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第一位性学家,鲁迅:他的那套东西,要到25世纪才能实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10:34 2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在那个连“性”字都不敢随便说出口的年代,有个人却偏偏专门研究它、讲它、写它。

他不但不怕,还公开提倡“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别人都觉得他疯了,鲁迅却说:“他的那一套,得等到25世纪才可能实现。”

这人到底是谁?他到底有啥惊世骇俗的想法,连鲁迅都觉得太超前呢?

从农村少年到巴黎留学生

张竞生1888年出生在广东省饶平县的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

小时候的他跟很多农村孩子不太一样,家里经济条件好,让他有机会接受比同龄人更多的教育。

别看现在我们觉得性教育很正常,但在那个年代,连女孩上学都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事情,更别提谈论"性"这个话题了。

年少的张竞生性格独立,思想活跃。他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家里人看他聪明,也愿意支持他继续深造。

那时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有个共同梦想: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回来救国。张竞生也不例外。

1912年,24岁的张竞生怀揣梦想踏上了前往法国的留学之路。

这一年恰好是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民国。整个国家都在寻求变革,张竞生个人的求学之路也是如此。

在法国期间,他先后在巴黎大学和里昂大学学习。

法国作为当时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思想自由开放,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发源地,对年轻的张竞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广泛接触西方的哲学思想和社会观念,包括关于人性和性别平等的先进理念。

八年的留学生活让张竞生的视野大大开阔。当时的法国社会对性的态度比中国开放得多,性学研究也更为成熟。

张竞生看到了中西方在这方面的巨大差距,也坚定了回国后推动中国性教育发展的决心。

北大教授的另类课堂

1920年,学成归国的张竞生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那时的中国正经历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思想解放成为时代主题。张竞生带着在西方学到的新思想归来,恰逢其时。

次年,在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下,32岁的张竞生走上了北大讲台,成为一名哲学教授。

蔡元培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这给了张竞生施展抱负的空间。

张竞生在北大开设的课程不仅包括传统哲学,还涉及心理学和当时在中国极为少见的爱情问题讲座。

他的课堂常常爆满,学生们对这位留法归来、思想前卫的教授充满好奇。

他在课堂上提出"性譬如水"的观点,认为性就像水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物,既不神秘也不肮脏,关键在于正确引导。

在当时大多数人还把"性"视为禁忌的环境下,这种观点无疑是激进的。

张竞生不只满足于课堂教学,他还积极撰写文章,在各种期刊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中国长期以来对性的压抑和扭曲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只有通过正确的性教育才能解决。

这些言论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他也因此被称为"学界炸弹"。

《性史》风波

张竞生最具争议的事件要数《性史》一书的出版。

这本书的诞生方式也很特别。他通过在《京报副刊》公开征集真实性经验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素材,然后进行整理编撰。

这种征集方式本身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很多人好奇,也有人质疑,但张竞生坚持认为,只有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性。

1926年,《性史》正式出版。书中直接讨论了当时社会上避而不谈的性问题,包括婚前性行为、性满足等话题。

张竞生在书中提出"美满的性生活是幸福婚姻的基础"等观点,这在当时几乎是石破天惊的。

书一出版就引发了轩然大波。

很多人购买这本书,但更多是出于好奇心而非学习目的。一时间,《性史》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张竞生的名字也家喻户晓。

批评声也随之而来。包括梁实秋、周作人在内的多位知名学者对张竞生进行了严厉抨击。

他们认为张竞生的做法有伤风化,是在鼓励放纵。一些报纸也发表评论,称他为"学术流氓"、"色情教授"等。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张竞生并未退缩。他坚持认为,性教育的推广是为了健康而非放纵,是为了打破封建枷锁。

他在回应中写道:"讨论性不是为了刺激感官,而是为了解放思想,促进健康的人际关系。"

这场风波使张竞生在北大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学生们听他的课要偷偷摸摸,同事们见到他也会刻意避开。校方面对各方压力,也开始对他有所限制。

离京避风头

北京的处境日益艰难,张竞生不得不在1927年离开北大,前往当时相对开放的上海另谋发展。

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思想氛围比北京更为自由。

张竞生在上海开了一家名为"美的书店"的书店,主要销售他自己的著作和翻译作品。

书店很快成为上海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也是他继续传播思想的阵地。

在上海期间,张竞生依然笔耕不辍。除了性学研究,他还涉足美学、心理学等领域。

他出版了《美的人生观》《美的社会组织法》等著作,试图构建一个以"美"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在他看来,性的和谐与美感是人生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竞生的书店生意还算不错,特别是他的那些被视为"禁书"的作品,反而因为争议性增加了销量。

但他的学术地位却每况愈下,主流学术界几乎完全将他排除在外。

当时上海的报纸上经常出现对张竞生的批评文章,有些甚至带有人身攻击性质。

面对这种情况,张竞生曾在一次采访中感叹:"我只是想让国人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情感,却被扣上了这么多帽子。"

尽管处境艰难,张竞生依然保持着对事业的热情。他在书店定期举办讲座,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有些思想前卫的青年把他视为偶像,认为他是真正的思想解放者。

异乡翻译

即使在相对开放的上海,张竞生的处境也越来越困难。

学术界的封杀使他难以继续在中国发展事业。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再次前往法国。

这一次,他不再是意气风发的留学生,而是一个被祖国学术界排斥的学者。

在法国,张竞生主要靠翻译工作维生。他翻译了不少法文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也把一些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成法文。

远离祖国的日子并不好过。

一方面,他怀念着中国的一切;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回到一个不接纳他的环境中。

在异国他乡,张竞生依然关注着中国的变化,特别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

鲁迅曾经评价张竞生的思想"要到25世纪才能实现"

这句话既是对张竞生前卫思想的肯定,也道出了他悲剧命运的根源:他太超前了,超前到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

在法国的日子里,张竞生继续思考和写作,但已经很少有作品能够在中国出版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读者对他的记忆也逐渐淡化,曾经那个引起轩然大波的"性学家"渐渐被人遗忘。

张竞生,这位中国第一位性学家,在学术上的贡献与争议同样鲜明。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张竞生当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许多观点已经被社会所接受,这或许是对他最好的平反。

来源:蜀山史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