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安登塘炒仔茶:百年非遗焕新颜 全链融合谱新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5 22:19 2

摘要:在潮安区登塘镇的万亩茶园间,多光谱无人机正低空盘旋,实时监测茶树的氮素含量与病虫害情况;山腰间,无人机设备载着茶青飞驰而下,与手工采茶的茶农身影交织成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春日图景;非遗传承人的炒茶锅前,智能温控系统与传统制作技艺相得益彰……这片承载着百年茶香的

在潮安区登塘镇的万亩茶园间,多光谱无人机正低空盘旋,实时监测茶树的氮素含量与病虫害情况;山腰间,无人机设备载着茶青飞驰而下,与手工采茶的茶农身影交织成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春日图景;非遗传承人的炒茶锅前,智能温控系统与传统制作技艺相得益彰……这片承载着百年茶香的土地,正以全产业链融合思维,让茶香飘得更远。

非遗为魂:从技艺传承到价值提升的重构

登塘炒仔茶的“三炒三揉”技艺历经五代传承,入选第八批区级非遗名录。在世田茶庄工坊,制茶师傅蓝福斌演示着独特的“观色、听声、辨形”炒茶法,通过机械铁锅翻炒时的频率变化,精准判断茶叶含水率。经过三次复火的茶叶表面泛起白霜,这种“非遗+科技”的融合,让传统技艺从“口传心授”走向标准化。

据了解,炒仔茶的制作技艺与凤凰单丛截然不同,鲜叶采摘后不发酵,直接进入杀青环节,全程炒制30多小时,成型茶条紧结重实,呈灰绿润、带白霜,成茶质量稳定高效。近年来,该镇通过邀请专家,组织辖区制茶能手沿用传统技艺,结合现代机械炒制,形成炒仔茶的统一制作程序,采青、晒青、杀青、初揉、翻炒、复揉、复炒、拣选八步法得到茶农的得认可和赞许,在大葫芦、世田、尧田、平林等茶区得以应用和推广,炒仔茶制作使得炒仔茶的口感更加浓厚甘爽,受到大众的追捧,年斤价上涨10%~20%,为茶农带来增收。

科技为翼:构建智慧茶园全产业链生态

在大葫芦山智慧茶园示范区,1800亩茶山安装喷淋设备、土壤墒情传感器与虫情监测仪等数据实时同步上传。今年来,广东省农科院团队多次到点实地指导,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科技特派员林威鹏博士为茶区带来多光谱遥感技术,可精准识别茶树氮磷钾缺素区域,指导茶农实施“靶向施肥”,使化肥用量减少30%,茶叶氨基酸含量提升15%,茶农在科技的助推下实现产量与产值的“双赢”。更引人注目的是,农业无人机不仅用于监测,还承担起茶青运输任务——吊运50公斤茶青下山仅需10分钟,效率是摩托车的3倍,且零碳排放。

“去年以来,我们在茶园间作广金钱草,种植后土壤固氮,肥料减少,杂草得到控制,保护了茶园生态,今年茶产量较去年增产20%左右。”蓝家湾茶园的负责人蓝明景开心地介绍着。

今年来,登塘镇多次开展茶园技术培训工作,结合绿美生态建设探索“茶园+油甘”“茶园+广金钱草”等多种生态间作模式,大大地提高了茶农的经济效益。其中,茶园间作广金钱草既能达到“以(良)草治(恶)草”的目的,促使农业化肥减量施用,起到减少除草剂使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等生态效益,又能增加茶农收入,提升茶产业竞争力。

全链贯通:从“一片叶子”到全产业链

登塘镇以“建链补链强链”思维布局茶产业。自去年以来,登塘镇联合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市标准化协会等多方努力,于2024年7月发布了《登塘炒仔茶》团体标准,涵盖种植、加工、储藏等12项指标,推动产品合格率从85%提升至95%。在产业延伸上,茶叶协会会长李俊带领茶企开发制作了炒仔姜茶、益生菌茶、茉莉登塘炒仔茶糖等10余款深加工产品,其中“鸭屎香喉甘奶茶糖”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电商与直播成为新引擎,登隆电子商务公司、唐炫农特产品通过“抖音+拼多多”平台,年销炒仔茶上千斤,带动500多户茶农增收,茶产业成为登塘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

乡村的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单维突破,而是生态、文化、科技、产业的同频共振。沿着登塘镇旅游线路,世田村的革命纪念碑、宣教中心与生态茶园串珠成链,形成“红绿相映”的文旅矩阵,游客可体验采茶、炒茶,拣茶的乐趣,大葫芦的茶亭茶舍让游客能驻足品尝到地道的炒仔茶。

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铮锴表示,未来登塘将依托炒仔茶生态种植园,打造茶文化展示中心,规划自然教育科普基地,加快茶园研学基地、亲子种植园、茶香漫游园、观景台拍摄点等地点的规划和建设,通过“茶业+”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通讯员郑炯娜)

来源:粤东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