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app2020.tjyun.com/jyapp/system/2025/05/04/058327417.shtml 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打开查看原视频摘要:五一假期,天津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一群身着蓝绿色马甲的大学生志愿者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穿梭于展柜之间,或讲解文物故事,或维持现场秩序,这群年轻人用专业知识与青春热忱,在古老文物与现代观众间架起桥梁。
五一假期,天津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一群身着蓝绿色马甲的大学生志愿者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穿梭于展柜之间,或讲解文物故事,或维持现场秩序,这群年轻人用专业知识与青春热忱,在古老文物与现代观众间架起桥梁。
把文物讲“活”
天津师范大学大二学生张景源站在瓷器展厅内,正为一群游客讲解青花瓷的来历特征,他不时抛出“最早发现的青花是什么年代的”之类的小问题,和游客互动的讲解方式生动有趣。
张景源的讲解得到了观众的掌声,这给了他非常大的自信心,通过做志愿者提升了自我价值和自我认知,是他作为天博志愿者最大的收获。
曾经的张景源是一个内向的男生,如果遇到熟人,对方不主动说话,他都不敢去打招呼。少年时的张景源喜欢历史,一档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更让他对文物着了迷,高中时,父母想让他学理科,可他的目标很坚定——学历史,将来做和文物打交道的工作。
2023年,张景源从云南家乡考到天津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入学不久,学校求是社团招新公告吸引了他。
据天津博物馆工作人员李晓静介绍,天津博物馆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05年,从最初的几十名在校大学生,历经20年的发展与完善,现已成长为组织结构健全、专业水平高、服务意识强,集老中青三代的优秀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团队在册志愿者共有193人,其中有约30多名大学生。
大学生志愿者的来源除了每两年向社区公开招募外,天津各大高校也会定期为博物馆输送大学生,20年间来天博做过志愿者的大学生已有六七百人。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求是社团定期为天津各文博场馆输送大学生志愿者,张景源对文物比较感兴趣,加之觉得能去讲文物应该是个有趣的体验,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了名。
没想到,张景源顺利通过面试,成为2023届师范大学被录取的15名志愿者之一。被录取之后的下一步是要背诵讲解词,天博提供了近3万字的讲解稿,要求在一个月之内背熟。
背稿不算难事,但到了正式讲解的那一天,真正站在观众面前,张景源紧张得心快跳出来。他知道,必须克服内向的性格,鼓足勇气张开嘴开始讲解,一个小时的讲解顺利完成,张景源也获得满满的自信心。
几次讲解下来,张景源越讲越熟练,他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补充知识盲点和讲解技巧上。做志愿讲解很重要的是因人施讲,志愿者们要一边讲,一边关注观众的眼神和反馈,调整自己的讲解风格,观察观众是否能理解并对讲解感兴趣。
“很多人觉得文物是冷冰冰的,其实每件展品都在诉说历史。”张景源说,有时他看到游客对着展品拍照后匆匆离开,这让他更坚定要做好文物的讲述者:“我要让文物不再是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是通过我的讲述,让观众了解历史,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实现自我价值
师范大学大二的徐冉正在服务台提供咨询,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洗手间方向”“特展路线”“寄存柜使用技巧”等,甚至标注了哪些位置适合拍照打卡。
志愿者们除了讲解之外,还要负责咨询引导工作、活动策划、团队宣传等,30多名大学生分成若干组。做了两年志愿者,徐冉成为天博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小负责人。
五一当天,徐冉在服务台值班,接听来电咨询和现场观众问询,为观众分发参观指南,回答观众问题。当天,她为327位游客解答问题,微信步数突破两万。
忙碌的工作中,一位老奶奶让她特别感动。徐冉回忆,一位拄拐老人独自来看展,她主动推来轮椅陪同参观,参观结束,天博留言簿的扉页上多了一行字:“感谢你的陪伴——致徐冉同学”,落款正是那位老人。
和张景源一样,徐冉也是通过求是社团成为天博的志愿者,她是历史学师范专业的一名学生,因对古代历史比较了解,选择了天博的古代史展厅——天津人文的由来展馆做志愿讲解。
志愿者在空闲时可通过小程序自主报名,每年要做满8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但即使不做志愿服务的时间里,徐冉也经常来到天博,她会认真听其他志愿者的讲解,然后再融合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渐完善丰富自己的讲解内容。
听徐冉讲解更像听历史故事,从新石器时代到清朝,她在一件件文物的讲述中串起一部中国通史,这样的讲解方式颇受欢迎,常有一些学生拿着本子来听她讲解,一边听一边做记录。
让徐冉印象颇深的是,一次讲解结束之后,一个小女孩跟妈妈说,她以后也想学历史,这个画面让徐冉想到了自己学习历史的初衷。少年时,妈妈经常带徐冉去参观博物馆,一次,她遇到一位退休历史学教授在做讲解,徐冉本身喜欢历史,但当时对高中选文理科还在犹豫,听了老教授的讲解,让她更确信自己喜欢历史,将来要报考历史专业的方向。
“听了小女孩的那句话,觉得特别欣慰,如果因为我的讲解让观众爱上历史,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徐冉说,做志愿者的经历让她收获很多,沟通能力、知识储备的提高之外,观众的认可让她找到了自我价值。
帮助别人很快乐
五一假期,天津博物馆在二楼“耀世奇珍”馆推出了英文讲解,在10多人的英文志愿讲解员团队中,天津外国语大学大二学生李想“率先出战”,为观众带来了首场讲解。
虽然还是名大二学生,但小时候有过主持经历的李想端庄沉稳,她的讲解吸引了很多观众。“发音很准确,对文物的讲解也很精准,用说故事的方式来讲文物,很吸引人。”观众于先生对李想的讲解评价很高,于先生是高级英语导游,听说天博推出了英文讲解,他来学习交流一下。
李阿姨是天博的老志愿者,也是英文爱好者,她对李想也给予了肯定,并表示会为她提供更多志愿者经验。
虽然不到20岁,但四川女孩李想做志愿者已经14年了。从2011年开始,每年,她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资助贫困学生,至今,她已资助5名学生。“能帮助他们从小学读到大学,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2023年,李想考到天津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外交学专业,在天津开启了新的学习生活,上课之余,她也想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一次,李想来到天津博物馆近代史馆,在和讲解员的沟通中,她萌生了来做志愿者的想法。面试成功后,李想通过听不同讲解员的讲解,把每个人讲解的特点融合在一起,结合天博提供的资料,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整理出了2万多字的讲解稿。
“博物馆本身就是一所大学,学习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李想说,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她遇到过很多学识渊博的观众,为观众做讲解的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
李想很喜欢这份志愿者的工作,她觉得通过讲解历史传播文化,也能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资助贫困学生相比,是另一个维度的收获。
来源:网信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