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翁,本名:张明,艺名:晋隅、子源、郁枫。祖藉山东,现居北京。隶属中国文联: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艺委会主仼,北京大学访问学者,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书法家,画家。文艺心理学家,美学家,美术评论家,散文作家。
石翁,本名:张明,艺名:晋隅、子源、郁枫。祖藉山东,现居北京。隶属中国文联: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艺委会主仼,北京大学访问学者,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书法家,画家。文艺心理学家,美学家,美术评论家,散文作家。
著《文艺心理漫步》;《21世纪国际艺术大家研究》。1992年至1999年主编:《20世纪国际美术作品博览》,《中韩书法家作品精览》,《国际现代书法集》(共三卷);与中国书协副主席刘艺联合主编《20世纪国际书法作品精鉴》;与沈鹏、陈振濂联合主编《中日书法名家作品精鉴》,《中日书法作品汇观》,与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联合主编《中国当代名人录》等20余部书画集、文集。
曾获古井贡酒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作品应邀参加“中国书协举办“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中日名家书法精品邀请展(日本站展)”等等。论文入选中国书协“全国第三届书学理论研讨会”,论文入选“全国青年书学理论研讨会”,“中日书法艺术研讨会”等。
《文艺创新:延续性 “中和思维”,与 “跳跃性” 断代思维》
文/石翁
摘要:本文聚焦于文艺创新中的两种关键思维模式 —— 延续性 “中和思维” 与 “跳跃性” 断代思维。通过深入剖析二者的内涵、在文艺创作各领域的表现形式、对文艺发展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差异,揭示其在文艺创新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与相互关系,为推动文艺理论发展与创作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一、引言
文艺创新是文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文艺创新的多元路径中,思维模式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延续性 “中和思维” 与 “跳跃性” 断代思维作为两种极具代表性的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文艺创作的方向、风格及成果。对二者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文艺创新的本质与规律。
二、延续性 “中和思维” 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阐释
“中和思维” 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最早可追溯至《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在文艺创新领域,延续性 “中和思维” 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追求新旧元素的平衡、协调与融合。它并非简单地折中,而是在深刻洞察文艺发展规律与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使各种对立或不同的文艺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达成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从而实现文艺的渐进式创新与发展。
(二)特征分析
继承性:“中和思维” 视传统文化为文艺创新的根基,注重对经典作品、传统技法、文化精神等的传承。例如中国传统绘画,历代画家对笔墨技法、构图法则、意境营造等方面的传承从未间断,从顾恺之的 “传神写照” 到吴道子的 “吴带当风”,从传统的线描(十八描)、皴染(工笔重彩),再到唐代没骨画、宋代书画写意精神;再到明清文人画的写意画的简约主义画风(,石涛、倪赞、徐渭、扬州八怪画风),一直延续近代吴昌硕;当代齐白石。近现代画家对传统笔墨的传统艺术精神的承传与创新运用,始终保持着与传统艺术精神的钩连传承。齐白石有一段名言:“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简明形象地说明了传承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平衡性:追求文艺作品中各要素的平衡统一,包括形式与内容、情感表达与理性思考、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等。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例,在格律规范的约束下,诗人既要遵循平仄、押韵等形式要求,又要充分表达个人情感与思想内容,在形式与内容的平衡中展现诗词之美。
渐进性:创新过程呈现出渐进、持续的特点,通过对传统的逐步改良与拓展实现文艺的发展。如中国戏曲的演变,从宋元杂剧到明清传奇,再到近现代的各种戏曲流派,在表演形式、剧目内容等方面的创新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完成的。
三、“跳跃性” 断代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阐释
“跳跃性” 断代思维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强调与过去的文艺传统进行有意识的断裂,以全新的视角、观念和手法进行文艺创作。如中国的文字创造,从甲骨文到金文、石鼓文、小篆,是一种渐变创新,到汉简、章草就是“突变”,从章草到小草、大草,是一种渐变,从章草、小草到隶书,是一种“跳跃性”“突变”。当代绘画和当代书法,当代音乐、舞蹈、戏曲、话剧,它往往受到社会变革、科技进步、外来文化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促使文艺创作者摆脱既有范式的束缚,追求一种跨越式的创新发展。如钢琴伴奏《红灯记》京剧。《巴擂舞红色娘子军》;“自由体操;“街舞、舞剧《咏春》。绘画方面出现用油画表现国画,用囯画表现抽象,都属于“跳跃性”“突变”。
(二)特征分析
突破性:敢于挑战传统观念与创作模式,力求在文艺作品的主题、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如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卡夫卡的《变形记》以荒诞的情节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与现实逻辑,开创了全新的文学表现形式。
变革性:通常伴随着社会、文化的重大变革而出现,是对旧有文艺秩序的一种颠覆与重构。在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现实主义文学应运而生,它以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和批判,取代了浪漫主义文学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成为当时文艺创作的主流。
跳跃性:创新进程具有明显的跳跃特征,不依赖于传统的渐进式发展,而是在短时间内实现文艺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巨大转变。例如印象派绘画的诞生,莫奈等画家摒弃了传统绘画对物体固有色彩的描绘,强调对光线和色彩瞬间感受的捕捉,使绘画艺术从注重形似转向注重神似,实现了绘画观念与技法的跨越式发展。
四、两种思维在文艺创作各领域的表现
(一)文学领域
延续性 “中和思维” 的表现:许多作家在创作中注重对传统文学体裁、叙事方式和文化内涵的继承与发展。如当代作家莫言,其作品在叙事结构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同时融入了现代的叙事技巧和魔幻现实主义元素,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在主题表达上,莫言对乡土文化的深刻挖掘与对人性的关注,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中对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的关怀。
“跳跃性” 断代思维的表现: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彻底颠覆而著称。例如,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罗布 - 格里耶的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中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结构,强调对物体和场景的客观描绘,采用碎片化、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重新构建故事的逻辑,这种创作方式体现了 “跳跃性” 断代思维对传统文学范式的挑战与突破。
(二)绘画领域
延续性 “中和思维” 的表现:中国写意花鸟画在数百年的发展中,画家们在继承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题材与表现形式。如近现代画家齐白石,他继承了八大山人、吴昌硕等前辈画家的笔墨精髓,同时将民间艺术的质朴元素融入作品中,以独特的视角描绘日常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使写意花鸟画在传统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在色彩运用上,齐白石大胆采用鲜艳的色彩,与传统文人画的淡雅色调形成对比,但又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笔墨处理,使画面达到和谐统一,体现了 “中和思维” 在绘画创作中的运用。
“跳跃性” 断代思维的表现:立体派绘画的出现是绘画领域 “跳跃性” 断代思维的典型代表。毕加索等立体派画家打破了传统绘画对物体三维空间的写实描绘,将物体分解为多个几何形状,从不同角度同时呈现于画面中,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绘画空间和形式的认知。这种创新思维摒弃了传统绘画的视觉习惯和审美标准,实现了绘画艺术从具象到抽象的重大转变。
(三)音乐领域
延续性 “中和思维” 的表现:古典音乐在其发展历程中,始终遵循着一定的音乐规则和审美范式,同时又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发展。例如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在继承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技法的基础上,对音乐的结构、和声、旋律等方面进行了拓展与创新。贝多芬的交响曲在传统交响曲的四乐章结构基础上,增加了乐章之间的对比与冲突,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在和声运用上,他大胆尝试新的和弦组合,为古典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这种创新始终保持在古典音乐的审美框架内,体现了 “中和思维” 的延续性。
“跳跃性” 断代思维的表现:20 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变革,现代音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先锋派音乐以其对传统音乐规则的彻底否定而引人注目。约翰・凯奇的《4 分 33 秒》,这部作品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音符演奏,演奏者在台上保持沉默 4 分 33 秒,期间观众周围的环境声音成为了作品的组成部分。这种创新思维打破了音乐与噪音、演奏与聆听的传统界限,完全颠覆了人们对音乐的固有认知,是 “跳跃性” 断代思维在音乐创作中的极端体现。
五、两种思维对文艺发展的影响
(一)延续性 “中和思维” 的影响
文化传承与积累:通过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延续性 “中和思维” 确保了文艺作品中文化基因的传承,使不同时代的文艺作品之间保持着内在的联系与连贯性。这种传承与积累为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使文艺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审美稳定性与受众接受度:由于注重平衡与协调,基于 “中和思维” 创作的文艺作品往往具有较高的审美稳定性,更容易被广大受众接受和理解。这种稳定性有助于维护文艺市场的相对稳定,促进文艺作品的广泛传播与交流。
渐进式创新与发展:“中和思维” 推动文艺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渐进式创新,使文艺发展呈现出平稳、持续的态势。这种创新方式虽然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带来巨大的变革,但却能够不断优化和完善文艺创作的各个方面,为文艺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跳跃性” 断代思维的影响
开拓新的文艺领域与风格:“跳跃性” 断代思维以其突破性和变革性,为文艺发展开拓了全新的领域和风格。它促使文艺创作者摆脱传统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从而丰富了文艺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推动文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激发文艺创新活力: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能够激发文艺创作者的创新活力,促使他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世界和表达自我。这种创新活力不仅为文艺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
挑战传统审美观念与受众认知:由于其对传统的颠覆,基于 “跳跃性” 断代思维创作的文艺作品往往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受众的认知习惯。在初期,这类作品可能会面临受众的误解和抵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变迁,它们可能会逐渐被接受,并引发新的审美潮流和文化变革。
六、不同文化语境下两种思维的差异与融合
(一)东西方文化语境下的差异
东方文化语境:在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中,延续性 “中和思维” 有着深厚的根基,它贯穿于文艺创作的各个领域。东方文艺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传承,在创新过程中强调和谐、平衡与适度。例如日本的传统艺术,如茶道、花道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保持着对传统仪式和审美观念的尊重,同时又在细节上进行微妙的创新,体现了 “中和思维” 的影响。
西方文化语境:西方文化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思想变革和文艺运动,“跳跃性” 断代思维在西方文艺发展中较为常见。从古希腊罗马文化到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再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西方文艺在不同时期呈现出鲜明的断裂与变革特征。例如文艺复兴运动对中世纪神学思想的批判与对人性的重新发现,使文艺创作从以宗教题材为主转向对现实生活和人类情感的关注,实现了文艺风格的重大转变。
(二)两种思维的融合趋势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艺创新中的延续性 “中和思维” 与 “跳跃性” 断代思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一方面,东方文艺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始借鉴西方现代文艺的创新理念和表现手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如中国当代电影导演张艺谋,在其作品中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京剧、武术等,又运用了现代电影的叙事技巧和视觉效果,使作品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另一方面,西方文艺创作者也开始关注东方文化的内涵与审美价值,将东方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例如一些西方音乐家在作品中加入了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古筝的演奏,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这种融合趋势为文艺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活力,促进了世界文艺的多元化发展。
七、结论
延续性 “中和思维” 与 “跳跃性” 断代思维作为文艺创新中的两种重要思维模式,各自具有独特的内涵、特征和影响。延续性 “中和思维” 保障了文艺发展的传承性、稳定性与渐进性,而 “跳跃性” 断代思维则推动了文艺的突破、创新与多元化。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二者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它们又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深入研究这两种思维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文艺创作者更好地把握文艺创新的方向,推动文艺理论的不断发展,促进世界文艺的繁荣与进步。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这两种思维模式将继续在文艺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文明的演进贡献独特的力量。
作 品 欣 赏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