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的上海,像一座被命运分割成不同次元的魔幻迷宫,有人坠入纸醉金迷的虚幻漩涡,有人深陷为生计奔忙的现实泥沼。霓虹灯影下,城市的两面性被无限放大,勾勒出一幅令人唏嘘的生存图景。
蒋旭峰(资深金融从业者)
凌晨三点的上海,像一座被命运分割成不同次元的魔幻迷宫,有人坠入纸醉金迷的虚幻漩涡,有人深陷为生计奔忙的现实泥沼。霓虹灯影下,城市的两面性被无限放大,勾勒出一幅令人唏嘘的生存图景。
在黄浦江畔的顶级会所里,水晶吊灯折射出冷冽的光,香槟塔在音乐声中泛着金色涟漪。包厢内,身着高定礼服的富豪们端着动辄数万元一瓶的威士忌谈笑风生,一场私人聚会的消费,可能是普通家庭数年的收入。KTV 的总统套房里,灯光随着节奏变幻,年轻男女举着昂贵的雪茄吞云吐雾,服务生们弯腰斟酒的身影与闪烁的钻石腕表交相辉映。不远处的私人俱乐部,豪车的引擎声划破寂静,身着貂皮大衣的贵妇踩着十厘米高跟鞋款款而入,她们身上的一件配饰,或许就能抵得上零工驿站老人们半年的收入。
与此同时,松江区新桥镇的零工驿站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裹紧褪色的外套,在寒风中来回踱步。凌晨 3 点 50 分,他成为第一个守候在这里的人。随后的一小时,数百名衣衫单薄的务工者从狭窄的城中村鱼贯而出,他们大多已年过半百,布满老茧的双手攥着磨破的安全帽,眼神中却透着对工作机会的渴望。这些从事绿化、园林、建筑等体力劳动的人,蜷缩在简陋的群租房里,每天凌晨像候鸟般准时聚集,只为争夺寥寥无几的零工名额。
“老板,我能扛两袋水泥!”“我会砌墙,手脚麻利!” 每当招工车辆出现,人群便如潮水般涌上前,七嘴八舌地推销自己。他们争抢的,不过是每天 200 元、需连续工作 12 小时的苦力活。更残酷的是,这样的活计往往 “干一天,歇五天”,许多人攥着皱巴巴的钞票计算着房租与米面油的开销,在生存线上艰难挣扎。
而在城市的另一头,陆家嘴的写字楼依然灯火通明。凌晨 2 点 47 分,玻璃幕墙后的年轻白领们紧盯电脑屏幕,修改着永远做不完的方案;3 点 16 分,加班的金融从业者拖着行李箱走出大厦,他们刚结束跨时区的视频会议,脸上写满疲惫却不敢松懈;3 点 52 分,外卖小哥的电动车在空荡的街道疾驰,为了完成深夜订单,他在寒风中穿梭,只为多挣几块钱配送费。
有人说上海是座永不眠的城市,却鲜少有人看见,这璀璨夜景背后,是不同阶层生存状态的剧烈碰撞。当顶层人群在奢华夜场挥洒金钱时,底层劳动者为了一份零工追着汽车奔跑;当金融精英抱怨工作压力时,零工驿站的老人们正为明天是否有活干彻夜难眠。这种撕裂感,恰似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阶层的巨大鸿沟,也照见了普通人在生活浪潮中奋力挣扎的模样。这个世界就是这般现实:无论白天黑夜,总有人在为生活努力上班。从底层劳工到金融精英,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初出茅庐的学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赛道上拼命奔跑,不敢有丝毫懈怠。就像那位在寒风中等待零工的大叔所说:“累是累了点,但只要有活干,心里就踏实。”
我们常常抱怨工作辛苦,吐槽加班熬夜的疲惫,对领导的要求感到厌烦。然而,当看到凌晨街头那些为了生活拼尽全力的身影时,才深刻明白:并非工作选择了我们,而是我们迫切需要这份工作来抵御生活的不确定性。正如老话说的那样:“手里有活,心里不慌。” 对于普通人而言,比起上班的劳累,没有工作带来的焦虑与迷茫才是真正的灾难。
残酷的就业现实:高学历与低岗位薪水的落差
在如今的就业市场中,本科生数量泛滥,在众多求职者中已不占优势。一所普通中学招聘老师,学历要求竟已卷到了博士后;口腔医院招聘,同样要求博士后学历。好一些的工作岗位,基本都将学历门槛设置到了硕博层次。即便有部分岗位放宽到硕士,也会有大批博士拿着简历前来竞争,向下内卷的态势十分明显。
再看看私企,工资普遍在四五千左右。但这样的薪资背后,往往是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只有单休,甚至有些企业只给员工缴纳五险,没有一金。更糟糕的是,那微薄的四五千工资,有的还需要员工达成业绩目标才能全额拿到。
很多求职者,手持硕士学历与应届毕业生的双重优势,在招聘会上转了一圈,却仅仅投出了两三份简历。而有一家公司,只招聘 8 个人,却收到了惊人的 800 份简历。这悬殊的数字对比,无情地剖开了当下就业市场血淋淋的真相。
如今的职场,学历通胀现象愈发严重。在激烈的内卷之下,公司不断压低薪资,求职者们为了一份工作,不得不放下身段,纷纷向下内卷,争得头破血流去抢一个低阶岗位。
小珍每天在工位上抱怨加班到深夜,对老板画的 “大饼” 深恶痛绝。可当她动了裸辞的念头,刷完招聘网站后,却默默地收起了辞职信。因为她清楚,一旦辞职,很可能面临找不到下一份工作的困境。现实就是如此残酷,985 毕业生去送外卖,复旦研究生去摆摊,从阿里辞职后却找不到工作……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只有真正经历过辞职的人才明白:当房贷、车贷、生活费等生活压力如泰山般压在肩头时,失业带来的焦虑远比工作的疲惫更让人感到窒息。此时,才深刻理解那句话:成年后的安全感,是工作给予的。在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工作早已不仅仅是一份用来糊口的营生,更是我们抵御生活风险的坚固盾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当下最明智的选择就是紧紧抓住手里的工作,老老实实上班。至少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动荡环境中,为我们支撑起生活的稳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 5.1%,尽管整体就业形势看似平稳,但背后隐藏着诸多结构性问题。从重点群体来看,青年就业压力依然较大,12 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 16 - 24 岁劳动力失业率为 15.7%。在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就业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学历贬值现象加剧,高学历人才面临着低岗位薪水的困境。例如,据麦可思《2024 就业蓝皮书》显示,2023 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 6050 元,高职毕业生为 4683 元,其中 57.8% 的本科生和 81.7% 的高职生月收入低于 6000 元。在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压力下,这样的收入水平让年轻人的生活捉襟见肘,也反映出就业市场中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
职业的围城:好工作的虚幻与现实
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执念:一定要找到一份好工作。但究竟什么才是好工作呢?这几年,自媒体博主、网红等职业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在大众眼中,他们身着光鲜亮丽的服饰,背着相机周游世界,随手拍摄一个视频就能收获大量流量,日进斗金,赚着普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财富。
然而,聚光灯之外的真实世界,远比镜头里展现的精彩要残酷得多。小凌从事短视频博主工作,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其余时间全部扑在了工作上。从策划选题、撰写脚本、设计分镜,到拍摄、剪辑、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她亲力亲为,丝毫不敢懈怠。一段看似简单的 vlog,她往往要反复拍摄数十个角度,为了寻找新颖独特的创意,常常熬夜到深夜,刷爆各类平台寻找灵感。即便她将作品做到了极致,发布后却可能如石沉大海,播放量寥寥无几,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广告合作看似轻松,实则要面对甲方极为严苛的要求,方案需要反复修改,还要时刻担心数据不达标影响口碑。网红行业的残酷之处在于,它太过依赖运气,即便从业者拼尽全力,也未必能收获与之相匹配的回报。人们往往只看到头部网红的风光无限,却忽略了在这个行业中,有千千万万像小凌这样默默耕耘却难有起色的从业者,他们才是这个行业的真实写照。
除了网红,老师这个职业也常常被人们视作 “好工作”。然而,三尺讲台背后,是老师无数个备课到深夜的疲惫身影,是批改作业到眼花的辛勤付出,是处理学生矛盾时的焦头烂额,是应对家长沟通时的小心翼翼。更不用说课后还有教研培训、职称评审等任务,如同沉重的大山压在老师的肩头,让他们丝毫不敢放松。
还有不少人认为,考上公务员就能过上悠闲自在、喝茶看报的清闲日子。但如今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状态,远非人们想象中的那般轻松。他们不仅要应对堆积如山的报表、材料,还要直面群众的各种诉求,处理各类突发状况。“5 + 2”、“白加黑” 成了他们的工作常态,绩效考核、晋升压力也如影随形,时刻督促着他们努力工作。
其实,每份职业都如同围城一般。城外的人满心期待地想进去,而城里的人却被围城中的种种压力折磨得想要出来。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觉得别处的工作更美好,却殊不知每份职业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无奈。这世上从来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工作,没有一份工作不委屈,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那些看似高薪体面的工作背后,每个人都有着难以言说的压力;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藏着的全是不为人知的辛酸。
成年人的坚强,往往都是被生活逼出来的。而工作,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那身抵御风雨的铠甲。我很喜欢一句话:“你可以讨厌工作,但你要好好上班。” 这句话听起来或许有些残酷,却实实在在地道出了普通人的生存真相。我们并非没有梦想,只是比起诗和远方,我们更害怕父母生病时自己拿不出医药费,更不忍心看到孩子眼巴巴地望着橱窗里的玩具,自己却只能无奈地说 “我们不买”。说到底,工作本身或许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但它却是普通人对抗命运的有力武器。那些在职场中咽下的委屈,那些加不完的班,每一分每一秒的付出,何尝不是在为家人筑起一道坚实的挡风墙?只要我们紧紧握住手中的工作,就等于握住了改变生活的底气。
工作:普通人对抗命运的武器
有人抱怨 996 的工作模式像套在脖颈上的枷锁,让人喘不过气;有人嫌弃薪资微薄,觉得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工作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然而,当真正想要松开手中这份工作时,才惊觉自己紧紧攥着的哪里是什么枷锁,分明是在风雨飘摇的生活中赖以安身立命的救命索。
近两年的就业市场,形势严峻,宛如暴雨过后的石板路,表面看似湿漉漉一片,机会众多,但真正能让我们稳稳踩住的落脚之处却少之又少。当你心生辞职念头时,不妨去招聘网站看看,那海量的简历石沉大海,无数求职者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一份工作。你就会明白:手里这份让你抱怨连连的工作,或许正被成百上千人羡慕、眼红着。
老一辈常说:宁守三分薄田,不贪无根之财。放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守好手里的饭碗,哪怕它只是一个普通的粗瓷瓦罐,也比空手挨饿强得多。这个世界上最踏实的安全感,其实就藏在你每月准时到账的工资条里,藏在那些为了生活咬牙坚持的日子里。
对于个人而言,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仅仅因为向往某个职业表面的光鲜亮丽,就盲目跟风,而应该充分了解该职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发展前景以及可能面临的困难。在选择工作时,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兴趣、优势和职业发展规划,寻找与自己匹配度高的岗位,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同时,要学会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工作固然重要,它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维持生活的基础,但家庭同样不可或缺,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能忽视家人的感受,要合理安排时间,抽出时间陪伴家人,关心他们的生活。例如,可以在下班后和家人一起做一顿晚餐,周末安排家庭活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当工作和家庭出现矛盾时,要冷静思考,寻找平衡点,避免顾此失彼。
总之,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手中的工作,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同时,社会和国家也应共同努力,为人们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树立正确的就业导向,让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生活的意义,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和谐统一。(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来源:董希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