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近日,由山东广电锵锵研学组织及德州“魔鞋部落”俱乐部联合德州市解放南路小学,成功举办“爱家乡情满德城 童心寻脉运河畔”第二场研学活动。此次活动以“行走的思政课堂”为形式,在首场研学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挖运河民
为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近日,由山东广电锵锵研学组织及德州“魔鞋部落”俱乐部联合德州市解放南路小学,成功举办“爱家乡情满德城 童心寻脉运河畔”第二场研学活动。此次活动以“行走的思政课堂”为形式,在首场研学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挖运河民俗文化内涵,通过非遗实践、历史探访与自然体验的多元融合,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传承之旅。
承前启后:在延续中创新,在体验中成长
继首场活动聚焦运河历史脉络与基础非遗认知后,本次研学以“深度参与”为核心,特邀德州文史专家王德胜、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滕志杰、德州窑红绿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宇、平原非遗花馍传承人王青霞等多位文化名家全程指导。学生们不仅重温了运河古街的历史风貌,更通过亲手制作红绿彩瓷器、剪纸团花、传统花馍等非遗技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对家乡文化的理解。
在德州运河古街,王德胜老师生动讲解了古街的历史故事,小学生们积极参与,踊跃提问,对家乡的文化遗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上次活动让孩子们‘看见’了文化,这次则让他们‘触摸’到文化。”锵锵研学“魔鞋部落”负责人张美冉表示,“第二场活动特别增设了非遗创作环节,学生们从聆听者转变为实践者,这正是文化传承的关键一步。”
知行合一:从文化认知到责任担当
在德州窑红绿彩博物馆,刘宇老师现场演示彩绘技艺,学生们纷纷提笔创作,一件件稚拙却充满童趣的瓷器作品跃然眼前;剪纸课堂上,孩子们欣赏了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滕志杰老师的作品,孩子们剪出象征团圆的“运河团花”,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创意结合;花馍传承人王青霞则指导学生们捏制出栩栩如生的“运河锦鲤”,寓意家乡繁荣。活动尾声,多名学生主动表示愿担任“小小文化讲解员”,将所学知识传播给更多人。
在德州窑红绿彩博物馆,刘宇老师不仅展示了精湛的彩绘技艺,还指导学生亲自动手体验,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瓷器的独特艺术魅力。
在剪纸课堂上,孩子们欣赏了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滕志杰老师的作品,在老师的带领下,纷纷拿起剪刀学习剪纸的艺术的奥秘,并学习了团花的制作。
王青霞老师现场展示了花馍的制作。
在老师的用心指导下,不仅学会了花馍传统技艺,更加深了孩子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尊重。
“上次研学后,孩子们自发整理了运河故事集,这次他们用双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非遗作品。”解放南路小学带队老师感慨,“两场活动的递进设计,真正让文化自信扎根于童心。”
自然与人文共融:行走中的教育新范式
除非遗体验外,学生们还走进杨家圈文化街区,与自然亲密接触,感受运河生态之美。活动中穿插的“文化寻宝”“非遗任务卡”等互动环节,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热情。不少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主动讲述运河历史,甚至尝试教家人制作剪纸,“这种延续性的学习,比课堂更生动、更深刻”。
展望未来:系列研学活动助力文化传承
据悉,“运河二十四节气”系列研学活动将持续开展,未来计划联动更多学校与社区,打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青少年+家庭”的立体化传播模式。正如张美冉所言:“最好的教育在路上,我们期待通过一次次行走,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新生。”
此次参与研学的小学生们积极踊跃,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更以创新实践拓宽了文化传承的路径。当孩子们手捧自己制作的红绿彩瓷碗,剪出承载祝福的团花时,这次研学之旅,也将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难忘的记忆。
来源:大众网•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