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陆军近年来加速推进针对中国的大规模军事转型,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新型作战力量与战略威慑工具,在印太地区构建对华“拒止性防御”体系。这一转型不仅体现为多域特遣部队的快速部署,更以中程导弹系统的实战化部署为战略抓手,试图通过技术威慑与联盟协同,压缩中国战略安全空间
美国陆军近年来加速推进针对中国的大规模军事转型,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新型作战力量与战略威慑工具,在印太地区构建对华“拒止性防御”体系。这一转型不仅体现为多域特遣部队的快速部署,更以中程导弹系统的实战化部署为战略抓手,试图通过技术威慑与联盟协同,压缩中国战略安全空间。
作为美军应对大国竞争的核心力量,多域特遣部队(MDTF)被赋予跨域协同、远程打击与快速反应能力。目前,驻印太战区的第1、第3多域特遣部队已形成初始作战能力,第2支正在组建中。这些部队整合了远程火箭炮、高超声速导弹及防空反导系统,例如“堤丰”中程导弹系统射程覆盖1800公里,可携带核弹头,2025年3月被秘密转移至中国周边未公开地点,距台湾仅400公里,直接威胁东南沿海经济核心区。此外,多域特遣部队通过“暗鹰”高超声速导弹(射程2775公里)与“海马斯”火箭炮(射程150-1000公里)的协同,形成分层火力压制能力,旨在突破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
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加速在亚太地区部署陆基中程导弹,试图弥补第一岛链火力缺口。除“堤丰”系统外,美军还在关岛、菲律宾等地部署“标准-6”导弹,其末端速度接近高超声速,兼具反舰与对陆打击能力。2025年美菲联合军演中,美军首次公开测试新型反舰导弹系统(NMESIS),并计划将中导部署与卫星侦察、网络战结合,形成“侦-控-打-评”闭环。这一部署不仅针对台海冲突,更试图通过“前沿威慑”迫使中国让步,但实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中国反导体系与区域拒止能力已显著提升,80枚导弹即可瓦解美军56个基地的威胁。
美军推动多域特遣部队与盟友力量深度融合,构建“印太双箭头+欧北极钳形”威慑网络。例如,美日澳三国在“2025太平洋斯特勒”演习中测试联合火力打击,而美菲“肩并肩”演习中,美军高机动火箭炮系统(HIMARS)与新型反舰系统成为压轴科目。此外,美军通过《部队地位协定》强化在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军事存在,并试图拉拢东南亚国家加入其安全架构,但多数国家因经济依赖与地缘风险保持谨慎。
面对美军的战略围堵,中国正通过军事现代化与外交博弈双线应对。在技术层面,中国加速发展高超声速武器、反卫星能力及网络攻防体系,例如东风-27中程弹道导弹与“红旗”系列防空系统,可有效压制美军前沿部署。在战略层面,中国通过区域合作(如上合组织)与经济纽带(如“一带一路”)巩固周边国家关系,同时明确划出红线,反对任何形式的军事冒险。
美国陆军以多域特遣队与中导威慑为核心的印太战略转型,本质是冷战思维的延续与技术霸权的滥用。其试图通过军事威慑重塑地区力量平衡,但忽视了中国维护主权与安全的决心。未来博弈中,技术迭代与战略定力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来源:给我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