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字狱的异同:前者导致文学陷入的低谷,后者遏制了思想自由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6 21:22 2

摘要:文字狱,也就是“因言获罪”或者“以文获罪”,是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西周时期,周厉王禁止百姓讨论国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能是记载最早的有规模的文字狱事件。此后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东汉“党锢之祸”、魏晋嵇康之死、北魏国史之狱、宋朝的“乌台诗案”等都是有

文字狱,也就是“因言获罪”或者“以文获罪”,是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西周时期,周厉王禁止百姓讨论国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能是记载最早的有规模的文字狱事件。此后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东汉“党锢之祸”、魏晋嵇康之死、北魏国史之狱、宋朝的“乌台诗案”等都是有名的文字狱。中国文字狱最严重的三个朝代,分别是秦朝、明朝和清朝。本文就针对明朝和清朝的文字狱进行一个对比。

秦朝的文字狱虽然残酷,但秦朝存在的时间毕竟短暂。而明朝和清朝都统治了200多年,两代的文字狱时间都延续很长,值得对比。两个朝代有记载的文字狱次数都超过了百次,十分频繁。但由于明朝和清朝的建立者在身份上、民族上有很大的区别,因而文字狱的性质、方向和内容也有很大的区别。

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是农民家庭出身,虽然读过不少的书,但是心胸不够宽阔,视野不够宽广,所以他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朱元璋成为了皇帝后,就忌惮别人提到自己曾经狼狈的经历,所以对“僧”“和尚”“贼”“寇”这样的字眼特别在乎,许多人因为写诗,写表,因为文中带有敏感字眼就被杀了。

明朝最著名的文字狱被称为“表笺之祸”。朱元璋毕竟在皇宫呆着,对民间的言论了解不算多,所以朱元璋的文字狱大多是通过表笺来发动。所谓表笺就是地方的官员对朝廷写的祝贺语,基本都是一些拍马屁的文字。但朱元璋通过这些表笺发动了二十多起文字狱,这些文字狱基本都是牵强附会、望文生义而产生的,而波及之人基本被杀。

除此之外,朱元璋对文人进行较为广泛的打击。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就要求文人必须为朝廷服务,不然就会被处死。而朱元璋通过各种手段,杀了不少的文人,比如当时著名的“吴中四子”“十大才子”大多被杀,给文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导致文人零落,文坛凋零。

朱棣时期,因为担心民间传播自己篡位的思想,所以文字狱也非常盛行。朱棣杀方孝孺一族后,就下令“藏方孝孺诗文者,罪至死”,后来方孝孺的门人许多私藏方孝孺诗文被杀。当时,所有建文帝殉难大臣的诗文全部禁止搜藏和传播。

除此,在明朝前期议论国家大事,也是有可能被处死的。《明通鉴》记载“洪武九年,平遥县训导叶伯巨应诏上书,言朝廷政事太过者三:分封太侈也;因刑太繁也;求治太急也。”最终,朱元璋以“间吾骨肉”的罪名将之处死。

明朝中后期,文字狱缓和了下来,很少出现望文生义、牵强附会这样的案例了,但以党争为目的的文字狱和打击“异端”思想的文字狱出现了。明朝时期的党争非常严重,群臣之间拉帮结派,互相攻击,许多人聚集在书院,对朝廷发表议论,而执政者往往选择封禁书院。明朝后期有四次大规模封禁、毁灭书院的事件,其中三次涉及王阳明、湛若水弟子的书院,一次涉及东林党的书院。

明朝前期文字狱,导致明朝的文坛出现了衰落的现象。明朝比较有名的文学作品基本出现在元末明初和明朝后期。出现在元末明初的主要是《水浒传》《三国演义》,出现在后期的主要是“三言二拍”、《金瓶梅》、《西游记》、《牡丹亭》,以及公安派、云间词派等。

明朝的散文、诗歌出现了魏晋以来最衰落的时候,可以说是“中衰”。因为文字狱的推行,明朝兴起了一种特殊的文风——台阁体。台阁体类似于今天的“老干部体”,其主要内容是歌功颂德(“颂圣德,歌太平”)、迎来送往,要么表达对朝廷的感谢,要么表达对官场同僚的吹嘘,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明朝的诗歌和散文一直都被台阁体的阴霾覆盖,直到明朝后期才开始驱散,明朝的诗歌和散文两大文学的没落和台阁体兴盛有很大的关系。

清朝的文字狱,是从顺治年间到乾隆年间,实行了150年左右。其中,雍正和乾隆时期是文字狱的顶峰时期,雍正时期的文字狱有20起,乾隆时期有130起。乾隆末年,文字狱停止。

清朝的建立者是满洲人,不是汉族,而当时汉人的“华夷之辨”思想根深蒂固,所以经常宣传华夷之防的思想,甚至在写文章时用“夷”“奴”这样的字眼来表达对清朝的不认可,甚至直接用明朝的年号,这些行为自然会引起清朝统治阶层的忌惮。

顺治到康熙年间,文字狱比较少,顺治年间主要是张晋彦案和《变记》案;康熙年间,有20起文字狱,大部分发生在四大辅臣时期,最著名的是“明史案”。此案的当时民间有人写《明史》,书中写到后金的部分多攻击。后来被清廷中央得知,牵连七十多人,凡校书、刻书、卖书之人都被处死。康熙晚年,爆发了“南山集案”,也是一场类似于“明史案”的文字狱案。

雍正年间,文字狱开始大量出现,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捕风捉影、望文生义的案件,比如维民所止案、“清风不识字”案,就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到了乾隆时期,更是有意识地进行文字狱,而且这些案子基本都是望文生义,捕风捉影,牵连甚广。乾隆帝还加强了对书籍出版的审查和限制,这无疑对文化有很大的打击。

不过,清朝的文字狱基本是一个目的,那就是打击反清或者反满的思想,及时捕风捉影也是从这个角度去着手。和明朝相比,清朝的文字狱时间要短一些,主要集中在前期的130年,尤其是雍正和乾隆年间;但清朝文字狱的次数更多,牵连的规模更大;在形式上,明朝文字狱具有随意性,清朝的文字狱在推行时期是常态化的,而且有一些列固定的操作模式。

不过,清朝文字狱的影响领域主要是在学术,而不是文学。清朝推行文字狱,并没有阻碍文学的繁荣。文学界用“集大成”来评价清朝的文学,清朝在诗词、散文方面出现了“中兴”,在戏剧领域出现了《桃花扇》《长生殿》等作品,而在小说领域,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

清朝的小说大多带有讽刺性,是中国讽刺文学的巅峰。康乾时期有著名的《儒林外史》,而清朝后期则有四大谴责小说。为什么文学领域受到文字狱的影响较小呢?因为大多数文学作品只要不涉及到明清易代的敏感问题,那基本都是安全的。清朝的许多作品敢于直接讽刺官场之腐败,或者抨击儒家腐朽的文化,清朝统治者也基本不会干涉。但是一旦涉及民族问题,清朝统治者的神经就会敏感起来。

在学术领域,清朝前期学术最繁荣活跃的时间是康熙年间,主要原因是康熙采取“以宽治国”的方针,对于学术的管控相对放松。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可以自由讲学,甚至他们提出了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康熙皇帝也没有禁止。乾隆年间,文字狱盛行,思想被管控得太死,所以学术领域也出现了变化。乾隆后期到嘉庆年间,以考据学为核心的乾嘉学派出现,这就是学术界在文字狱高压的情况下出现的新变化。乾隆后期,虽然文字狱解除了,但学术风气已经无法改变,直到清朝后期才出现一些新的思想,涌现了梁启超、严复、王国维等学术大师。

清朝统治者也比较重视对民间价值取向的引导,最典型的就是对戏剧的改造。清朝将中国主要的戏剧进行了交融,创造了集大成的京剧。不过京剧的主要内容都是宣传忠诚于国家、孝顺父母、坚守节操和道义的传统儒家思想,所以也就不存在思想、内容上的创新。

综上所述,可以大体上得出明清两代在文字狱方面的不同。明朝的文字狱,具有随机性,只要是皇帝、官府不满的言论都可以打击;清朝的文字狱,主要打击反清、反满的言论,对于讽刺官府的言论则不是很重视。在形式上,明清两代都有捕风捉影、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的现象。在影响上,明朝文字狱导致文学衰落,直到明后期文学才得以恢复。学术也遭到一定的打击,但主要针对陷入党争的学术以及反对程朱理学的学术;清朝的文字狱,主要遏制了学术的活跃,文学却异常繁荣,而且还是讽刺性的文献。

来源:北斗维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