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搞懂这场危机,得先看看美国金融界的大佬们是谁。美国财团主要分两拨:WASP财团和犹太财团。WASP是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的简称,代表老牌美国精英,像摩根、洛克菲勒这样的家族。他们从19世纪开始就掌控了美国经济命脉。
要搞懂这场危机,得先看看美国金融界的大佬们是谁。美国财团主要分两拨:WASP财团和犹太财团。WASP是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的简称,代表老牌美国精英,像摩根、洛克菲勒这样的家族。他们从19世纪开始就掌控了美国经济命脉。
摩根家族的J.P.摩根公司,19世纪末是铁路和钢铁融资的大玩家,后来变成今天的摩根大通,2020年资产高达3.4万亿美元。洛克菲勒家族靠标准石油发家,垄断了能源市场,后来通过大通曼哈顿银行(现在也是摩根大通的一部分)涉足金融。还有杜邦家族,搞化工起家,梅隆家族,靠银行和工业赚钱。这些家族不仅有钱,还跟政治圈关系铁,影响力深远。
另一边是犹太财团,主要是19世纪从德国移民来的犹太家族。他们在投资银行领域特别牛,比如高盛、雷曼兄弟、库恩-洛布公司。高盛1869年由马卡斯·高曼创立,雷曼兄弟1850年由雷曼三兄弟搞起来,库恩-洛布则是亚伯拉罕·库恩和所罗门·洛布的成果。这些银行擅长把欧洲的钱引到美国,帮铁路、矿业等行业融资。罗斯柴尔德家族虽然主要是欧洲的,但在美国也有分支,比如通过代理人奥古斯特·贝尔蒙影响金融圈。
犹太财团有个特点,家族之间联系紧。他们通过联姻和生意合作形成了一个网络,外人叫“咱们一伙”(Our Crowd)。比如,雅各布·希夫的女儿嫁进沃伯格家族,巩固了两家的联盟。这种网络让他们在华尔街站稳脚跟,但也让外界觉得他们是个封闭的圈子。
WASP和犹太财团有啥区别?简单说,WASP更偏重工业和政治,银行做事稳健,社会地位高,19世纪末他们基本垄断了上流社会的俱乐部和机构。犹太财团则更灵活,擅长搞金融创新,比如发明新的债券或衍生品。他们因为宗教和移民背景,早期被WASP排斥,只能靠自己抱团发展。
不过,这两拨人也不是完全对立的。生意场上,利益第一,他们经常合作。比如,J.P.摩根和库恩-洛布都投过铁路项目,分担风险。到了20世纪,金融界越来越多元化,WASP和犹太人的界限没那么明显了,但历史标签还在,影响公众看法。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咋回事?简单说,是次贷市场玩崩了。2000年代初,美国房价疯涨,银行觉得房地产稳赚不赔,就给一大堆信用不好的人放贷款,叫做次级抵押贷款。这些贷款被打包成复杂的金融产品,比如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卖给全球的投资者。银行赚得盆满钵满,但风险越堆越高。
2004到2006年,美联储加息,房价开始跌,很多人还不起贷款,违约率飙升。2007年初,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算是吹响了危机的号角。到了2008年,事情彻底失控。3月,贝尔斯登撑不住了,被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的低价收购,政府还得掏钱帮忙。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创下美国史上最大破产案,震惊全球。保险公司AIG也摇摇欲坠,政府赶紧砸了1800亿美元救它。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为了活下去,改成银行控股公司,能从美联储借钱。
这场危机对WASP和犹太财团的冲击不一样。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历史上都是犹太人创立的,破产和被收购让犹太财团损失惨重。雷曼的倒闭直接导致几千员工失业,华尔街少了个老牌玩家。高盛虽然挺过来了,但因为拿了100亿美元的政府救助金,加上后来被指控误导投资者,名声也不好听。2010年,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起诉高盛,2016年高盛掏了50.6亿美元和解。
WASP财团呢?摩根大通反而赚了。收购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银行后,它的市场份额更大,2020年资产规模甩开高盛一大截。花旗银行虽然也受创,但靠政府救助和重组活下来了。总体看,WASP财团在危机后站得更稳。
危机不光是金融问题,还引发了社会动荡。全球经济衰退,美国失业率2009年飙到10%,老百姓日子不好过,愤怒情绪高涨。很多人开始找替罪羊,犹太金融家就成了靶子。
经济一出问题,犹太人被当替罪羊,这套路一点不新鲜。中世纪,欧洲不让犹太人干别的行当,只能放贷,结果一有经济问题就怪他们。2008年,历史又重演了。反歧视联盟(ADL)2008年10月发报告,说网上反犹言论暴增,尤其在金融论坛和博客上。有人直接把雷曼兄弟、AIG的倒闭归咎于“犹太阴谋”。
有个特别离谱的谣言,说雷曼兄弟破产前把4000亿美元转到以色列的银行去了。这完全是胡扯,但跟9·11后“4000个犹太人提前知道袭击没去上班”的阴谋论一个味儿。还有人翻出纳粹时期的宣传,比如“犹太问题是核心,他们得被阻止”这种话,直接让人毛骨悚然。
ADL 2009年的民调显示,31%的欧洲人觉得犹太人得为全球经济危机负责。40%的人认为“犹太人在商界权力太大”。美国的情况稍微好点,但也不乐观。2010年,ADL的调查说,15%的美国人公开表达反犹态度,觉得犹太人控制了金融业。网上论坛、博客,甚至主流媒体的评论区,都能看到类似“犹太银行家榨干美国”的说法。
为啥会这样?经济危机让人慌,找个简单的解释最容易。犹太人在金融界确实有影响力,历史上像高盛、雷曼这样的银行都是犹太人创立的,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也都是犹太人。这些事实被夸大扭曲,成了“犹太人控制一切”的阴谋论。加上《锡安长老会纪要》这种19世纪的伪造文件还在网上流传,火上浇油。
还有个背景,2008年以色列的经济表现比欧美好,很多人拿这个说事,觉得“犹太人赚了大钱”。其实,以色列经济好是因为它没那么依赖次贷市场,但这种细节没人关心。反犹情绪就这样被点燃了。
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也掺杂了反犹色彩。抗议者在纽约祖科蒂公园举标牌,骂“1%的富人”,有些标牌直接影射犹太银行家。虽然运动的主流是反资本主义,但少数人的反犹言论让气氛更复杂。
危机过去后,金融界变了不少。2010年,美国通过《多德-弗兰克法案》,加强监管,限制投行的高风险操作。银行得留更多资本金,衍生品交易也管得更严。高盛、摩根大通这些大玩家得花大钱调整业务,合规成本蹭蹭涨。
高盛挺过了难关,2010年还清了救助金,2020年收入445亿美元,依然是投行界的龙头。摩根大通更猛,靠收购和多元化业务,稳坐美国银行头把交椅。花旗银行重组后也缓过来了。雷曼兄弟彻底没了,资产被巴克莱和野村证券瓜分,办公楼都拍卖了。贝尔斯登的牌子也消失,成了摩根大通的一部分。
犹太财团整体影响力下降了。高盛、花旗还在,但像沃伯格、罗斯柴尔德这些家族在美国金融界的地位不如从前。WASP财团则更稳,摩根大通、富国银行这些机构继续主导市场。
反犹情绪呢?危机后稍微降了点,但没彻底消失。2019年,伦敦犹太博物馆办了个展览,叫《犹太人、金钱、神话》,专门讲金融危机里的反犹叙事,展品里有历史文献,也有网上的反犹截图。2020年新冠疫情又让经济受挫,反犹言论在X平台上冒头,有人说“犹太银行家制造危机”,引发不少争论。
这场危机对犹太社区的长期影响是啥?首先,它提醒大家,经济不稳的时候,少数族裔最容易被针对。犹太人虽然在金融界有历史地位,但控制整个经济的说法是夸大其词。美联储、证交会这些机构的高管里,犹太人比例并不高,商业银行、保险业、重工业也基本是WASP的地盘。
其次,危机让犹太社区更重视应对偏见。ADL这些组织加大了监测和教育力度,试图打破刻板印象。但挑战还在,社交媒体让阴谋论传播更快,监管跟不上。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个复杂的教训。它不只是经济问题,还牵扯到社会偏见和历史包袱。美国财团结构,WASP和犹太财团的博弈,塑造了金融界的权力版图。危机让犹太财团受创,也让反犹情绪借机抬头。
这场“第三次世界恶梦”告诉我们,经济问题从来不只是数字游戏。背后是人的恐惧、愤怒和偏见。犹太社区的韧性毋庸置疑,从大流散到大屠杀,他们一次次挺过来。但未来咋样?得看社会能不能少点分裂,多点理解。经济下行的时候,别急着找替罪羊,坐下来好好分析问题,才是正道。
来源:孔甲丙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