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等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老人们最期盼的就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忙里忙外准备一大桌子饭菜,看着子女们回家团聚,再累心里也觉得甜。可有些家庭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子女们更像是完成任务一样来吃顿饭,连一句贴心的话都难得听见。老人教育自己的孩子还容易些,
等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老人们最期盼的就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忙里忙外准备一大桌子饭菜,看着子女们回家团聚,再累心里也觉得甜。可有些家庭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子女们更像是完成任务一样来吃顿饭,连一句贴心的话都难得听见。老人教育自己的孩子还容易些,但面对儿媳、女婿就犯难了,说得重了怕伤感情,轻描淡写又起不到作用。如果发现晚辈越来越沉默,就要留意这几个问题,早发现问题早解决。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把女儿安庆公主嫁给了欧阳伦。按说公主身份尊贵,理应受到婆家的尊重,可大年初一她却哭着跑回了娘家。原来她根本没有向公婆拜年,在马皇后劝说下才勉强说了句“新年好”。朱元璋知道后当场写下“羊跪乳,媳敬婆”的对联,坚持把女儿送回了婆家。这个故事放到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一些儿媳从心底里觉得自己条件更好,嫁给男方是“下嫁”,看公婆哪儿都不顺眼。公婆关心几句,她嫌唠叨;准备一顿饭,她挑三拣四。反过来,如果女婿瞧不起丈人一家,也会能躲就躲,连句客套话都不愿说。这种骨子里的优越感就像一面无形的墙,把两代人越隔越远。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自我中心型人格”,这类人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希望全家人都围绕他转。在婆家觉得公婆帮忙是应该的,在娘家认为父母照顾是本分。去老人家吃饭住宿理所当然,走时连句感谢都没有。有些女婿过年宁愿空着手去丈人家,如果妻子准备礼物,他还要抱怨:“这是回你家,关我什么事?”这样的自私行为在儿媳身上也很常见,把婆家当成旅馆,回自己娘家倒是大包小包。老人要是多问两句,他们反而觉得烦,觉得多管闲事。长此以往,大家庭里只剩下利益计较,哪还有亲情温暖?
俗话说“爱屋及乌”,但如果夫妻之间感情变差了,就变成了“厌屋及乌”。有些夫妻为了孩子高考硬撑着不离婚,有些明知道对方有外遇还继续凑合。这样的婚姻就像温水煮青蛙,平时在家都没什么交流,到了老人面前更是各玩各的手机。老人若发现子女和配偶坐不到一块,问起孩子的近况两人回答得牛头不对马嘴,多半说明婚姻出了问题。这种情况下,小两口自己都懒得沟通,更别提跟老人说贴心话了。
农村有句俗话:“石头捂三年也会热。”面对越来越沉默的晚辈,老人不要只着急,可以试试这三招:
首先,把儿媳、女婿当作自己的亲生子女来看待。家里发生矛盾时,不要一味偏袒自己的孩子。先站在他们的角度说句公道话,比护短更有用。人心都是肉做的,你拿他们当自家人,他们自然也会把你当亲人。
其次,要学会做一个耐心的听众。年轻人说话时不要急着打断,让他们说完。即使观点不同,也可以先夸一句“你的想法挺特别”,这比直接批评更容易让人接受。
最后,把关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要等到节日才组织聚会,平时也要多打打电话,问问孩子们的情况。比如,儿媳加班时发个微信提醒注意身体,女婿出差时托人带点家乡特产,这些细水长流的关怀,比山珍海味更能打动人心。
记住,经营家庭不是做生意,付出十份未必能收回十份。但只要老人愿意先拿出七分真心,剩下的三分,时间会慢慢补回来。
作者:小红花情感。关注我的文字,倾听心灵深处的声音。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将予以删除。谢谢!
来源:妙招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