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80年代,台湾校园歌曲曾一度在大陆广为流行,其中《乡间的小路》可谓脍炙人口、广为传唱。如今,当人们试图捕捉乡愁的细腻情感时,哼唱起《乡间的小路》,漫步在那熟悉而又遥远的乡间小道上,无疑成为了一幅不可或缺的温馨画面。
乡间的小路
苏虹
20世纪80年代,台湾校园歌曲曾一度在大陆广为流行,其中《乡间的小路》可谓脍炙人口、广为传唱。如今,当人们试图捕捉乡愁的细腻情感时,哼唱起《乡间的小路》,漫步在那熟悉而又遥远的乡间小道上,无疑成为了一幅不可或缺的温馨画面。
乡间的小路清晰地记录着我的成长轨迹,无需冥思苦想,更不用搜肠刮肚,信手拈来便能从沉睡的记忆中,拎出一长串关于乡间以及乡间小路的记忆。
乡下的孩子们,仿佛是大自然中的精灵,享受着一种近乎“散养”的自由。那个年代的农村没有幼儿园,大人在田间劳作,孩子在田头玩耍,而“玩具”便是就地取材的泥巴,或随手抓来的青蛙、蚂蚱。忽然有一天到了上学的日子,父母给自己挑上一件整洁的衣服,背上前一晚挑灯缝制的书包,兴高采烈地走在上学的路上。当然,最开心的上学后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更多了。
第一天去上学正值太阳初升之际。那时,“眺望”是一个多余的词,方圆几十里没有高大建筑,天际线与地平线融为一体,一眼望去便能看到很远处那很大、很圆、很红的初升太阳。许多年后以后,我常常想起那天早晨看到的太阳,也曾绞尽脑汁找寻描述那天太阳的词语,但无论怎么想,都觉得还是当时的感觉最准确:很大、很圆很圆、很红很红……
再次对这条路留下记忆已是十多年后。路还是那条路,只不过那时我已是一名民办代课老师。工作后用自己的工资买了一双“回力牌”球鞋,算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奢侈品。穿上那双弹性十足的“回力牌”球鞋,每一步都仿佛踏着弹簧,轻盈得仿佛身体要随着步伐跃向云端。新鞋的印记深深烙印在土路上,直至黄昏时分,放学归来的路上,那浅浅的鞋痕仍依稀可辨,如同那段纯真岁月的浅吟低唱。
许多年后,我特地买了一双已是“网红”的回力鞋重走那段路,可惜当年的土路早已变成了水泥路,无论我怎么用力去踩踏路面,身后再无那深深的印记,更无当时的那种亢奋,有的只有《乡间的小路》旋律依然回荡在耳边。
▲ 旧时的草房子(姜海摄于1982年)
当年城里的学生有学农课程,但对我而言显然是多余的。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便在生产队干活儿挣“工分”:挖胡萝卜、捡稻穗、摘棉花……印象最深的,是上初中那年第一次在生产队挑稻把。那时鲜有农业机械,播种收获全靠人工作业。水稻成熟后,先割稻,再捆扎成“稻把”,然后挑到两三里外的生产队打谷场集中脱粒。刚割下的稻把湿漉漉,稚嫩的肩膀上压着一百五六十斤的担子,光着脚走在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上,每走一步都是难熬的折磨。晚上回到家里,父亲看到我红肿的肩膀,心疼地抚摸几下,叹息着摇摇头,嘴唇翕动几下,而后又拍拍我说:“小时候吃点苦,也好!也好!”
▲ 海安中学旧貌 (顾俊摄于上世纪90年代)
乡间的小路留给我最深刻的记忆,便是通往县城高中那条路。或许是农村经历不少磨难之故,抑或是受到那部反映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电影的激励,第一天走在去学校的路上,便矢言高中毕业后,一定要做一个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记得还曾写过一篇小小说《青春的火焰》,描述了一个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返乡知识青年的经历,——里面的那个主人公,其实是自己想象的若干年后的我。值得一提的是,高中期间我有幸遇到一群至今想起来仍然非常敬重的老师,——他们不仅学识渊博,更以其红烛般的精神和卓越的人格魅力令人敬仰。
时代勾勒着每个人的生命轨迹。读高中那年,正逢国家恢复高考。时代变了,个人的追求也发生了变化。我也不能脱俗,最终离开家乡跳出了“农门”。多年后,当我亲眼见证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禁为自己未能践行当年的誓言而感到羞愧。特别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海安籍作家陈歆耕先生撰写的报告文学《他≠他 ——董加耕沉浮记》,我对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新式农民”感佩至深。“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或许,董加耕就是一位“麦田里的守望者”吧?
去年八月,我参加“台湾校园民谣之美——台湾校园民谣的传播与两岸青年交流”研讨会,意外看见坐在对面的叶佳修先生。他比我预想中年轻不少,然而年近古稀,岁月的痕迹依然悄然爬上了他的脸庞。但他活泼的精神状态,犹如他创作的充满田园情调的《乡间的小路》,清新质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些在岁月漩涡中奋力捕捉的星辰,最终沉眠于河床,化作鹅卵石上斑驳的纹理。第一天上学时那一轮初升太阳,第一次肩负重担时那凌乱的脚步,第一串压在小路上的深深脚印……,甜蜜与苦涩,期待与无奈,皆已随风而逝,唯余心中无尽的感慨、深深的依恋,以及那隐约可闻的惆怅与叹息。
苏虹,海安籍在沪作家,文学博士,中国作协会员,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出版有长篇小说《海上晨钟》《秋疯》,长篇历史小说《天昏海暗——太平洋战争》,随笔集《无为而治——老子谋略纵横》,时评集《和平的守望——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扫描》《和平的捍卫——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观照》等。话剧《大风有隧》(总策划人、编剧之一)在上海大剧院上演(2019.6),剧本获“第34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
▎编 辑:缪 静
▎海 报:张丽君
来源:海安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