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彦淖尔市的小麦田里,破土而出的小麦苗随风摆动;通辽市的玉米密植示范区内,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沿着预设轨迹精准前行……随着气温回升,祖国北疆大地逐渐热闹起来,内蒙古春耕工作由西向东陆续开展。
巴彦淖尔市的小麦田里,破土而出的小麦苗随风摆动;通辽市的玉米密植示范区内,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沿着预设轨迹精准前行……随着气温回升,祖国北疆大地逐渐热闹起来,内蒙古春耕工作由西向东陆续开展。
开动良机,播下良种,良法也得跟上。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农业生产“良法”正在改写传统的耕作方式,让丰收的梦想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通辽市库伦旗库伦镇东皂户沁嘎查村民抛撒有机肥。李欣媛 摄
先进的种植技术是通辽市科左后旗阿都沁苏木塔林达拉嘎查的种植大户曹常娥的增产法宝。“今年,我依旧采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配合密植技术种玉米。过去的种植方法,水肥利用率不高,产量也低。去年,我初步尝试了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产量翻倍。”
通辽市地处世界三大玉米带之一的中国东北黄金玉米带,是全国首个整市推进的玉米单产提升市。2024年,这里以万亩片1247.22公斤、十万亩吨粮田1042.1公斤、百万亩核心区945.29公斤的平均亩产量,刷新了我国玉米主产区大面积单产纪录。
“玉米高产得益于浅埋滴灌、密植高产、一喷多促等技术手段的推广运用。”通辽市农牧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殷凤珍表示,今年,通辽市继续实施玉米单产提升行动,力争年底全市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000万亩,集成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1000万亩,大幅提升粮食产能。
向西行至全国知名的产粮大县——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硬质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园区内,连片的麦田里嫩绿的苗芽织成地毯。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元鼎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如来蹲在地头查看小麦长势。“瞧这匀播技术播种的小麦,麦苗又匀又齐,长得多好!”王如来说,“今年我们第一次用这种技术,听农技专家说,这样种小麦,每亩有50斤至100斤的增产潜力。这让我们的丰收信心更足了!”
粮食要高产,良法是关键。在巴彦淖尔市,因地制宜施良法让河套麦香飘得更远。从让麦苗“站得匀、长得齐”的立体匀播技术,到化肥农药减量又增产的春小麦两减一增两喷栽培技术,再到让小麦量质齐升的春小麦两改三配套绿色增效技术……七招八式组合拳发力,不断推动小麦亩产迈上新台阶。2024年,巴彦淖尔市小麦最高单产创内蒙古最高单产纪录。
这是内蒙古以良法赋能,深挖小麦单产潜力的一个缩影。如今,内蒙古的“科技种田法”正遍地开花: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栽培、大豆大垄高台栽培、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等11类作物27种单产提升典型模式,已在内蒙古全域大面积推广应用。
“今年,内蒙古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大豆大垄高台等10项主推技术面积约4000万亩左右。同时,落实自治区‘节水行动’,力争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达271万亩,新增节水能力2.7亿立方米,带动玉米密植精准水肥一体化达2000万亩左右。”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林利龙说。
有了让庄稼“吃饱喝足”的良法,更要做好示范推广。今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继续加强与7位国家级院士和专家团队深度合作,组建11个自治区级专家组,新建380余人的单产提升专家库,培育436名“土专家”。去年冬天以来,这支“种地智囊团”队伍深入重点盟市、旗县的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调水肥、防虫害,打通良法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内蒙古累计培训农民200.6万人次,发放“种田秘籍”238万册。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方圆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