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我们怀揣着对青春的敬意与期待,精心策划了本期“枣职·青年说”优秀学子展示。这些学子,如同璀璨星辰,在校园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青春的力量,汲取奋进的动力,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熠熠生辉
枣职·青年说
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我们怀揣着对青春的敬意与期待,精心策划了本期“枣职·青年说”优秀学子展示。这些学子,如同璀璨星辰,在校园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青春的力量,汲取奋进的动力,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熠熠生辉,激励着更多青年学子在各自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01
枣庄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王凯昱——
在烈火中
读懂青年的答案
我是王凯昱,枣庄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三班的学生,也是旅游管理系学生会主席。今天站在这里,与其说是分享救火经历,不如说是在讲述一堂特殊的实践课——关于勇气从何而来,担当何以落地。
那天正午的阳光很刺眼,我和马磊路过学校附近一处居民住宅时,看见浓烟翻滚。隔着三十米都能听见火舌吞噬木窗的爆裂声,楼道里的热浪裹挟着焦糊味扑面而来。当听见二楼传来微弱的咳嗽声时,紧张的我突然想起曾经接受过多次消防演练和急救培训,此刻必须成为阻断灾难的第一道防火墙。
踹开防盗门的瞬间,灭火器握把上的防滑纹硌得掌心生疼。浓烟中循着呼救声摸索前进,当背起蜷缩在墙角的老奶奶时,她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抓住我的衣领,那一刻我读懂了何为"生命托付"。
事后被媒体称为英雄,其实我们只是做了一道"多选题":拨打119是学校消防演练培训时反复强调的内容,湿毛巾捂口鼻是消防演练的标准动作,就连背人的姿势都是应急救护培训的重点。真正应该获得掌声的,是那些陪我们反复练习的老师们,是那些被我们抱怨"太较真"的安全知识考试。
作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学生,我常思考科技与人文的边界。这次经历让我明白:AI能模拟火灾场景,但无法编码挺身而出的勇气;大数据能分析逃生路径,但算不出把呼吸面罩让给他人的抉择。这才是教育赋予我们最珍贵的算法——在0与1的代码之外,永远为良知保留1%的变量。
五四青年节快到了,我总会想起那句"大国工匠,始于青年"。对我来说,工匠精神不仅是酒店餐巾叠出百分百的直角,更是面对熊熊烈火时敢于打开灭火器的勇气;是策划方案改到第13版仍不妥协的执着,更是危急时刻喊出"跟我来"的担当。
站在教育强国的历史坐标上,我们这代人的答卷不在纸上。它写在实训服上的汗渍里,刻在志愿服务计时卡的数字中,更融在那些义无反顾的瞬间。我是王凯昱,我在枣庄职业学院,时刻准备着给出属于中国青年的答案。
02
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化学实验技术赛项金奖
团队成员
——闫语——
时光不语 淬技成金
我叫闫语,我来自枣庄职业学院2021级五年一贯制应用化工技术一班,今年18岁。初入校园,走进应用化工技术这个专业,一切对我来说既新奇又充满挑战。校园里,我每日穿梭在教学楼与实验室之间,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就像一把火,时刻在我心中燃烧。
化学实验的五彩试剂和透明试管曾让我感到迷茫,复杂的操作也让我困惑不已。但我骨子里不服输,常常泡在实验室,从基础仪器练起,反复打磨每个细节。虽历经失败,却越挫越勇。如今,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都有了进步,那些努力的日子是我宝贵的财富,为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对我而言,是人生中特别重要的一年。我有幸站在了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的舞台上。当得知这个消息时,我既兴奋又紧张。赛场上,看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强劲对手,压力如山般袭来。但我和我的团队成员们,没有一个人有过退缩的念头。备赛期间,实验室里仪器的轰鸣声就像我们奋斗的战歌,和我们热烈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为了让实验数据更精准,我们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但争论过后,我们又会一起查阅大量资料,一遍又一遍地去验证,只为找到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比赛那天终于来了,我和队友们带着满满的自信走进赛场。在“化学实验技术”小组比赛中,我们的配合无比默契。赛场的紧张氛围,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但我必须专注,才能有条不紊。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我和眼前的实验。最终,当宣布我们斩获金奖的那一刻,我感觉时间都停止了,我和队友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这泪水里,装满了我们一路以来的付出与努力,更象征着我们的成功与荣耀。
通过参加这次技能大赛,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知识水平,也提升了实验操作技能能力,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强大力量。在备赛和比赛的过程中,我和团队成员一起面对了无数困难,每一次挑战都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定。未来,这份荣誉和团队的力量会成为前行路上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激励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勇敢挑战更高的目标。在建设祖国的伟大征程中,我们每一位青年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我愿意把我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青春光彩!
03
新能源与汽车工程系
奚仲创新社团成员
——张大冬 陆逸豪——
绿能匠心 振兴有我
我是枣庄职业学院新能源与汽车工程系奚仲创新社团的张大冬。当我第一次了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的过程后,让我意识到:这些被淘汰的"能量块"不该是环境的负担,而应是绿色未来的起点。
我是同属奚仲创新社团的陆逸豪。在陶庄镇后湾村的灶火旁,我同样触摸到了生命的温度。当滚烫的辣油裹挟着鸡肉在铁锅中翻腾,我忽然明白,乡村振兴需要的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承,更是一场关于品牌生命力的革新。
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查阅政策法规52个、论文18篇,学习老师主持、参与的锂电相关课题4个,利用deepseek辅助检索300余次,深入调研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报废处理和可持续发展。通过409份调查问卷和113次半结构式访谈,对包含生产企业、回收企业、4S店、社区、学校在内的五大群体以及管理人员、回收人员、社区居民、相关专业师生等八个主体开展调研。
我们团队用37天走访了后湾村辣子鸡小镇11家养殖户、7家辣子鸡饭店,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系统剖析后湾村辣子鸡小镇的经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绘制三因素词云图,了解到品牌化程度低、产业链短、市场推广弱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背后隐藏的是动力电池的规模化退役浪潮即将来袭。我们团队在去年挑战杯省赛银奖项目《梯次利用赋能动力电池重生》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生产-应用-修复-梯次-分解"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一万多字的调研报告被山东汽车工程学会专家高度评价。
辣子鸡品牌化的道路远比想象中难。我们推翻19版调研方案、无数次激烈讨论到黑夜,但是看到项目落地,我知道那些挑灯夜战的方案没白做。
作为职业院校学子,我们坚信技术报国不是口号。当即将"报废"的锂电池能够得到"重生",当现代化加工设备让"枣庄辣子鸡"这一非遗美食焕发新生,这正是职业教育"强国有我"的生动诠释。
从教室到田间地头,从科创竞赛到三下乡社会实践,新时代青年就应做这样的π型人才——既能深钻技术纵轴,又能拓展应用横轴。正如我们团队座右铭:让创新扎根大地,让知识服务民生。
从实践车间到生产一线,从数据模型到产业链条,我们坚信: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既要登得上科技高峰,也要接得住泥土芬芳。
04
“外文奖”翻译赛全国三等奖
——刘睿涵——
热爱 是青春的温度
我是23级网络新闻与传播1班的刘睿涵,一个被语言点燃青春的00后。37℃的晨读声、100℃的翻译热血、1000℃的文化淬火。这些都是我热爱的温度。
37℃:是晨光映在语言上的温度。
每天清晨六点,当第一缕阳光爬上图书馆的窗棂,我的语言早课便开始了:左手抚过《诗经》的竹简纹路,轻声念“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右手点触ipad里的《纽约时报》,跟读“Renaissance ceramics shimmer with alchemy.”;耳机里循环着日语播客,笔记上涂满“焼き物”“釉薬”的假名。这样的晨读,我坚持了826天。有人问我:“这样背单词不枯燥么?”我翻开手机相册——那是伏里土陶上的甲骨文纹样:“看,这些符号也是语言,是三千年前的工匠写给未来的信。”热爱教我懂得:语言没有边界,从上古符号到AI代码,都是人类文明的呼吸。
100℃:是非遗文化在翻译熔炉中重塑的温度。
在准备“外文奖”翻译赛时,当“窑变”一词卡住时,我忽然想起老师的话:“釉色会随窑火说话。”于是,我写下:“Yaobian, the kiln's whisper in flames, where chemistry dances with serendipity.”(窑变,是火焰中的密语,化学与机缘在此共舞。)
深夜对着陶器冰裂纹写日语短歌:“ひび割れに星の言葉宿りて”(裂纹中栖息着星辰密语)。当我的翻译作品被更多人看到,我更加确信:热爱从不说谎——你为爱好流的汗,终将凝成文明对话的露珠。
1000℃:是让世界感受到远古陶土的温度。去年夏天,我《伏里土陶》专题片配音,用多语种为非遗注入现代声线:用伦敦腔讲述伏里土陶的“七十二变”;在vlog中:穿着汉服在窑炉前直播,对比信乐烧“侘寂”美学:“この荒々しい模様は、黄河の波紋そのものです”(这粗犷纹样,正是黄河的波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而我的语法书这样写着:以中国故事为主语,用世界语言作谓语,让文明对话成为宾语;我是刘睿涵,一个在37℃晨读中积蓄力量、在100℃翻译中锻造锋芒、在1000℃传播中熔铸信念的敢为青年。请相信:当热爱成为燃料,每个青年都能用世界的声调,讲述中国的诗意。
来源:枣庄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