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患者既往体质一般。2010年成都华西医院进行“脾脏切除术”。2014年四川省人民医院行“右侧胸膜腔探查术”;患者行走时无明显诱因出现晕厥一次,有意识障碍,无黑矇,无大小便失禁,数分钟后缓解如常人。2015年患者洗澡后无明显诱因出现晕厥一次,无意识障碍,无黑矇,
银小双医生
病例介绍
一、患者基本信息
文某,女,23岁
因“反复腹痛、气紧10+年,发热、胸痛18小时”于入院。
既往史:
患者既往体质一般。2010年成都华西医院进行“脾脏切除术”。2014年四川省人民医院行“右侧胸膜腔探查术”;患者行走时无明显诱因出现晕厥一次,有意识障碍,无黑矇,无大小便失禁,数分钟后缓解如常人。2015年患者洗澡后无明显诱因出现晕厥一次,无意识障碍,无黑矇,无大小便失禁,数分钟后缓解如常人。
婚育史:未婚未孕。
其他:无疫区、疫情、疫水接触史,无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自发病以来,病人精神状态、体力情况、食欲食量、睡眠较差,体重无明显变化,大小便正常。
滑动查看患者既往诊疗详情:
10+年前
患者跟同伴嬉戏打闹摔倒后次日开始出现腹痛,以下腹为主,呈间断性疼痛,无腹胀、腹泻,无胸痛、胸闷,无心累、气促,无擦伤、骨折等,遂于当地医院就诊。
考虑腹腔积液,予以腹腔穿刺引流,引流出粉红色液体,具体诊断、检验检查、治疗不详。治疗期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气紧不适,遂转院至华西医院治疗。
华西附二院腹部B超:脾脏长大伴脾脏多发囊肿。
华西附二院上腹部CT:脾脏多数囊性占位,网膜囊及腹腔大量积液征象,前纵膈及心脏两侧有水样密度灶,骨盆各骨、肋骨及胸腰椎椎体可见多数骨质破坏灶,考虑系统性血管淋巴瘤病可能性大。
华西医院腹部B超:肝脏长大,脾脏多发囊肿:多囊脾脏?腹腔积液。甲胎蛋白(APF)、癌胚抗原(CEA)、血沉(ESR)均正常。
遂行剖腹探查,脾脏切除术,病理诊断:脾脉管瘤。考虑诊断:1. 脾脉管瘤 2.上腹部腹膜后淋巴管瘤 3. 乳糜腹给予相关治疗,具体不详,后病情稳定出院,出院后患者未再治疗及门诊随访。
6+年前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部疼痛,伴腹胀、呼吸困难,遂到九寨沟人民医院就诊,完善腹部超声示胰腺回声杂乱液性暗区,腹腔中量积液,CT示右侧大量胸腔积液,右肺萎缩。
考虑:1.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2. 胸腹腔积液。
予以急诊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引流乳白色胸腔积液,予以抗感染等治疗,因当地医院条件有限,遂转入四川省人民医院诊治。
血沉26mm/60min,链球菌溶血素O 634 IU/ml,血生化白蛋白34.1g/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126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94U/L,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WBC) 27.11*109 /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 0.959s C-反应蛋白(CRP) 131.43mg/L,尿常规隐血 2+,尿蛋白(PRO) 2+,降钙素原(PCT) 67.12Ng/ml,凝血酶原时间(PT) 17.8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49.3秒,D-二聚体(D-Dimer) 3.87。
胸水生化总蛋白(TP) 54.6g/L,白蛋白(ALB) 29.6g/L,低密度脂蛋白(LDL) 299U/L,腺苷脱氨酶(ADA) 9.2U/L,胸水常规 浆膜粘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有核细胞计数2520*106/L,中性粒细胞:58%,淋巴细胞:31%,未见脓细胞,胸水涂片未查见真菌及细菌。腹水生化 TP 29.2g/L,ALB 15.4g/L,LDL 124 U/L,ADA 6.7 U/L,腹水涂片未见抗酸杆菌。
骨髓涂片未见巨核细胞异常增生。骨髓活检,送检组织镜下为血凝块。网状纤维染色(-)。
胸部CT:1. 右侧液气胸,部分有包裹。右肺压缩约70%。右侧胸腔内可见引流影,右侧胸腔少量积气。右胸上部见两个局限性液气胸。2. 右肺多叶、段及左肺下叶见斑块影,右肺上叶小叶间隔增厚,考虑炎性病变可能。3. 纵膈内见少许气体密度影,部分气体影似与左侧主支气管相通。4. 纵膈内积液,前下纵膈右前方似呈结节状改变,其内可见点状高密度影。5. 扫及胸骨、多根肋骨、椎体及左侧肩胛骨骨质密度不均匀。
考虑诊断:1. 乳糜胸、乳糜腹合并感染 2. 双肺肺炎、右侧液气胸、右肺下野压迫性肺不张、纵膈积液 3. 脾切除术后 4. 骨代谢异常? 5. 肝功能异常。
入院后给予胸腔引流,头孢西丁、万古霉素抗感染,化痰,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并行胸腔镜下右侧胸膜腔探查术,术中见:胸膜增厚、水肿,胸腔内有大量淡黄色积液。右肺中下叶叶间裂表面覆盖较厚纤维板,右下肺压缩不张。
患者病情控制欠佳,家属要求出院,出院后未再治疗。
入院前18小时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气紧、发热,为胸骨后疼痛,自觉发热、大汗,伴恶心、呕吐一次,非喷射样,为胃内容物,无血性及咖啡色样物质,感头昏、乏力、腹痛,脐周及腰部疼痛,无头痛、咳嗽、咳痰、咯血、腹胀、腹泻,无晕厥、黑朦,就诊当地医院,测体温38℃,予以抗感染(具体不详)。
胸部CT提示心包积液,遂转入我院急诊科,转院过程中及我院抢救室均有恶心、呕吐,测体温38.5℃。
急诊完善血常规白细胞 23.84×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 0.983,血红蛋白 95g/L,血小板 244×109/L,CRP 62.83mg/L,降钙素原 3.2ug/L,凝血功能 PT 25.7s,PT% 33.1%,APTT 58.4s。全腹部+胸部CT 左肺少许点结影,考虑慢性炎性。右侧胸腔中量积液,右肺部分压迫性不张,不除外合并其他。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右侧胸膜稍增厚,局部点结状钙化。右侧胸廓稍塌陷,多根肋骨形态欠规则。心包中-大量积液。
双侧腋窝淋巴结显示。胸骨、胸腰骶椎、肋骨、双侧髂骨、耻骨及左侧股骨上段骨质密度不均,多发骨质破坏,转移?多发性骨髓瘤?腹盆腔大量积液。胰尾部局部钙化。双侧附件区囊性为主结节影,右侧明显,性质?占位?其他。心肌标记物、肝肾功、电解质、血气分析未见异常。
急诊以“气紧待诊”收入我科。
二、入院检查
体格检查
体温:38.5℃,脉搏:10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3/65mmHg。
意识清楚,发育正常,体型偏瘦,面部皮肤潮红,表情痛苦,急性病容,呼吸平稳,平车推入。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可,触及淋巴结,双肺叩诊浊音,双肺呼吸音粗,双肺闻及湿啰音,未闻及哮鸣音。无胸膜摩擦音,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部膨隆,腹部叩诊呈浊音,左上腹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阳性,四肢肌力四级,双下肢无水肿。
初步诊断:1. 发热待诊,2. 多浆膜腔积液待诊,3. 凝血功能障碍,4. 轻度贫血,5. 骨质破坏待诊,6. 双侧附件占位待诊。
初步诊疗计划:给予一级护理,病危,心电及氧饱和度监测,治疗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补钙、护胃、营养支持、腹腔引流等治疗,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检验。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检验:D-二聚体 18.13mg/L FEU,呼吸道病原体 流感病毒A、B型抗体IgM 阳性。腹水生化 乳酸脱氢酶 122 U/L;腺苷脱氨酶 6 U/L;总蛋白 47.51g/L;白蛋白 26.7g/L;球蛋白 20.81g/L;葡萄糖 5.71mmol/L;氯 99.9mmol/L。腹水常规 颜色 白色;透明度 浑浊;凝固性 未见凝块;蛋白定性试验 4;镜检:WBC 1/HP;镜检:红细胞计数(RBC) 2/HP;镜检:脓球 0/LP。
免疫全套:抗核抗体(ANA) 1:320,致密颗粒型,余未见异常。
骨代谢指标:骨钙素(OC) 6.72ng/ml↓,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TP1NP)、Ⅰ型胶原C端交联肽(CTX)正常。
抗磷脂综合征过筛试验:狼疮抗凝物筛选试验 49.1s↑,狼疮抗凝物(LA)比率 1.32↑,狼疮抗凝物确诊试验未见异常。
病毒筛查:ToRCH-IgM 单纯疱疹病毒1/2 IgM>3.50index,余正常。
腹水乳糜试验:阳性。
女性C-12:糖类抗原125 134.91 U/ml↑,余未见异常。
甲功全套: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0.45ng/ml↓,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 32.86 IU/ml↑。
贫血组合:叶酸 2.5ng/ml↓,余正常。
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绝对计数 545个/μl,总T细胞绝对计数 349个/μl,NK细胞绝对计数 95个/μl,CD3+CD4+T细胞绝对计数 146个/μl,CD3+CD8+T细胞绝对计数 159个/μl。
其他:腹水培养、性激素、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血培养、真菌β-D-葡聚糖检测(G)、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血液肿瘤免疫分型、骨髓涂片未见异常。
腹水主要表现为淡血性浑浊液体
影像学检查
腹腔超声:腹腔积液(深约6.4cm)。
胸腔超声:胸腔积液(左侧3.5cm;右侧2.4cm)。
体表及四肢浅表包块彩超:双侧腹股沟区查见淋巴结(右侧腹股沟区可见多个最大约2.9*0.5cm淋巴结,皮髓质结构清晰,左侧可见多个最大约3.0*0.5cm);双侧腋窝查见淋巴结(右侧腋窝可见大小约2.7*0.8cm淋巴结,皮髓质结构清晰,左侧腋窝可见大小约1.6*0.7cm淋巴结);左侧颈部查见淋巴结(左侧颈部V区可见多个最大约1.4*0.4cm淋巴结;左侧颈部IV区可见大小约为2.8*1.0cm囊性回声团,边界清楚)。左侧颈部囊性无回声团:淋巴管囊肿?
心脏超声:1. 心包少量积液(最深7mm声像)。2. 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正常。
妇科超声:盆腔囊实性占位。腹盆腔大量积液(盆腔内可见6.4*4.0cm囊实性回声团,边界清,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腹腔各间隙及盆腔均可见液性暗区,最深位于盆腔,深约6.6cm)。
全身骨骼显像:上述多发骨代谢增高,转移?多发性骨髓瘤?其他(可见双侧胸锁关节、胸骨、脊柱多个椎体及双侧骶髂关节呈示踪剂摄取增高影)。
MR头颅平扫:双侧额顶叶散在缺血灶。左侧额骨及所扫枕骨斜坡、颈椎异常信号,多发性骨髓瘤?转移?其他。
胸部CT:右侧胸廓稍塌陷,多根肋骨形态欠规则。心包中-大量积液。双侧腋窝淋巴结显示。胸骨、胸腰骶椎、肋骨、双侧髂骨、耻骨及左侧股骨上段骨质密度不均,多发骨质破坏,转移?多发性骨髓瘤?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淋巴管造影,诊断意见:1. 双下肢淋巴回流受阻于双髂部以上区域,胸导管入口阻塞?2. 右侧胸腔、纵膈间隙、心包腔、腹盆腔多发淋巴液(乳糜性)返流、渗漏。3 .CT扫及上述多处骨骼骨质破坏,符合骨淋巴管瘤表现。4. 综上初步诊断为:多发性先天淋巴管发育异常合并Gorham-Stout综合征。
胸骨、胸腰骶椎、肋骨、双侧髂骨、耻骨及左侧股骨上段骨质破坏
左侧额骨、枕骨斜坡、颈椎骨质破坏
双侧胸锁关节、胸骨、脊柱多个椎体及双侧骶髂关节呈示踪剂摄取增高影
淋巴管造影及胸腹部SPECT/CT检查
病理检查
腹水液基细胞涂片:大量中性粒细胞及散在淋巴细胞背景中查见少量增生细胞。
腹水液基细胞涂片 巴氏×20
腹水细胞块:大量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背景上查见散在增生细胞。
腹水细胞块 HE×40
腹水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上皮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7(CK7)(散在+),CD38(散在+),CD138(散在+),CD45(淋巴细胞+),E-钙黏蛋白(E-Cadherin)(-),CK5/6(个别+),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C)(个别+),钙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散在+),Ki-67(+,约5%)。
腹水免疫组化 IHC×40
骶骨右侧穿刺活检:极少许骨组织,骨小梁间见造血组织,及少许增生玻变纤维,小灶区血管增生。无细胞异型性和炎性浸润。
骶骨右侧穿刺活检 HE×20
右侧腋下包块穿刺活检:线状增生淋巴组织,滤泡结构存在,淋巴窦开放,倾向淋巴组织良性增生。
右侧腋下淋巴结穿刺活检 HE×20
诊治经过
入院后患者立即予以腹腔穿刺引流,在间断夹闭引流管后每天可引流出约200-1000mL的淡血性浑浊液体,患者入院时体温、血象、PCT均高,同时有胸腹腔积液,需考虑感染存在,故给予抗感染治疗;查阅相关文献,经全院相关科室会诊讨论后,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活检病理结果,诊断先天性淋巴管发育异常合并Gorham-Stout综合征。遂积极给予二磷酸盐抗破骨细胞;钙剂、维生素D调节骨代谢;中链甘油三酯饮食调节等对症治疗。
经过治疗后,患者精神、食欲、睡眠可,无发热,血象恢复正常,无胸痛、胸闷、气紧、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较入院明显减少,但腹腔在持续引流下仍有反复积液,患者要求出院前往上级医院就诊,于北京世纪坛淋巴外科就诊并行淋巴管松解及疏通手术,术后规律口服西罗莫司治疗,目前病情稳定,未再复发。
鉴别诊断
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
可因血管炎或浆膜腔炎症导致乳糜性积液。但多系统受累(皮疹、关节炎、肾损害),ANA、抗dsDNA抗体阳性。无先天性淋巴管畸形或骨溶解影像学表现。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与Gorham-Stout综合征的治疗反应不同。
淋巴管瘤病(Lymphangiomatosis)
乳糜胸/腹、骨溶解,但无凝血异常。MRI T2加权像高信号囊性病变,无中央淋巴导管扩张。D2-40阳性淋巴管内皮增生,无卡波西样梭形细胞。部分病例与PIK3CA激活突变相关。
全身性淋巴异常(Generalized Lymphatic Anomaly, GLA)
骨骼囊性病变(如脊柱或骨盆)、乳糜性积液、皮肤丘疹,但无凝血功能障碍。CT/MRI示多器官囊性淋巴管畸形,无中央淋巴导管梗阻。PIK3CA或NRAS突变。
卡波西样淋巴管瘤病(Kaposiform Lymphangiomatosis, KLA)
血小板减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皮肤紫癜或瘀斑。梭形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类似卡波西肉瘤,但HHV-8阴性。NRAS或KRAS突变。
中央传导性淋巴异常(Central Conducting Lymphatic Anomaly, CCLA)
乳糜胸/腹、下肢淋巴水肿,但无皮肤或骨骼病变。淋巴管造影显示中央淋巴管扩张、渗漏或梗阻(特异性表现)。可能与CCBE1或FLT4基因突变相关。
溶骨性疾病
如感染、肿瘤性疾病(原发性骨肿瘤或转移性骨肿瘤)、炎性或代谢性骨病等鉴别。
骨质改变相关性疾病
如遗传、炎症或内分泌紊乱,骨内恶性肿瘤或转移,主要包括遗传性多中心溶骨、肾病性骨溶解,骨髓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嗜酸性粒细胞肉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骨溶解。
杨静教授点评
本病例涉及的先天性淋巴管发育异常与Gorham-Stout综合征是罕见且复杂的疾病,常伴随乳糜胸、乳糜腹、多发性骨质破坏等症状。患者的诊疗过程体现了对这些疾病的多学科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尽管治疗手段有限,但通过对症支持和药物干预,如二磷酸盐类药物、维生素D调节、西罗莫司等,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在Gorham-Stout综合征的治疗上,二磷酸盐和西罗莫司的联合应用显示出一定的疗效。此外,患者进行了腹腔穿刺引流术以减轻腹腔积液,并接受了淋巴管松解与疏通手术,这一手术有效改善了淋巴液回流问题,帮助控制了反复积液的发生。然而,这类疾病的治疗仍需长期随访,且患者需要定期的骨密度检查和影像学评估。通过准确的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减缓疾病进展。
专家简介
杨静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绵阳医院 · 绵阳市中心医院免疫科学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带头人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学会风湿免疫专科分会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专科分会候任会长
四川省风湿免疫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绵阳市风湿免疫专委会主任委员
硕士研究生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 · 绵阳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
四川省生物信息学会风湿免疫专委会委员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最高影响因子8.8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风湿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