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等待”,很多人认为那是“浪费时间、效率低下”的代名词。无论是高峰期时的公交车和电梯,还是银行的窗口,以及大型超市的收银台,“等待”这个行为,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时间宝贵,因此在很多人观念里,快捷高效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事实却
说起“等待”,很多人认为那是“浪费时间、效率低下”的代名词。无论是高峰期时的公交车和电梯,还是银行的窗口,以及大型超市的收银台,“等待”这个行为,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时间宝贵,因此在很多人观念里,快捷高效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事实却是:在如此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环境里,很多情况下,“等待”竟然成了不浪费更多时间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别走开,等一等
举个简单常见的例子,对于喜欢看电视连续剧的人来说,再也没有比在连续剧中插播的广告更让人反感的事情了。有的人甚至会抱怨“这哪里是插播广告啊,分明是广告中间插播连续剧。”然而从两年前开始,一个很细微的变化出现在电视台的插播广告中,那就是在电视机屏幕边角出现了诸如“别走开,广告时间还有××秒”之类的倒计时小提示。
电视台也许本没有指望观众们真的“别走开”,而是希望观众们最起码能够在倒计时结束前及时“回来”。但对于观众来说,电视台的这种人性化改进,让他们不再为中间插播的广告而心烦,观众可以利用这段可掌握的时间起来活动活动,上上厕所、倒杯茶等等,即使硬等,看着那个数字越变越小,也算是个盼头,倒也不觉得广告时间有多么长了。其实,前后需要等待的时间并没有变,而观众的心态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电视插播的广告,等待起来更有耐心了。可是,为什么人们等待的心态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呢?这恐怕先要从等待中的心理学开始说起吧。
愿意等的心理
人们对等待心理学的实验主义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大卫•迈斯特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等待心理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和研究。心理学家们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不管人们为某件事情等待的时间有多长,只要他们认为值得忍受,就可以忍受。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人们凭什么又愿意耐着性子去作长时间地等待呢?这中间起着关键作用的又是什么呢?
从等待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从内心深处对于所等待的事情,都想早点有个等待的结果。并且对等待也有个心理预期,即等待多长时间才值得,等的时间长了就觉得不划算。在不了解需要等待多长时间时,人们会等得心烦,等待对于他们无异于是一种折磨。相反,只有了解了需要等待多长时间时,并且短于或等于原来的心理预期时,人们才会保持平衡的心态,继续等下去。特别是知道了所要等待的时间,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干点别的事,更可以让人们耐心等待了。
上文的电视观众为了电视广告,从等得烦心到感觉有盼头。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观众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在电视上没有出现时间提示时,观众对广告所带来的时间耽搁心中无底,这样,对等待自然就极为不满了;而一旦出现了这些人性化的提示语,观众对广告耽误的时间清楚了,等待于是乎也变成了一件可以忍受的事情。
让人们耐心等要两招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商家都会借用这个理论,来处理顾客们在消费过程中的等待问题。
在通常情况下,什么事都不做的时间会让人感觉很漫长,处于空闲状态时的人们,总会感觉时间过得太慢。因此,为了让人们能够安心等待,商家会采取一些办法,不让顾客闲着。例如在瑞士的一家旅馆内,顾客们总是抱怨搭乘电梯的时间长。旅馆工作人员在分析了原因后没有更换更快速的电梯,而是在电梯内安装了镜子及电视,以让顾客们在乘坐电梯期间可以检查自己的仪容,或欣赏有趣的电视节目,结果顾客们的投诉率直线下降。可见,让顾客在忙碌起来,他们等待的时间不知不觉就会过得快了。
另一方面,与顾客之间经常性的沟通也是很有必要的。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当顾客的等待时间超出了他的心理期望值后,如果商家没有合理的解释,那么顾客的投诉率就会大幅度上升。对此,专家建议:只有保证让顾客享有“知情权”,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解释,才会有效缓解顾客的不满情绪。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目前发达城市的地铁站(如台北、香港、上海等)设置了明显的时间公示牌,当前一班地铁开走后,公示牌上会显示“距离下一班列车到达还有3分钟15秒”之类的提示语。因为等候的顾客会因为这些提示语消除了不确定性而得到心理安慰,内心平衡了,等待也可以忍受了。
来源:大科技杂志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