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子弟的专属青春!这所承包了我们年少时光的学校,你还记得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5 22:19 4

摘要:前些日子,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些311地质队老照片,那些久违的面孔,那些久藏的故事,那些久远的岁月,静静地从尘封的时光中走了出来。思往事,愁如织,重返记忆最深处,那些年,我们一起上过的311地质队职工子弟学校,仿佛就在眼前,清晰如昨,鲜活如初。

前些日子,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些311地质队老照片,那些久违的面孔,那些久藏的故事,那些久远的岁月,静静地从尘封的时光中走了出来。思往事,愁如织,重返记忆最深处,那些年,我们一起上过的311地质队职工子弟学校,仿佛就在眼前,清晰如昨,鲜活如初。

311地质队大门

那些向往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个组建于安徽潜山西南小镇黄铺的311地质队,就是我父亲那一代地质工作者为国找矿、为民探宝的广阔天地。那里承载了几代地质人的生活气息,有说不完的地质往事,有道不尽的地质传奇,多少悲欢离合,几多喜怒哀乐,何曾吹落北风中。

地质办公大楼

那时,311地质队正值鼎盛时期,成千名地质队员来自五湖四海,数百个地质家庭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社会。黄铺大队部,绿树成荫,满目皆景,漫步其间,神清气爽,美不胜收。从地质办公大楼、地质招待所、地质俱乐部、地质影剧院、地质家属区、地质医务所,到食堂、澡堂、开水房、豆腐坊、知青门市部,以及灯光球场、车队、农场、冰棒厂、自来水厂、大修厂和各种厂等等设施设备,应有尽有,幸福感爆棚,可谓“到了大队部,安家又落户”。

黄铺大队部旧址鸟瞰

那时,尽管地质队员“锤子罗盘随身扛,一年四季走山冈”,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长年漂泊,辛苦归辛苦,毕竟是干部职工,不愁吃,不愁穿。那个时候,到了星期天,父亲时常邀请同事们前往地质队十里开外的老家钓鱼,这时妈妈就会做好吃的,还能品尝到大自然馈赠的美味,味蕾陶醉其中,恰是满满的治愈感。

假山一角

不过,那个时候的地质队,大多是在远离城区的山沟沟里,这也给子女上学带来很大问题。当然,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后来,在原地质部的关心支持下,各地质队纷纷筹措资金,兴办了自己的子弟学校。子弟学校,堪称那个时期全国地质系统“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标志性工程。

地质俱乐部

地质俱乐部露天电视播放处

阅览室旧址所在地

那时教育资源匮乏,皖西南大别山区更是如此,乡村学校普遍师资不足,只能依靠民办老师、代课老师填补教师缺口。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子弟学校汇集了一大批从师范院校科班出身的优秀教师,这也让子弟学校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名校。就读于乡村学校的我,那时最向往的事情莫过于能够像两个哥哥那样到子弟学校去上学。

初中那年,班主任老师在成绩单评语栏里不失时机地对我提出转学建议,这便是后来我与子弟学校缘起的开始。很快,新学期如约而至,来到子弟学校,目之所及,皆是新奇。

职工宿舍(一)

职工宿舍(二)

家属楼

那些印记

这个简称“子弟学校”的“311地质队职工子弟学校”,校园连着机关,家长就是同事,同学就是邻居。在乡亲们眼中,子弟学校就是那神秘的存在,让人充满好奇。

子弟学校位于黄铺大队部的西北角,从大队部大门出发,沿柏油马路一路向北,路过地质家属区、地质影剧院和车队,向前百余米即可到达。学校大门朝南,紧靠马路东侧,与车队外墙相邻。进入校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块硕大的操场映入眼帘。那里是学校最有活力、最为热闹的地方,是举办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到课间或放学时分,操场上总是人声鼎沸,仿佛整个校园都聚集在那里。操场周围的一圈跑道是用食堂烧过的煤渣铺就而成的,尽管大风起兮“灰”飞扬,但与乡村学校的泥土跑道相比,这煤渣跑道既实用又耐用,遇上雨雪天气是不会泥泞的。

机关食堂

澡堂、开水房

沿操场跑道向东,校园东南角是一块未曾整修过的坑洼地,雨天积起的那湾浅浅水儿,微风拂过,波光粼粼,耀眼夺目。立于操场,放眼北望,几栋建筑是清一色的朝南红砖平房,整齐而有序,在花草树木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新优雅。由南向北,东侧第一幢是初中部,从东到西依次是初一、初二和初三的教室。初中部正后方是学校办公室,与其相对称,向西间隔几十米处,是集实验室、运动室于一体的教研室。学校的最北侧,一幢横贯东西的长廊式平房,是幼儿园和小学部所在地。

在今天看来,子弟学校的这些教学建筑并不高大宏伟,但在当年单位办学的时代背景下,子弟学校能够将办学贯穿幼儿园和义务教育的全过程,成为妥妥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这在当时的潜山实属罕见。

地质招待所

那些老师

子弟学校师风正、师德高,老师秉持红烛精神,坚守三尺讲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爱心和耐心引导学生向上向善。

在子弟学校里,教过我们的老师以男老师居多,这与现如今男老师稀缺真是大相径庭。这其中,年纪稍长一点的是储兴旺校长,储校长以校为家、爱生如子,他既当校长、又任老师,令人称奇的是,无论哪门课老师缺位,他走进教室就能教、站在讲台就能讲,他上过的几何课,从点线面的变换入手,着重培养学生几何思维,他总是强调学生要用“动”的观点看问题,引导大家“动”中学、“动”中悟、“动”中成长成才。

地质影剧院

同样,几位任课老师始终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带着感情、热情、激情投入教育事业,将教书与育人融合在一起。

班主任叶金红老师把语文和历史课上成了“百家讲坛”,上他的课就是一种享受,他还写得一手好字,那幅上书“爱心”的书法笔酣墨饱,曾在地质俱乐部宣传栏里展出。

陈操苗老师讲授的数学课,在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中,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而他还是一位运动健将,当年地质队排球比赛,他那“铁榔头”,那势不可挡的扣杀,让子弟学校队连连得分,灯光球场上呐喊声、加油声一浪高过一浪。

车队

钱坤生老师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用他那上海口音的英语滔滔不绝地讲课,他讲解的内容引人入胜,虽然有时让人难以完全理解,却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万银泉老师一肩挑起物理和化学两门主课,他的课堂既有严谨的知识、炫酷的实验,还有千变万化的颜色、气味和声音,带领大家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遨游。

刘传军老师的体育课,在运动中锻炼人,大家一起运动,一起享受运动之快乐,他编排的三十一步集体舞,如梦如幻,热情而奔放。

知青门市部

而两位尊敬的女老师,让大家感受到更多的是一颗仁心、一缕温情和一份关爱。

马玉淑老师任教代数和地理,她的笑容温暖而亲切,她的话语沉稳而有力,她教大家探寻数字与公式间的奇妙和奥妙,她带大家领略不同地域的风貌特色和风土人情。

王晓旭老师用她标准的东北腔讲授生物和政治,她鼓励大家主动思考与研究,为大家揭示生命的奥秘,帮大家树立正确的“三观”,整个教室弥漫着求知求学的浓厚氛围。

这几位老师,如同最亮的星辰,他们用智慧的光芒照亮我们年少的天空。而更多熟悉的身影,那些在走廊匆匆掠过、在操场挥洒汗水、在课堂谆谆教诲的师长们,还有王丽、刘爱武、刘道建、陈传宝、陈超、陈群、吴祥明、余慧生、汪满生、郑建国、郑德明、徐银松、唐锐、康梅生、慈昌和、熊春云等老师,他们的名字与故事,早已融进子弟学校岁月的星河里。

子弟学校老师,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他们传道、授业、解惑,是一批可亲可敬的好老师、大先生。

地质办公大楼大厅宣传画廊(一)

地质办公大楼大厅宣传画廊(二)

那些时光

在子弟学校上学的时光里,我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那个时候尚无“家长接送孩子上学”的现象,除农场同学由车队发班车接送外,大家都是各自背上书包,踏着晨光,走向学堂。而上学的这一路,听到的是311地质队广播室播放的荡气回肠的《梁祝》,看到的是熙熙攘攘的上班人群,感受到的是恬静祥和的人间烟火,如沐春风,如诗如画,岁月如此静好。

斑驳的语录墙

那是个无拘无束的学生时代,没有内卷和躺平,没有早自习和晚自习,没有校外辅导班和课外兴趣班,老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课堂上大家一起思考、探索,操场上大家一起奔跑、放飞。到了放学,铃声一响,大家如同开了闸的洪水,似乎完全得到了释放,纷纷涌出教室,结伴而行,或三五成群打球,或三三两两游荡,真是不到天黑不回家。

幽深的林荫道

初中时光到了1989年,311地质队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视觉盛宴,文化大餐,一齐上阵,有激情燃烧的焰火表演,有精彩纷呈的文艺汇演,还有形式多样的小比赛,整个大队部久久沉浸在欢声笑语之中。让人记忆犹新的是,那台高水准的文艺汇演,那天的地质影剧院张灯又结彩,喜庆氛围空前高涨,机关党员干部高唱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慷慨激昂,地质队员合唱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气势恢宏,保卫科科长独唱的《我是一个兵》铿锵有力,政治处干事的手风琴伴奏旋律优美仿佛穿越时空……

泛黄的毕业照

到了子弟学校献演的舞蹈,音乐缓缓响起,灯光摇曳闪烁,翩翩起舞中,队形散开变换,令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舞台两侧的舞者竟完全一样!原来,舞者是几对双胞胎组合,引得观众连连叫好,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这些精湛的演出,得益于当年文青导演们的精心策划和用心编导,不得不佩服311地质队那一代青年才俊超乎寻常的才华与才干。

那些变迁

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的年代里,每天除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规定作业外,大家便开始了自己的课外活动,有到阅览室里看书看报的,有到地质俱乐部看电视的,也有到地质影剧院看电影的,沉浸在书海里,陶醉在剧情中,简单充实又快乐。

子弟学校大门(一)

90年代初,这种学习靠自觉、成绩靠天收的初中生活很快进入尾声。中考是学生时代的第一次大考,决定人生未来之走向。随着中考的临近,在一轮又一轮的复习迎考中,大家有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感,开始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以至于三更灯火五更鸡,大有要将所有失去的全都找回来的想法。那个时候,对于城镇户口的同学来说,还有一个不错的选择,就是报考省地质技校。要知道,考取省地质技校,成为光荣的地质队员,献身地质事业,那是一件让人“羡慕嫉妒恨”的事情。终于,中考成绩一发榜,有的上了野寨中学,有的上了潜山中学,有的上了黄铺中学,有的成功考入省地质技校。大家怀揣所学所得,走出子弟学校,踏上了属于自己未来的前行之路。

子弟学校大门(二)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到了90年代末,随着311地质队的改革、调整和搬迁,子弟学校也彻底完成办学使命。后来,老师分流了,学生远走了,校园也移交了。呜呼,那个曾经书声琅琅、生机无限的子弟学校,几经变迁更迭,已经不复存在。现如今,子弟学校唯一留下的遗存,就是那扇见证过一茬又一茬学子们快乐成长的大门。凝望大门,几多惆怅,情绪在天涯!恨悠悠,几时休?

天柱山风光依旧,地质队几经沧桑。61年筚路蓝缕、风雨兼程,311地质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写下这些文字,致敬永远的子弟学校,祝福311地质队明天更美好,愿芳华永存、一路芬芳。

史志勇,安徽安庆人,1994年12月入伍,从军20余载,现工作生活于南京。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人民前线》报《东南军事学术》《指挥学报》《南京日报》等多家军地报刊发表新闻报道、学术研究百余篇,3次荣立三等功。

本文来自【矿业界】,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