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太平洋露脊鲸,也被称作“黑露脊鲸”,属于须鲸类的露脊鲸属,与北大西洋露脊鲸(Eubalaena glacialis)和南露脊鲸(Eubalaena australis)曾被认为是同一物种。但基因研究表明,它们实际上是独立的物种。北太平洋露脊鲸体型庞大,成年个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本文约1500字,阅读约3分钟
北太平洋露脊鲸,也被称作“黑露脊鲸”,属于须鲸类的露脊鲸属,与北大西洋露脊鲸(Eubalaena glacialis)和南露脊鲸(Eubalaena australis)曾被认为是同一物种。但基因研究表明,它们实际上是独立的物种。北太平洋露脊鲸体型庞大,成年个体可以达到18.5米,体重可达80吨(80吨,相当于20头大象的重量!)。它们体型圆润、外观呈缺少背鳍的流线型,头部有一个独特的胼胝。这些胼胝,在每头鲸身上都有不同的分布形态,跟人类的指纹一般,很是独特。
它们主要生活在北太平洋一带,包括日本沿海、鄂霍次克海、阿拉斯加和白令海等地。19世纪初,这些鲸鱼还非常的常见,据记载,美国捕鲸船“Ganges”号在1835年间进入阿拉斯加水域时,船员曾惊叹看到“成千上万”的露脊鲸。而根据当时的航海日志和海图,露脊鲸几乎遍布整个北太平洋,从亚洲东岸一直到北美西海岸。
2001年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NOAA) 科学家Robert L. Brownell, jr.发表的学术论文《北太平洋露脊鲸的保护状况》,可能是有关该物种的最重要的学术资料之一。里面提到了中国的露脊鲸数据,论文的开头和致谢部分中还提到了一位专家——“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顾问王敏幹(John MK Wong)的贡献。后询问王教授,得知,当时Robert为了撰写这篇论文,特地向他索取了有关西北太平洋地区的露脊鲸的资料。王敏幹提供的关于中国地区露脊鲸(Right Whale)的信息主要基于他在大连地区的观察成果,同时也得到了王丕烈研究员的协助。
短短上百年,这一物种,已经极度濒危、距离灭绝仅仅一步之遥。目前预测,北太平洋露脊鲸只剩下了几十头。
▲上图:资讯源:Brownell R L, Clapham P J, Miyashita T, et al. (2001)
上面这篇经典的论文中提到,1830s年代,商业捕鲸风靡全球,露脊鲸的命运也急转直下。从日本海到阿拉斯加海域,捕鲸船迅速扩张,数量庞大的鲸群被一批、又一批地猎杀。据估计,仅仅是美国远洋捕鲸船,在19世纪中期就捕杀了超过1.4万头露脊鲸。如果把英国、法国等国家也算进来,总数可能高达2万、甚至3万头。
上图:Robert论文(2001)中的介绍部分。
王敏幹教授指出,在商业捕鲸开始之前,北太平洋露脊鲸的种群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个群体,各占一半。如果我们以Robert的论文摘要中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当时整个太平洋的总数量估算在2万~3.7万头之间。假设西太平洋拥有一半的种群,也就是大约1万~1.65万头左右,那么西方国家的商业捕鲸舰队(包括美国、法国和英国)在这一地区捕杀的露脊鲸数量极其惊人——约为8300头。
如果我们按最低的估算值来看,比如整个太平洋仅有2万头鲸鱼,那么西北太平洋大约有1万头;而若以3.7万头为总数来平均分配,每个区域约有18500头。王敏幹进一步指出,仅在过去100年内,西方国家的商业捕鲸就导致西北太平洋种群锐减了近2万头(减去已知前苏联非法捕捞数量后),几乎摧毁了整个区域的原始种群基础。这些数据,也揭示了历史商业捕鲸对露脊鲸种群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西北太平洋的现代商业捕鲸活动,几乎耗尽了西北太平洋18,500头露脊鲸的大部分,这是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太平洋沿岸水域消灭东太平洋露脊鲸种群之后。跟现代化的西方商业捕鲸船队相比,日本自17世纪以来的传统沿海捕鲸活动在过去三百年来对露脊鲸种群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上图:露脊鲸的手绘图。来自古老的日本捕鲸船。供图:王敏幹(John MK Wong)
物种档案
北太平洋露脊鲸主要栖息在北太平洋的寒冷水域,包括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湾等等。它们以磷虾和浮游甲壳类为食,利用鲸须过滤海水中的微小生物。尽管体型庞大,它们却是温和的巨兽,游动缓慢、且不具攻击性。令人惋惜的是,正是因为这些特性,使它们在历史上成为捕鲸者的主要目标。据维基百科的介绍,19世纪至20世纪初,由于商业捕鲸的肆虐,北太平洋露脊鲸的数量骤减。研究估计,在1839~1909年间,约有2.65万~3.7万头北太平洋露脊鲸被猎杀。即便在20世纪60年代,非法捕鲸仍未停止,前苏联的捕鲸船队曾经秘密猎杀了至少500头这一物种,使其种群恢复更加困难。如今,这一物种的总数量被认为仅有数百头,其中东北太平洋种群更是仅存30头左右,濒临灭绝。
一头北太平洋露脊鲸。图源:NOAA
注:本文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文章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讨论、留言。
资讯源 | NOAA, Robert的论文等
受访专家 | 王敏幹(John MK Wong)
整理 | 王海诗
编辑 | Linda
排版 | 绿叶
海洋生物多样性·鲸豚资讯
QUESTIONS & CRITICAL THINKING
【往期相关报道·海湿专家谈】
为全球鱼类绘制“洄游路线图”
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发布两份新报告:聚焦社区保护
王敏幹:关于中国鲸类保护的四点建议
“最强大脑”入海!AI绘制鲸鱼“导航图”,船只请绕行
鲸影回潮,跨越千年的海洋守望与重生
求贤中!参与联合国淡水哺乳动物研究,守护鲸目、海牛和水獭的未来
第36届欧洲鲸类学会年会将于2025年5月中旬在葡萄牙亚速尔群岛召开
加州南部沿海成了“鲸鱼高速路”,是喜是忧?
哀,再次夭折!曾抱尸17天的虎鲸妈妈,痛失第四只小鲸
抹香鲸“偷鱼”惹怒渔民,这场疯狂报复闹大了!
世界最罕见鲸鱼的首例完整标本!新西兰科学家推测“铲齿中喙鲸”死因与头部创伤有关
濒危鲸鱼又被渔具缠住!370头的命运悬在一根线?
长岛海滩惊现一头死亡座头鲸
42年,追踪2476头鲸鱼,揭开露脊鲸的长命百岁之谜
被关5个月后,“反捕鲸斗士”归来
王敏幹教授应邀出席第24届沙迦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论坛(SICFAB)并作主旨报告,介绍卡塔尔海洋哺乳动物搁浅与保护现状
“海洋哺乳动物监测创新利益相关方研讨会”将于2月25日线上举办,征集演讲嘉宾中
第24届沙迦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论坛将于2025年2月3日在沙迦野生动物园开幕,聚焦海洋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保护
从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IMMAs)看全球海洋保护——如何实现全球治理更公平的国际合作和参与?
每一次搁浅事件,都是一次无声的呼救!
全球确认不足10次?德氏中喙鲸的首次“声音档案”被中国科学家解开
又死一头!美国长岛海滩再现年轻座头鲸尸体
最长能活到150岁!鲸鱼寿命远超预期,达先前估计两倍
鲸目动物分类来了!值得珍藏(最新)
高速小艇噪音对广西钦州三娘湾中华白海豚的威胁不可忽视
NOAA发布《中华白海豚台湾亚种五年评估报告》
中华白海豚的“紧箍咒”怎么破?渔业网具改良或为解决方案
完全未知的领域:科德角海豚搁浅季节打破纪录
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IMMAs):弥补传统“海洋保护区”的不足,助力“昆蒙框架”实现
海洋哺乳动物的“地险”:陆地排泄物如何威胁海洋生态?
座头鲸创纪录远航!13000公里,从南美到非洲
船舶噪音——江河湖海中的“鲸豚隐形杀手”
靠DNA和声音找到它!中国科学家首次揭开德氏中喙鲸的神秘面纱,为我国大型哺乳动物增添了新成员
鲸类研究,为啥难?
香港大澳搁浅喙鲸死亡!注射麻醉剂可能是致死原因?
美国东海岸拟设新速度限制区,保护濒危北大西洋露脊鲸 | 王敏幹:只限速不够,螺旋桨加罩才是关键
王丕烈教授与《中国鲸类》研究的60年探索
全球鲸船碰撞事故多发地区中,只有不到7%采取保护措施
一头鲸鱼的“绝命”之旅?北极“巨兽”离奇死亡,却不是因为饿
200多头鲸鱼死亡,40%与人类活动有关?大西洋沿岸座头鲸异常死亡事件分析(2016-2024)
巴芬湾白鲸种群减少一半,研究指向捕捞压力
“深海访客”现身英国海滩,罕见索氏中喙鲸搁浅
揭开南海鲸类之谜!中国科学家首次描述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
鲸类翻译计划——用无人机解码抹香鲸的“语言”
从观鲸到生态旅游,王敏幹解读昆蒙框架下的中国海洋保护与蓝色经济新机遇
模型失灵?鲸鱼避难所危机四伏,绘制“安全航道”迫在眉睫
国际捕鲸委员会第69次会议观察:欧盟呼吁禁捕,冰岛中立,小岛国“卖票”
鲸鱼惨案!法属波利尼西亚渡轮超速致座头鲸溺亡
露脊鲸种群增长4%,但灭绝威胁依然存在
长须鲸的庇护所:西班牙一海域成为“希望之地”!声学和eDNA助力生物多样性监测
从港口扩建到栖息地丧失——广西北部湾船舶活动如何加剧中华白海豚种群衰退?
海豚的肺部里藏着什么?微塑料吸入现象首次在野外小型鲸豚中被证实
首次记录!智利北部虎鲸成功猎杀海豚,还慷慨分享战利品
王敏幹:中国南海的鲸豚
从深海到沙滩:苏格兰岛屿海滩上鲸鱼集体搁浅,77头死亡
7·23世界鲸豚日来临,我们能为海洋做什么?
韩国政府受《非常律师禹英禑》电视剧感召,决定将水族馆的21只鲸豚放归大海
首次见证长吻真海豚!卡塔尔海域生物新记录
日本捕鲸业死灰复燃,鲸肉重回餐桌,"海豚湾"阴影再现
使用无人机技术迅速量化野生海豚种群年龄结构
欧盟提议将港湾鼠海豚波罗的海种群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附录一
墨西哥发布小头鼠海豚保护行动计划实施报告
化学污染威胁鲸鱼和海豚,呼吁采取紧急行动
拉希尔宽吻海豚被提议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附录
《大西洋座头海豚单一物种行动计划》简介 | CMS COP14
迈阿密大学海洋研究人员发现了新的宽吻海豚亚种
太平洋的鲸鱼和海豚身上发现了新病毒
机智如海豚,仍受海洋环境噪音污染,威胁其种群健康
夏威夷大学开发出用于识别鲸鱼和海豚的面部识别软件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
鲸豚
截至2024年12月9日,已知世界上大约有94种鲸类。上图是在“观鲸”活动中常见的鲸豚物种。(图源:IWC)
【本文的主要参考资料】
Brownell R L, Clapham P J, Miyashita T, et al. Conservation status of North Pacific right whales[J]. J. Cetacean Res. Manage., 2020: 269-286.
白鱀豚淇淇。©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微信公众平台创立于2022年12月8日,作为“绿会融媒”(CBCGDF Media)旗下的公益与科普传播平台之一,致力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聚焦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前沿资讯、支持学术研讨,并推动中国专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科技治理,服务于科研人员、环保从业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广大公众。平台长期跟进各大环境公约、政府间机构、国际组织的最新动态以及全球重大环境议题(如《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BBNJ、深海采矿等);内容涵盖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动态、全球海洋与湿地科学最新研究、国际环境政策解读、科考成果及保护实践,旨在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并促进跨国合作。平台坚持发布具有创新性、时效性的原创内容,通过服务读者,提供资讯、搭建平台,助力中国专家深度参与全球科技与环境治理。
来源: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