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文学创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AI与文学碰撞,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奇妙火花?2024年5月4日,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五四青年节,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金华作协网络委员会主办的“展望AI浪潮下的文学创作新纪元”的专题研讨会,在义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文学创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AI与文学碰撞,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奇妙火花?2024年5月4日,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五四青年节,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金华作协网络委员会主办的“展望AI浪潮下的文学创作新纪元”的专题研讨会,在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内举行。来自金华、义乌、浦江三地的作家和嘉宾,共同探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文学创作的新变与坚守。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领导嘉宾和三地作家有:金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公炎,义乌市政协原副主席刘峻,义乌市文联副主席、义乌市作家协会主席何恃坚等领导嘉宾;来自义乌市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古今文学研究院创始人、首任院长、理事长徐敢,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古今文学研究院院长、《古今文学研究》主编黄选,古今文学研究院骨干成员黄庆平、楼艺晗等和来自浦江、金华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读者》签约作家张以进,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张必强以及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浦江县作家协会理事楼利香以及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金华市网络作家协会理事陈欣欣(笔名火柴很忙),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金华市作家协会理事林静燕,番茄小说签约作者,金华作家协会会唐瑶(笔名守猪待兔)网络文学作家等。
目前,AI技术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从辅助写作到文本生成,从文本分析到智能推荐,AI文学创作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文学创作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
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黄选院长在研讨会上首先致辞:AI大模型DeepSeek的出现,在文学圈引发了广泛讨论。从创作效率的提升到人机协作的边界,从官方正统文学代表人物到基层文学组织,大家都在热议AI写作。如今,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文学领域,从辅助写作到文本生成,从文本分析到智能推荐,文学创作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朋友圈、公众号上满是关于AI的文字,不同的观点和预测层出不穷,这让我们对人类未来的写作有了更多思考。
三地作家及嘉宾先后发言讨论,各自从对AI的认识理解,结合创作实际,围绕“AI如何改变文学创作的方式与思维”“AI时代文学价值的变与不变”“AI与文学批评的新关系”等话题展开讨论,深入分析AI时代文学创作的现状与未来趋势,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研讨会中,作家和领导嘉宾们在创作方式上、文学价值层面、文学批评方面等AI对文学的影响,形成了多维度见解:
在创作方式上,AI可辅助网络作家拓展思路,如按主题生成情节走向提供灵感,也能通过快速生成片段打破思路堵塞的瓶颈。但AI内容普遍缺乏深度与连贯性,且过度依赖易削弱创作者的主动思考。这促使作家重新审视创作本质——AI仅有文字生成技术,却无真实情感与创造力,人类需以独特思维优势打造有温度的作品。
在文学价值层面,AI虽能快速产出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作品,提升文学的传播广度,但其难以触及审美与精神价值核心。作家指出,文学的灵魂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时代精神与人类情感的传递,这些均源于创作者的生命体验,是AI数据算法无法模拟的。即便AI作品短期吸引读者,具备文化底蕴与艺术风格的人类创作才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
谈及AI与文学批评的关系,与会者认为AI通过大数据分析语言模式、主题倾向等,为批评提供了高效客观的新工具。但批评不能止步于数据——AI缺乏对作品情感与艺术价值的主观判断,可能导致批评模式化,忽视作品独特性。因此,批评家需在借助技术的同时,坚守独立审美判断。
研讨会中,作家们认为尽管AI作品可能会受到一部分读者的欢迎,但从长远来看,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人类文学作品,才会在文学史上留下痕迹,成为经典。他们就AI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达成了极具现实意义的共识:对待AI需秉持理性辩证的“三不”原则——不提倡盲目追捧、不排斥技术赋能、不依赖机器替代。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秘书长张琳琳在研讨会总结时表示:文学的魅力在于它始终扎根于人性的土壤,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生命的思考永远不会改变。期待未来三地作家能以此次研讨会为起点,加强合作,共同探索文学创作的无限可能。
研讨会结束时,金义浦三地作家还互赠书刊,在交流中增进友谊,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古今文学研究院创始人、首任院长,理事长徐敢先生说:这场研讨会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对文学未来的深入思考。在AI浪潮的冲击下,文学创作正面临着变革,我们坚信,只要坚守文学的本质和价值,善于利用新技术,文学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来源:世界义乌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