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陆天珠的文章《中师岁月:青春在三尺讲台前萌芽——我的三年师范生活自述》。
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陆天珠的文章《中师岁月:青春在三尺讲台前萌芽——我的三年师范生活自述》。
原题:中师岁月:青春在三尺讲台前萌芽——我的三年师范生活自述
作者: 陆天珠
一、命运的转折:从泥泞山路到中师校门
1989年的夏天,我攥着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挤上一辆颠簸的拉客车。车窗外黄土飞扬,崎岖的山路像一条蜷缩的蛇,把我和家乡那隆镇的炊烟越拉越远。作为全镇唯一被录取的定向公费师范生,我的书包里不仅装着六科总分488分的成绩单,更背负着全家人的期待——父亲为凑足每月60元生活费,不惜向信用社借贷;大哥,大姐和小妹因贫辍学的影子,像一根刺扎在我心里。
面试那天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在化学老师何祖峻的指导下,我连夜苦练书法,用颤抖的手写下“少年壮志不言愁”。当面试官鼓励我“大胆就好”时,我仿佛听见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后来全村人见证的“谢师宴”上,父亲用契爷黄琼芬的卡车接来老师,连订婚的姐姐都提前了喜糖,只为给我凑出体面的谢师礼。
二、中师校园:全科教育的熔炉
踏入南宁二师894班时,我像一棵移植的幼苗。班主任梁子涛的化学课总是充满哲理,美术老师黄谦教我们用线条勾勒乡野,音乐课上吕挺忠的琴声让五线谱化作山歌。每月45元的饭菜票补贴,是“吃国家粮”的象征,但父亲借遍亲友才凑足的60元生活费,常让我攥着饭票的手渗出冷汗。
宿舍二楼的水泥地上,六个少年的青春在此交织:黄继新总在熄灯阅读,蓝培红用旧报纸练毛笔字,而我这个“后勤部长”,每晚分发饭票时都要把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最难忘的是实践周——站在李炳宁校长的办公室整理文件,又在升旗仪式上结结巴巴总结班级评比。那些颤抖的声音,后来竟成了我在宁明亭亮乡部队晚会说快板的底气。
三、在淬炼中成长:讲台之外的修行
我的成绩单并不耀眼,但黄凯成拉着我排练的相声,却让我们成了校庆舞台的常客。记得第一次登台时,聚光灯下的我腿肚打颤,但当台下爆发出笑声时,我忽然明白:三尺讲台需要的不仅是分数,更是把知识化作春风化雨的能力。
政治课“马列”老师总说:“粉笔灰里藏着乡村的未来。”这话在实践周得到印证——带学生去食堂帮厨时,我发现切土豆也能教数学体积;在学生会查寝,学会了用心理学化解同学矛盾。毕业前夕,当我还清信用社一千元贷款时,父亲摸着汇款单说:“这钱比田里的稻子还沉。”
四、星火燎原:从舞台到讲台的传承
三年时光弹指而过。后来在那隆中学的课堂上,我给孩子们表演了相声和快板,把文言文编成快板;当组织部门在中青班发现我这个“文艺骨干”时,我忽然想起面试那晚的煤油灯——原来中师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将平凡生活点石成金的勇气。
如今回首,实践周活动那些在校长办公室整理文件的午后、在宿舍楼顶背诵课标的清晨、在文艺汇演后台互画脸谱的欢笑,早已熔铸成我生命的底色。中师三年教会我的,不仅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更是在贫瘠土地上播种希望的智慧——正如我们当年用旧报纸练书法,用竹竿当单杠,用最朴素的材料,浇筑出乡村教育最坚韧的脊梁。
作者简介:陆天珠,1971年8月出生,壮族,广西崇左江州区那隆镇群黎村群黎屯,广西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89届,1992年7月毕业,1992年7月一1993年9月在那隆镇廷内村小学任教语文数学音乐兼任少先队辅导员,1993年9一2002年8月那隆镇中学任教初级中中学数学教师教导处副主任,2002年8月_2008年3月那隆镇政府任组织委员,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2008年3月_2013年6月任板利乡人民政府乡长党委书记,2017年_2025年任江州区供销社主任,工信局主任科员。(期间在那隆中学获1995年崇左县数学优质课一等奖,1997年获南宁地区数学优质课一等奖,中学任教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县数学大赛获三十多次奖项,教过黄杰鹏,黄立贤,梁谦优秀学生考上清华大学,从政期间在广西自治区区委党校公共管理在职研究生毕业,2011年改名字陆天凯)
来源:小桔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