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很喜欢‘新农人’这一称谓,‘新农人’之‘新’,不在于年龄或资历,而在于有新认知,懂得新技术,能娴熟运用新工具,可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带来新业态和新路径。”蒲彩虹是一名90后,大学毕业后,她一直在成长,在蜕变,在绽放;活跃在不同的创业就业舞台,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很喜欢‘新农人’这一称谓,‘新农人’之‘新’,不在于年龄或资历,而在于有新认知,懂得新技术,能娴熟运用新工具,可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带来新业态和新路径。”蒲彩虹是一名90后,大学毕业后,她一直在成长,在蜕变,在绽放;活跃在不同的创业就业舞台,敢于尝试不同的角色,以昂扬的姿态追逐梦想,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了一番不平凡的成绩。
大学毕业开鲜花绿植店 尝试自主创业
“让花卉在更多的地方绽放,是我儿时的梦想。”上大学时,蒲彩虹选择了园艺专业,2017年大学毕业后,她只身前往成都市郫都区,开了一家名为蜀囡花海的鲜花绿植店。“当时手头没啥积蓄,创业的想法就很简单,售卖花花草草,不仅投资省,还能增加附近花卉苗圃种植户的收入,并给顾客们带去一些平凡生活中‘花开成海 幸福满怀’的美好时光。”蒲彩虹说。
在蒲彩虹的鲜花绿植店,她既当花艺师,又做店长,面对顾客的相关询问,总是知无不言、有问必答。尽管时常忙得不可开交,她依旧忙里偷闲,创建起与顾客联络感情、拉近距离的微信群,普及花艺绿植知识和艺术,将最新到店的鲜花绿植做成美美的图文或者小视频,分享她与花的故事,让更多的人能从中体会四季变迁、生命的蓬勃与茁壮,平凡的日子多些绚烂多彩。
时间一天天过去,在蒲彩虹的鲜花绿植店,她儿时的梦想得以安放,向上生长。一次的偶然,却让她的路子“转了个方向”。一天,一位遂宁老乡来到她的店里,和她无意中聊起家乡日新月异的变迁,还有那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带着先进技术和原始积累回归家乡、扎根沃野,在家门口大干一番事业的一个个熟悉的姓名时,蒲彩虹内心有些绷不住了。“我猛然觉得,离开老家这些年,我对她了解甚少,我并不是一名合格的遂宁人。”蒲彩虹说。
归巢逐梦 传播针尖艺术之美
(2021年11月,蒲彩虹开展蜀绣非遗进校园活动)
“我要回遂宁老家试试!”2021年的春天,带着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以及郫都区开园艺店积累的经验,蒲彩虹决意回到遂宁,在家乡的土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开启另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征程。“算我运气好,刚刚回到遂宁,我便邂逅了蜀绣非遗传承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理人黄海彦,与她共筑新农梦。”谈起与黄海彦的偶遇,蒲彩虹依旧难掩内心的喜悦。
(2022年1月,蒲彩虹在天上宫练习刺绣技艺)
在遂宁市妙善文化艺术坊,蒲彩虹跟随黄海彦和身边绣娘专心学习领悟非遗蜀绣技艺,渐渐,便可娴熟地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勾勒出一幅幅完整的蜀绣作品。“如何用一枚枚小小细针绣出大大的产业,让一件件非遗蜀绣作品有故事、有温度、能互动、更有价,而非只靠情怀坚守,是黄海彦老师和我们一直探索突围的要紧事儿。”谈及非遗的传承,蒲彩虹侃侃而谈。不久,她的身份变为遂宁蜀绣“传承大使”。
(2024年7月,蒲彩虹与团队赴越西开展交流学习)
2025年1月,蒲彩虹以《小绣片 大产业——绣出乡村幸福生活》为路演主题,紧扣非遗多元化活法主题,将传统文化传承与新时代运营结合起来,通过创新“表达方式”,以形成产业化发展路径,让传统非遗绽放时代芳华,不断焕发新的光彩,真正实现其应有的时代价值。让评委们眼前一亮,喜获遂宁市首届“新农人”创新创业大赛(创意赋能组)一等奖。
(创意赋能组)一等奖。)
“蜀绣绣品多以莲花等图案为主,寓意着平安、祥和;因而,蜀绣在坊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是2024年10月蒲彩虹向马来西亚师生团队介绍推广蜀绣作品的一个小片段。为让蜀绣被更多人知晓,蒲彩虹所在的遂宁市妙善文化艺术坊探索创新“1+2+3”模式”:“1个核心技术”是破细丝斜平针法的创新,通过极细丝半通透的整体表达,使得绣品具有与众不同的通透灵动,更重要的是实惠的价格解决了绣品因价格过高而难以进入市场的难题;“2个市场拓展”是在题材选择上,针对国内的名山大川和国外的华人市场,将产品分为藏品、礼品、文创品、生活艺术品等不同别类,明确市场定位和价格体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3个产品延伸”是整合篾匠、瓦匠、砖匠、石匠乡土手艺人,让他们得以充分就业;推行研学劳动实践,不仅与各大中、小学、旅行社开展研学合作,还开发了“深度研学一日游”“周末亲子游”项目,把成都、重庆以及周边城市的资金、资源、认知带到遂宁的乡村来;延伸开发听得见的绣娘小调和闻得到的香氛系列以及与蜀绣相关的声音文化产品,将乡村劳动场景进行二次艺术再现。随着系列举措的实施,累计带动就业近万人,留存专业人才200余名,人均年增收8000-15000元。2023年,“遂州绣娘”被授予省级劳务品牌。“在家乡这片创业创新的热土,我和黄海彦老师等以‘新农人’的角色干着‘兴农人’的事儿,用非遗技艺改变记忆中的家乡,拓展遂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内心一种成就感由然而生。”蒲彩虹美滋滋地说。
传承扎染技艺 “染”出静谧诗意
(蒲彩虹对成年人开展扎染教学培训)
(蒲彩虹进行扎染日常技能练习)
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独特染色工艺,历史悠久,独具艺术魅力。“作为区级扎染传统技艺传承人,早在2013年,我就开始接触扎染并开始系统学习。”蒲彩虹说,在上大学期间,她加入校园社团,学习宣传扎染文化。期间,相继跟师李延寿、谢宝高、黄静领悟扎染技艺精髓,并建立了自己的染织工作室,为社会输送染织人才。对染织技艺喜爱的当代青年,蒲彩虹不厌其烦地引导他们创作扎染作品,开发研究新型材料,提高传统技艺艺术魅力。日常调研与制作中,蒲彩虹四处寻访近50位扎染领域的老工艺匠人,在纯天然原料稀缺的条件下,精选优质的蓝草、棉纱和矿物颜料,经过全程监制打靛,建立了纯天然原料制作技术体系。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审美,在蒲彩虹的巧手下,一块素白的布帛,经固定布局、锤打、汁液渗透等环节后,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借助西博会、文博会、旅博会等大型活动载体,蒲彩虹对扎染技艺及作品进行广而告之;积极参与创客大赛、创青春等创业比赛进行扎染产业化传承;举办扎染现场体验、扎染进校园、扎染进社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非遗文化,让传统非遗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走进梦想的“新”时代,放眼船山,与蒲彩虹一样,一批拥有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新农人”,怀揣着对乡村的热爱,回归乡村,逐梦田园,迎来就业创业的明媚春天。
船山融媒记者 卜凯
来源:CCMC小船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