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拿咱普通农户来说,种那几亩地,从春种到秋收,忙得脚不沾地。耕地、播种、买种子化肥、浇水、打药,哪一项不需要投入?算下来,成本着实不低。以种一亩小麦为例,耕地费大概 120 元,播种费 40 元,小麦种子费约 50 元,浇地 3 次得 90 元,喷药 3 次
“种地是副业,补贴是正道”,真的如此吗?
在不少人印象里,如今农村出现了一种怪现象:种地仿佛成了可有可无的副业,而争取补贴却成了部分人眼中的 “正道”。事实究竟怎样?咱们一起来掰扯掰扯。
就拿咱普通农户来说,种那几亩地,从春种到秋收,忙得脚不沾地。耕地、播种、买种子化肥、浇水、打药,哪一项不需要投入?算下来,成本着实不低。以种一亩小麦为例,耕地费大概 120 元,播种费 40 元,小麦种子费约 50 元,浇地 3 次得 90 元,喷药 3 次 90 元,种肥 200 元,追肥 70 元,收割 60 元,七七八八加起来,成本就高达 720 元。正常年景下,一亩地能收小麦 900 斤,按每斤 1.2 元算,收入也就 1080 元,除去成本,满打满算才赚 300 来块。这还是风调雨顺的情况,要是遭遇天灾,那可就血本无归了。而这从秋种到夏收,整整 9 个月的辛苦劳作,还没算进去呢。这么一看,单纯靠种地,确实难以维持生计,也难怪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把种地当作顺带的事儿。
可话说回来,补贴真的能撑起一片天,成为所谓的 “正道” 吗?目前,国家为了鼓励农民种地、保障粮食安全,出台了不少补贴政策。像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只要你拥有耕地承包权且正常种地,就能拿到。还有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这是为了应对农资价格上涨,给咱农民减轻成本压力的。另外,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符合条件的话,也能获得一些项目奖补。但这些补贴加起来,真有那么可观吗?
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为例,很多地方每亩补贴也就几十到一百来块钱。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虽说中央财政会根据情况拨款,但分摊到每亩地上,数额也有限。比如安徽省寿县的水稻种植承包户老杨,种植约 60 亩双季稻,2022 年中央财政分三批下达的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第一批到账 800 余元,后两批都是近 400 元,虽说补贴能覆盖一部分肥料成本,可要是把全部种地成本算进去,补贴也只是杯水车薪。
从数据来看,2022 年中央财政累计下达粮食生产补贴资金 3500 多亿元,乍一听,这数字很庞大。但中国耕地面积广阔,分摊到每一块土地、每一位农民身上,补贴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种地收益低的现状。而且,补贴的发放有着严格的标准和流程,需要精准识别实际种粮者、核实补贴面积等,目的就是确保真正种地的农民能受益,而不是让补贴成为某些人的 “套利” 手段。
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 “种地是副业,补贴是正道” 这种错觉呢?一方面,确实有个别不良现象存在。极少数人可能打着种地的幌子,套取补贴,却不真正用心从事农业生产。但这只是极个别的情况,并不能代表整个三农领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家对种地收益低的无奈。当种地辛辛苦苦一年,收入却微薄得可怜时,自然会把目光投向补贴,希望能借此增加点收入。
实际上,国家出台补贴政策,本意是为了鼓励大家种地,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真正用心种地、规模化经营、掌握科学种植技术的农民,还是能从土地里刨出 “金娃娃” 的。比如河南正阳县兰青乡吴庄村村民刘月学,种了 20 亩地,加上每亩近百块的补贴,种地劲头十足。还有一些种植大户,通过合理规划种植结构,采用机械化作业降低成本,再结合补贴政策,实现了可观的收益。
所以,“种地是副业,补贴是正道” 这种说法,是对三农现状的片面理解。种地依然是咱农民的根本,补贴是助力而不是主业。要想真正让土地生金,还得靠咱农民不断学习新技术、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同时也离不开国家政策持续的支持和完善。
来源:农村人的百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