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