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代官府告示:从张贴榜文,读懂千年社会治理密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16:33 2

摘要:在古装剧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热闹的集市中,人群簇拥在一面墙前,抬头看着墙上张贴的纸张,时而议论纷纷,时而露出惊讶的表情。那张贴的纸张,便是古代官府与民众沟通的重要媒介——告示。它就像古代版的“官方公告”,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




在古装剧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热闹的集市中,人群簇拥在一面墙前,抬头看着墙上张贴的纸张,时而议论纷纷,时而露出惊讶的表情。那张贴的纸张,便是古代官府与民众沟通的重要媒介——告示。它就像古代版的“官方公告”,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古时候官府张贴的告示究竟被称为什么?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功能呢?今天,咱们就一起穿越时空,揭开古代官府告示的神秘面纱。

称谓多样:告示、榜文与文告

古代官府张贴的告示,称谓丰富多样,不同时期、不同用途有着不同的叫法 。最常见的当属“告示”,它起源于先秦时期,主要用于官府发布政令、通告和赏罚等信息 。那时候,告示通常张贴在城门、市井等公共场所,方便民众知晓 ,就像是古代的“街头公告栏”。

“榜文”也是常见称呼,多用于科举考试、征兵、招募等场合 。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金榜”便是榜文的一种,意味着上榜者将获得官职,踏上仕途 ,承载着无数读书人的梦想与希望 。

而“文告”,则是古代公告的高级形式,多用于皇帝或官员发布重要命令、政策等 。它的内容较为庄重,格式严谨,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是皇权和官府权威的象征 。比如皇帝颁布的诏书,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告,传达着朝廷的重大决策和旨意 。

除了这些,还有“告谕”,这是古代官方对百姓发布的命令或通告,通常由官员亲自宣读或通过使者传达 ,内容正式,具有法律效力 ;“敕令”是皇帝发布的命令,权威性极高,由皇帝亲自书写或由太监宣读,传达给各级官员和百姓 ,一旦颁布,无人敢违抗 。

历史沿革:从先秦到明清的发展脉络

先秦时期,告示初现雏形,主要以口头宣述的方式传达政令 。到了战国至三国时期,官方向民众发布并张贴、张挂的布告类文书通常写在木版上,人们便把这类官方文书称之为“榜”“告示”或“榜示” ,这时候的告示,已经有了固定的载体和传播方式 。

魏晋以后,随着造纸技术的日益成熟,纸逐渐成为官方发布公告的主要载体,“榜”的称谓被继续沿用,但其含义扩展为泛指官方张贴、张挂的各类官方文书 ,传播起来更加便捷 。

唐宋时期,张贴榜示宣传政策法规的做法愈发成熟,深入到边塞、村寨、市曹、书院学校、交通要道等地 。内容涉及宣传教育、法令实施、税收、军事、贸易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榜示成为官方政令畅通及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知江西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时,曾发布过《知南康军榜文》,要求“别给印榜,每县各一百道,委巡尉分下乡村张挂,不得隐匿”,让政令深入村户 。

明清时期,告示的使用更为广泛,各级地方长官和巡按各地的朝廷命官都把发布告示作为治理地方的重要举措 。君主和朝廷六部的布告称榜文,地方各级官府和长官的布告则称为告示 ,进一步明确了不同层级告示的称谓 。

社会功能:政令传达与社会教化

古代官府张贴告示,首要功能是传达政令 。无论是新政策的推行、税收的调整,还是法律的颁布,都通过告示告知民众 。在古代,信息传播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告示成为官府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桥梁 。朝廷缉捕逃犯和叛逆的敕令,也会通过榜示“揭于要路”,督促涉案人等自首服法 ,维护社会的治安和稳定 。

同时,告示还肩负着社会教化的重任 。将申明纲常礼教和治国之道,指陈时弊,意在使人趋善避恶的内容,张榜公示 。在村居、村寨等居民点醒目的地方张贴教化用的榜示,将榜张贴在百姓家门前,直接、快速传达官府政令,便于百姓观瞻学习 ,引导民众遵守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

书写规范:简洁明白,通俗易懂

古代告示在书写上有着明确的要求,要简洁、明白,用语朴实,能让人一目了然 。“凡诸晓谕宜明白简切,勿以词华是炫,所谓妇人童竖可知之也” 。因为告示的受众是广大民众,只有语言通俗易懂,才能让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能理解 。无论是发布政令,还是进行教化,都能更好地达到目的 。

古代官府张贴的告示,以其多样的称谓、悠久的历史、重要的功能和独特的书写规范,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官府治理地方的工具,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扇窗口 。透过这些古老的告示,我们仿佛能看到古代社会的烟火气,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生活 。

来源:历史故事与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