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 |龚光辉:海归硕士的养鸡革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5 17:51 2

摘要:凌晨四点的湘中山区,涟源市天柱山禽业专业合作社的智能鸡舍里,蓝光闪烁的监控屏前,龚光辉正在查看实时更新的种鸡生长数据。屏幕上的曲线显示,第3号鸡舍的温湿度偏离了最佳参数0.3%,他立即拨通了值班技术员的电话。

龚光辉接手父亲的养鸡厂。

凌晨四点的湘中山区,涟源市天柱山禽业专业合作社的智能鸡舍里,蓝光闪烁的监控屏前,龚光辉正在查看实时更新的种鸡生长数据。屏幕上的曲线显示,第3号鸡舍的温湿度偏离了最佳参数0.3%,他立即拨通了值班技术员的电话。

这位留学归来的硕士,已经在鸡舍里度过了第三个不眠之夜。从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材生,到扎根湖南大山深处的“鸡司令”;从父亲那个仅有2000只散养土鸡、濒临倒闭的小养鸡厂,到如今年产值上亿元的国家级示范社。龚光辉用十年时间,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写下了自己的答案。

涅瓦河畔的抉择

2009年深冬,圣彼得堡的积雪还未消融。28岁的龚光辉站在涅瓦河畔,他决心回国,帮家里发展养鸡事业。电话那头,传来老父亲的担忧:“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整个家族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你要是失败了,就是全村最大的笑话!”

室友劝他接受国企的高薪offer。同学群里,留俄同学们晒着莫斯科的公寓和欧洲的旅行照。而他的行李箱里,却塞满了从俄罗斯养殖农场偷师学来的笔记。“国内农业的差距,就是我们的机会。”他说。

2010年5月,涟源市枫坪镇天柱山村的清晨,龚光辉蹲在父亲简陋的鸡舍里,看着父亲用最原始的方式拌饲料——铁锹与水泥地摩擦的刺耳声,惊得鸡群扑棱乱飞。

“爸,咱们得换个活法。”他掏出笔记本电脑,调出在德国参观Big Dutchman(大荷兰人公司)总部时拍摄的自动化养殖视频。父亲抬起头,瞥了一眼:“那得多少钱?咱这土法子祖祖辈辈都这么养。”

变革从这场“父子抗争”开始。那一年,龚光辉带着从整个家族借来的上百万元,引进德国Big Dutchman公司的设备时,村民围在卡车旁指指点点:“研究生回来养鸡,高射炮打蚊子——划不来!”

一时间,龚光辉成了十里八乡“读书无用论”的代表,村民路过他家的鸡舍,甚至会告诫自家孩子别出国,仿佛留学回来,就会走龚光辉的老路。

由于整天待在鸡舍,观察鸡的习性,龚光辉被当地村民戏称为“鸡司令”。

真正的考验在技术落地时。2013年夏天,一场暴雨冲垮了龚光辉新建的恒温鸡舍,直接损失数十万元。

这一刻,他忽然意识到,再好的养殖理念若没有过硬的技术支撑,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六年磨一剑。如今,他带队研发的“种鸡本交公母分饲系统”获得国家专利时,鸡舍早已焕然一新:智能环控系统能精确到0.5℃的温差,机器人巡检替代了人工查棚,10万只鸡只需1人管理。

当初嘲讽他的老农们悄悄扒着围墙张望,有人嘀咕:“这哪是养鸡,分明是搞航天。”

龚光辉引进德国Big Dutchman公司的养殖设备。

“授人以渔”的扶贫路

2018年脱贫攻坚战正酣时,龚光辉的合作社迎来了特殊访客——鼻咽癌患者谢田喜前来“考察”。肢体残疾的谢伟冬蹲在鸡笼前叹气:“龚总,我们这样的,能养鸡吗?”

“不但能养,还能当老板。”龚光辉的承诺很快变成一套“残疾人帮扶方案”:鸡苗疫苗全免费,技术员上门手把手教,连鸡舍栏杆都特意调低50公分。

随即,谢伟冬领走100羽天柱山黄金鸡苗,一年下来,“成年鸡”养成出栏,养鸡收入也翻了一番。

“过去,我从不关心鸡的居住环境,可技术人员反复强调,鸡窝要勤打扫、勤消毒,杜绝细菌感染。天冷时,还要在鸡窝里放个取暖器,让鸡住得温暖舒适,避免感冒生病。”谢伟冬说。

“总算找到脱贫致富的好出路了!”2018年底,谢伟冬成功摘掉了“穷帽子”。

在涟源市扶贫办的档案里,记录着一串数字:与53个村,9400余名群众建立合作,其中直接带动贫困户1500余户,累计分红500万元。但龚光辉的笔记本上却记着另一组数据:“谢家村张婶,3月17日,母鸡啄羽问题已解决;白石岭老周,5月2日,赊欠饲料款可延至秋收……”

龚光辉的天柱山禽业厂房。

劳模的新使命

2023年春天,“龚光辉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牌匾挂上天柱山禽业大门。此时的他,已是省人大代表、湖南省“百名最美扶贫人物”、全国劳动模范、“湖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但他最在意的,却是新来的95后技术员小王的辞职报告。

“农村留不住年轻人啊。”深夜的办公室里,他摩挲着相框里圣彼得堡的毕业照,回望来时路。照片背面写着一行褪色的小字:“一人富没什么,带动乡亲一起富,才是真本事!”,这是他的初心。

最近,合作社直播间里出现了新变化:员工龚晓婷,正用英语向东南亚客户介绍“智慧养鸡系统”。而在三十公里外的涟源市职业中专,首个“现代农业特训班”已开班,教室墙上挂着龚光辉手书的班训:“让土地值得被选择。”

在天柱山禽业门口,立着一块巨大的展板,上面写着“我们只做一件事,也只做好一件事”。

从海归硕士到“鸡司令”,从技术攻坚到模式创新,这位80后劳模用十年时间破解着双重命题:如何让现代农业技术在中国乡村扎根?怎样使产业发展红利惠及特殊群体?

答案写在湘中丘陵星罗棋布的现代化鸡舍里,刻在残疾人养殖户挺直的腰板上,融在年轻新农人眼中的光芒里。当乡村振兴遇上新时代劳模精神,这场仍在续写的“养鸡革命”,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着鲜活注脚。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