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离合变速箱,英文简称 DCT(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从名字就能看出它的独特之处 —— 拥有两组离合器。它的工作原理基于手动变速器,却又具备自动变速器的舒适性,宛如手动挡与自动挡的完美结合。
双离合变速箱,英文简称 DCT(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从名字就能看出它的独特之处 —— 拥有两组离合器。它的工作原理基于手动变速器,却又具备自动变速器的舒适性,宛如手动挡与自动挡的完美结合。
在汽车行业追求高效能、低油耗的进程中,双离合变速箱曾是闪耀的希望之星。它的换挡速度极快,当车辆在行驶中需要换挡时,比如从 1 挡换至 2 挡,双离合变速箱可以提前将 2 挡准备好,在合适的时机迅速完成换挡动作,整个过程犹如行云流水,理论换挡时间甚至能控制在 0.2 秒以内,比传统自动变速箱要快得多。这一特性不仅让驾驶者在加速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推背感,还能使发动机始终保持在高效工作区间,避免了不必要的能量损耗。
在传动效率方面,双离合变速箱也是佼佼者。它主要依靠离合器片的直接摩擦来传递动力,不像 AT 变速箱那样有液力变矩器,这就大大减少了动力传递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就好比跑步比赛,减少了中途的阻碍,自然就能跑得更快更远。有数据表明,双离合变速箱的传动效率可比 AT 变速箱提高 10% - 15% 左右,这意味着车辆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从而实现更强劲的动力输出和更好的燃油经济性。
燃油经济性好也是双离合变速箱的一大亮点。在如今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这一优势显得尤为重要。以一辆普通家用轿车为例,如果搭载双离合变速箱,在综合路况下,百公里油耗可能会比搭载传统自动变速箱的车型低 1 - 2 升左右。这对于车主来说,不仅能节省加油的费用,还能减少尾气排放,为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
正因如此,双离合变速箱在诞生之初备受汽车厂商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车型,从追求操控性能的跑车到注重燃油经济性的家用轿车,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人们曾对它寄予厚望,期待它能引领汽车传动技术的新变革。
时过境迁,曾经风光无限的双离合变速箱,如今却在市场上遭遇了尴尬的局面,很多消费者在购车时对其避之不及。在各大汽车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只要提到双离合变速箱,总能引发激烈的讨论,负面评价更是层出不穷。
在某知名汽车论坛的一个热门购车咨询帖中,一位准备买车的消费者询问某款搭载双离合变速箱车型的使用体验,下面的回复几乎一边倒地劝他谨慎考虑。有人说:“双离合顿挫太明显了,开着难受,尤其是在堵车的时候,简直是噩梦。” 还有人分享自己的经历:“我的车就是双离合,开了没几年,变速箱就出问题了,维修费用高得吓人,以后再也不买双离合的车了。”
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关于双离合变速箱的吐槽视频和笔记也不在少数。一位抖音汽车博主发布了一条关于双离合变速箱优缺点的视频,视频中他详细讲述了双离合变速箱在低速行驶时的顿挫问题以及过热隐患,这条视频获得了数十万的点赞和评论,评论区里全是网友们分享自己使用双离合车型的糟糕经历,很多人表示以后买车绝对不会考虑双离合。
这种对双离合变速箱避而远之的态度,已经切实反映在了汽车销售数据上。据相关统计机构的数据显示,在过去几年中,搭载双离合变速箱车型的市场份额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以某自主品牌为例,其之前推出的一款搭载双离合变速箱的车型,刚上市时销量还算可观,但随着市场上对双离合变速箱负面评价的增多,消费者的购买热情逐渐冷却,销量也随之大幅下降,与同品牌搭载 AT 变速箱或 CVT 变速箱的车型相比,销量差距越来越大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双离合变速箱,为何会在消费者心中失宠,从香饽饽变成了众人嫌弃的对象呢?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想象一下,你驾驶着一辆搭载双离合变速箱的汽车,在城市的拥堵路段缓慢前行。走走停停的路况下,车辆需要频繁换挡。当你轻踩油门,车辆刚要向前挪动,却突然像是被什么东西拽了一下,产生了明显的顿挫,紧接着又猛地往前冲一下,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坐过山车,只不过这过山车的体验可不怎么美妙。车内的乘客也会被这突如其来的顿挫晃得东倒西歪,原本愉快的出行心情瞬间被破坏殆尽。
在一档换二档或者二档降一档时,顿挫感尤为明显。就好像车辆在这两个档位之间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一会儿往前冲,一会儿又往后顿,让人感觉车辆就像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 “小怪兽” 。这种顿挫感不仅影响驾驶的舒适性,还会让驾驶者感到烦躁和疲惫,尤其是在长时间的拥堵路况下,频繁的顿挫会让驾驶变成一种煎熬。
双离合变速箱顿挫的产生,有着复杂的技术原理。首先,双离合变速箱与传统的 AT 变速箱不同,它没有液力变矩器这个 “缓冲器”。液力变矩器可以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起到柔性连接的作用,能够缓冲发动机的转速变化,使换挡过程更加平顺。而双离合变速箱主要依靠离合器片的直接摩擦来传递动力,一旦离合器片的结合和分离不够顺畅,就容易产生顿挫。
其次,双离合变速箱的换挡逻辑由电脑控制,而电脑在判断驾驶者的意图时,可能会出现误差。比如,当驾驶者缓慢加速时,电脑可能会按照预设的逻辑进行升档操作,但如果此时驾驶者突然需要更大的动力,比如超车或者爬坡,电脑就需要迅速调整换挡逻辑,进行降档操作。在这个升档又降档的过程中,由于电脑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的问题,离合器的工作可能会出现不协调,导致动力传递中断,从而产生顿挫感 。
另外,双离合变速箱在低挡位时,齿比差异较大。从一档换到二档,发动机转速和车速的变化幅度较大,而双离合变速箱没有足够的缓冲机制来平滑这种变化,只能通过延长两组离合器的半联动状态来缓和顿挫,但这并不能完全消除顿挫感,所以在低挡位换挡时,顿挫现象较为常见。
对于双离合变速箱,尤其是干式双离合来说,过热问题就像是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让车主们提心吊胆。在一些特定的驾驶场景下,双离合变速箱过热的现象尤为明显。
当车辆在频繁起步的情况下,比如在早晚高峰的路口,车辆需要不断地从静止状态启动,此时双离合变速箱的离合器片需要频繁地结合和分离,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长时间处于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离合器片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这些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就会导致变速箱温度急剧升高。
长时间爬坡也是双离合变速箱的 “噩梦”。在爬坡过程中,车辆需要持续输出较大的动力,发动机转速较高,这就使得变速箱的负荷增大。双离合变速箱需要不断地调整挡位来适应爬坡的需求,离合器片之间的摩擦加剧,热量也随之不断积累。一旦变速箱温度超过了其承受范围,就会出现动力受限的情况,车辆爬坡的速度会明显减慢,甚至可能无法继续爬坡。
拥堵路况更是双离合变速箱过热的 “重灾区”。在拥堵路段,车辆走走停停,变速箱需要频繁地在低速挡位之间切换。以 1 挡和 2 挡的切换为例,在这种频繁的换挡过程中,离合器片长时间处于半联动状态,摩擦生热的现象十分严重。而此时车辆的行驶速度较慢,空气流动速度也相对较慢,无法有效地为变速箱散热。当变速箱温度过高时,它就会进入保护模式,此时车辆可能会出现换挡顿挫加剧、动力中断等问题,严重影响驾驶安全和行车体验。
双离合变速箱过热问题难以解决,与其自身的结构和散热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干式双离合为例,它主要依靠空气对流来散热,离合器片直接暴露在空气中,通过空气的流动将热量带走。然而,这种散热方式的效率相对较低。在车辆高速行驶时,空气流动速度快,散热效果还能勉强满足需求。但在低速行驶或静止状态下,空气流动速度缓慢,根本无法及时将离合器片产生的大量热量散发出去。就好比在炎热的夏天,你只靠自然风来降温,而没有使用风扇或空调等更有效的制冷设备,很难达到理想的降温效果。
相比之下,湿式双离合虽然采用了油液散热的方式,通过油液浸泡离合器片,利用油液的循环来带走热量,散热效率比干式双离合有了很大提高。但湿式双离合也并非完美无缺,它的结构相对复杂,油液的循环系统也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而且油液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老化、变质等问题,影响散热效果和变速箱的性能。此外,无论是干式双离合还是湿式双离合,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越来越强劲,对变速箱的扭矩承受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扭矩的作用下,离合器片的摩擦更加剧烈,产生的热量也更多,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双离合变速箱的散热难题 。
双离合变速箱一旦出现故障,维修费用之高常常让车主们瞠目结舌。以某款搭载双离合变速箱的热门合资车型为例,一位车主在使用车辆 5 年后,车辆出现了换挡顿挫严重且伴有异常抖动的情况。经 4S 店检查,确定是离合器片磨损严重需要更换。仅仅更换离合器片这一项,材料费用就高达 4000 元,加上 2000 元的工时费,总费用达到了 6000 元 。
还有一位车主的双离合车型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出现动力中断的问题,拖到维修店检测后,发现是变速箱控制模块损坏。更换控制模块的费用更是惊人,模块本身的价格就超过 8000 元,再加上维修店的工时费以及其他相关费用,最终车主花费了近 12000 元才解决问题。这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相当于一辆经济型家用轿车一年的保险、保养和油费总和 。
双离合变速箱复杂的结构是导致其维修成本高昂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内部有两组离合器,分别控制奇数挡和偶数挡,同时还配备了复杂的电子控制系统和液压系统。这些系统相互关联,协同工作,一旦其中某个部件出现故障,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多个部件受损。
比如,当离合器片出现磨损时,可能会产生金属碎屑,这些碎屑进入到液压系统中,就会造成液压阀堵塞,进而影响整个换挡过程,使得变速箱的其他部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维修时,不仅要更换损坏的离合器片,还需要对液压系统进行全面的清洗和检修,甚至可能需要更换液压阀等相关部件,这无疑大大增加了维修的工作量和成本。
此外,双离合变速箱的维修难度较大,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用的维修设备。由于双离合技术相对较新,一些维修店缺乏足够的维修经验和专业知识,在维修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误判或者维修不当的情况,这不仅会延长维修时间,还可能导致维修成本进一步增加。而且,双离合变速箱的一些零部件价格本身就比较高,如控制模块、离合器总成等,这些零部件的更换费用占据了维修费用的很大一部分 。
在耐用性方面,双离合变速箱尤其是干式双离合,一直备受质疑,与传统的 AT 变速箱相比,差距较为明显。传统 AT 变速箱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技术相当成熟。它通过液力变矩器来传递动力,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就像一个柔软的垫子,减少了动力传递过程中的冲击和磨损 。
以丰田旗下多款搭载 AT 变速箱的车型为例,很多车主反馈车辆行驶 20 万公里甚至 30 万公里后,变速箱依然能够稳定工作,只需按时进行正常保养,几乎不会出现大的故障。像丰田凯美瑞,作为一款全球畅销的家用轿车,其搭载的 AT 变速箱以稳定可靠著称。有一位出租车司机,他的凯美瑞已经行驶了超过 50 万公里,除了正常更换变速箱油和滤清器外,变速箱没有出现过任何故障,依然能够顺畅地换挡,为车辆提供稳定的动力输出 。
而双离合变速箱,特别是干式双离合,离合器片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依靠空气散热。在频繁的换挡过程中,离合器片的磨损速度相对较快。这就好比我们平时穿的鞋子,如果经常在粗糙的地面上行走,鞋底就会磨损得更快。当离合器片磨损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影响到变速箱的正常工作,出现换挡顿挫、动力减弱等问题 。
在不同的驾驶工况下,双离合变速箱的耐用性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在频繁起步的情况下,双离合变速箱的离合器片需要频繁地结合和分离,这对离合器片的磨损非常严重。比如在早晚高峰的城市道路上,车辆走走停停,每一次起步和停车,离合器片都要经历一次工作循环。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下,离合器片的寿命会大大缩短。有研究表明,在频繁起步的工况下,双离合变速箱离合器片的磨损速度是正常行驶工况下的 3 - 5 倍 。
急加速对双离合变速箱也是一种考验。当驾驶者猛踩油门进行急加速时,发动机瞬间输出较大的扭矩,这就要求变速箱能够迅速响应并传递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双离合变速箱的离合器片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和摩擦力,如果频繁进行急加速操作,离合器片很容易因过热而损坏,同时也会加速其他零部件的磨损 。
长时间行驶,特别是在高速行驶时,虽然双离合变速箱的传动效率高,能够节省燃油,但它也面临着散热的挑战。由于长时间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变速箱内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散热不及时,就会导致油温过高,影响变速箱油的性能,进而影响到变速箱的正常工作。例如,一些车主在长途自驾游过程中,连续驾驶几个小时后,会发现车辆的换挡变得不顺畅,这很可能就是因为双离合变速箱过热导致的 。
回顾早期,部分品牌的双离合车型故障频发,引发了轩然大波。其中,大众的 DSG 双离合变速箱事件尤为典型。在 2013 年的 3・15 晚会上,大众 DSG 双离合变速箱因顿挫、跳挡、自动熄火等问题被曝光,一时间成为舆论焦点。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涉及投诉的大众车型超过数万辆,涵盖了朗逸、宝来、速腾等多款热门车型 。
除了大众,福特的双离合变速箱也曾出现问题。上一代福特福克斯,不少车主反映车辆存在动力输出中断、变速箱抖动、顿挫,甚至变速箱漏油的情况。这些故障事件不仅让车主们遭受了经济损失和使用不便,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双离合变速箱质量的广泛质疑。媒体对这些事件进行了大量报道,负面新闻铺天盖地,进一步放大了问题的影响。消费者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渠道了解到这些故障信息,对双离合变速箱产生了恐惧和不信任感 。
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消费者之间的口碑传播力量不容小觑。一旦某个产品出现负面口碑,就会像病毒一样迅速扩散。双离合变速箱的负面口碑在消费者之间口口相传,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即使后来双离合变速箱的技术有了很大提升,很多消费者依然对其避之不及,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很难轻易改变 。
在某汽车论坛上,一位准备购车的消费者发帖询问某款搭载双离合变速箱车型的情况,下面的回复大多是劝他不要购买。其中一位网友说:“我朋友之前买了一辆双离合的车,开了没多久就出现各种问题,修了好几次都没彻底解决,你可千万别踩坑。” 这种来自身边人的真实案例分享,往往比厂家的宣传更能影响消费者的决策。很多消费者在购车时,会参考身边朋友、同事或网友的经验,双离合变速箱的负面口碑让他们在潜意识里就将双离合车型排除在了购车清单之外 。
面对诸多问题,汽车厂商和科研人员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积极投身于双离合技术的改进和升级中。
在解决顿挫问题方面,各大厂商通过优化换挡逻辑和控制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一些厂商采用了先进的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更精准地监测车辆的行驶状态和驾驶者的操作意图,从而实现更平顺的换挡。以某自主品牌的双离合车型为例,在新款车型上,通过对换挡逻辑的重新调校,当车辆在低速行驶时,电脑会根据车速、油门踏板深度等信息,更加智能地判断换挡时机,减少了不必要的换挡动作,有效地降低了顿挫感 。
针对过热问题,湿式双离合的优化成为了关键方向。越来越多的车型开始采用湿式双离合技术,并且在散热系统上进行了创新。长城蜂巢易创的 7DCT 湿式双离合变速箱采用了先进的油液散热技术,通过油液的循环流动,能够迅速将离合器片产生的热量带走,大大提高了变速箱的散热效率。同时,一些厂商还在变速箱内部增加了温度传感器,当检测到油温过高时,会自动调整换挡策略,减少离合器片的工作负荷,从而降低温度 。
在维修成本方面,随着双离合技术的逐渐成熟,一些零部件的价格也在逐渐下降。而且,越来越多的维修店开始掌握双离合变速箱的维修技术,维修难度和维修工时有所降低。此外,一些厂商还推出了更完善的质保政策,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
从市场表现来看,虽然目前双离合变速箱在消费者心中的负面印象仍然存在,但也有一些积极的信号。一些搭载了改进型双离合变速箱的车型,在市场上的销量逐渐回升。比如,某合资品牌的一款车型,在对双离合变速箱进行技术升级后,消费者的投诉量明显减少,销量也比之前有了显著提高 。这表明,只要双离合技术能够持续改进,解决消费者关心的问题,就有可能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口碑的逐渐改善,双离合变速箱能够摘掉 “不靠谱” 的帽子,重新在汽车传动领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
来源:车圈许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