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国药物开发基金(KDDF)在为韩国生物制药产业提供研发支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KDDF第二期项目的十年期限已过半,近日,该基金强调有必要增加预算并确保有时限项目的连续性。
文 韦佳荭 编译 医药经济报
韩国药物开发基金(KDDF)在为韩国生物制药产业提供研发支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KDDF第二期项目的十年期限已过半,近日,该基金强调有必要增加预算并确保有时限项目的连续性。
KDDF是由3个韩国政府部门(卫生福利部,贸易、工业和能源部,科学技术信息通讯部)组成的联盟,成立于2011年,目的是促进韩国药物研发项目,并提供直至Ⅱ期临床试验阶段的援助。其战略目标是2011-2030年,为1234个项目提供总额20亿美元的资金。
除研发资助外,KDDF还提供业务开发、许可和其他支持,其目标包括开发一种年销售额达到10亿韩元及以上(约合6.94亿美元)的全球重磅药物,以及在美国和欧盟批准4种新型药物。
KDDF首席执行官Young Min Park于2024年上任,他建议提高新药研发项目的预算,并设立一个明确的(支持产业研发的)总部机构。“关键在于保持连续性。”实际上,KDDF是一个为期十年的项目(当前运行期为2021-2030年),在项目期满后,需研究决定是否设立新基金,届时将出现一个研发支持中断的空档期。
他进一步指出,对于那些依赖KDDF支持的药企来说,在新基金设立或新一期项目启动之前,可能会出现1~2年的空档期。实际上,第一期KDDF基金项目(2011-2020年)结束后,从2020年9月起出现了一次空档期,在第二期(2021-2030年)启动时,申请拨款的企业数量出现大幅增长。
“这种现象可能会再次发生。公司需要不间断地获得支持。基金需要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填补这段空白。”
肿瘤学依旧是重点
今年,KDDF的目标是将其支持的药物项目扩大到128个,较2024年78个项目增加逾六成。
2024年选定的支持项目包括一些肿瘤领域的项目:GI Innovation公司针对转移性黑色素瘤的CD80-IL2v3双特异性融合蛋白GI-102的Ⅱ期研究;AbClon公司CD19靶向CAR-T疗法的Ⅱ期试验;DIGMBIO公司的PARP-1抑制剂和1st Biotherapeutics公司的HPK1抑制剂FB849的Ⅰ期研究。
其他疾病领域的选定项目包括Galceum公司针对vutiglabridin进行的Ⅱa期试验,此为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ProGen公司针对PG-102进行的Ⅰ期试验,PG-102是一种用于治疗肥胖症和糖尿病的下一代GLP-1药物。
肿瘤学仍将是今年KDDF的工作重点,其目标是推动支持项目授权给韩国本土及海外合作伙伴,并计划展示韩国的风险投资企业,以吸引外国风险投资基金的直接投资。
回顾过去,从2021-2024年12月底,KDDF共资助了423个项目,其中以生物企业开展的研发活动为主(占总数的73%),而大学和国家投资研究机构的工作占27%。
KDDF资助重点是新疗法和新靶点,占423个项目的53%;按开发阶段划分,处于临床Ⅰ期和Ⅱ期资产分别占总数的8%和3%,其余处于更早期阶段。随着时间推移,KDDF对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双特异性和多特异性抗体的资助有所增加,此外还有细胞和基因疗法以及靶向蛋白降解剂。Park指出,虽然有观点认为Ⅲ期项目最需要资金支持,但这对KDDF来说规模过大。
整体来看,韩国医药行业共有1701个在研管线项目,分布在457家机构中。按项目类型划分,生物药占比50%,合成小分子药占比46%,源自天然产物的项目占比4%。
根据其战略目标,迄今为止,已有10项KDDF支持的项目达成全球许可协议,此外还有多项国内交易。
其大型国际交易包括:2022年12月,LigaChem公司与安进签订了价值12亿美元的ADC平台许可协议;2023年1月,Alteogen公司与山德士签订了皮下技术协议;2023年12月,LigaChem公司与强生签订了价值17亿美元的ADC协议;2024年3月,NEX-I公司与小野制药签订了协议;2024年11月,Alteogen公司与第一三共签订了协议。
截至目前,有5种获得KDDF支持的药物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SKBiopharmaceuticals公司的Xcopri,该药于2019年在美国获批用于部分发作性癫痫。KDDF支持了该药的跨国临床Ⅱ期项目。
(原文网址:https://insights.citeline.com/scrip/focus-on-asia/south-korea/korea-state-rd-fund-seeks-continuity-to-enable-seamless-support-PAXYOVLWKFA25LVLG4KBREXLJM/,下载日期:2025年4月27日)
转自2025年第17期《医药经济报》
来源: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