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亭镇“神秘文字”折射民俗学多重密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17:44 2

摘要:4月28日,仙游枫亭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柯光闪致电本报新闻热线称,枫亭镇海安村忠臣庙和古民居里有许多石刻“文字”,呈方块状,看起来像图腾和甲骨文,也像草书等,让人看不懂。

“天书”之谜

海安村忠臣庙形似“图腾”的牌匾。

古民居大门前墙上的难懂文字。

仙游报道5月6日讯(李俊华 文/图 ) 4月28日,仙游枫亭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柯光闪致电本报新闻热线称,枫亭镇海安村忠臣庙和古民居里有许多石刻“文字”,呈方块状,看起来像图腾和甲骨文,也像草书等,让人看不懂。

当日,在柯光闪等人的向导下,记者来到海安村忠臣庙,但见庙上方正中悬挂着一块牌匾,上书3个象形状的“图案”,每个图案中仿佛有若干条“蛇”在缠绕,看不出写的是什么。其引首是己巳季冬立,落款“朱定邑敬叩”。忠臣庙中供奉道教鼻祖老子。

己巳年对应生肖蛇年,结合忠臣庙记载和古民居建造历史,推测此匾应该在1929年冬天悬挂。

据海安村忠臣庙董事会编著的《紫云阁》记载:“溯我朱门三十三世祖赏保公早逝,遗孀王氏,乐善好施,行仁布德,传家三世一门八口,母慈子孝,长男朱举,兄友弟恭、感应天心……”光绪十四年(1888年)八月十五日,王氏妈率其哲嗣,立庙于观音亭之左,为忠臣庙。

村里长者介绍,在忠臣庙前的古民居,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朱杞始建,历时21年建造,1929年竣工,1961年续建两边护厝。坐北朝南,堂横式建筑,平面呈横向长条形。通面阔十一间52.2米,通进深38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下堂、上堂,左右各二列横屋及砖埕两侧护厝。上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民居四周外延10米。造型为八卦乾坤图:上下两座为“天地”,左右龙楼凤阁为“日月”,大门朝南,东西共七门出化为“七星”坠地。3间厢双边共6座,总共22个厅堂,192个房间。

随柯光闪一行前来的郑梅珊等书法家看到该古民居大门口墙壁上“狂草状似字非字”的独特石刻,入迷地揣摩书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柯光闪等人说,福建民间信仰中,“符”常以变形文字或抽象符号呈现,用于驱邪祈福。朱氏民居所在的枫亭镇,历史上受妈祖文化等影响深远,此类文字可能融合了地方信仰的符号系统。这些“神秘文字”行云流水,可能结合了草书艺术与道教“符”的特点,在现有枫亭文献中未见相关记载,可能是未被系统研究的民间信仰遗存。

据朱氏族人传,书写者为不识字的“先人”,通过焚香叩拜,然后进入“物我两忘”状态书写的。记者了解到,住在该“大厝”的都是朱氏家族人,历经100多年,从第一代赏保公的8口之家发展至今,已有600多口子孙们信奉老子“无为而治”理念,以“上合天心,下符民意,以和为贵,以团结为中心,锦言玉箴,诩佐明时”为家训。

参观者认为,忠臣庙和古民居雕刻工艺精湛,融合了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艺术形式,题材涵盖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吉祥图案等,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海安古民居的墙壁、梁柱上的“神秘文字”,呈现难以辨识的符号化形态,比如存在笔画缠绕、字形拆分重组,但是明显有连笔的草书特性,有某种象征意义。

尤其“忠臣庙”石柱题刻由瘫痪者书写,更强化了“神秘”色彩。

可否将此类“文字”或者“图案”,纳入民俗学、艺术史与宗教学的交叉研究?海安村“神秘文字”与古代花押共享着对文字的解构冲动,是否与闽地特有的海洋性与宗族性文化相关?记者将走访高校文史、民俗专家,探究这一“天书”背后的历史密码。

责编|林圣裕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5

来源:仙游报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