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演员、恐怖袭击与反法西斯疑云:“兴登堡” 号 34 秒的覆灭之路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7 01:29 1

摘要:1937 年 5 月 6 日,航空历史上一场惨烈且极具标志性的灾难发生了。当德国豪华飞艇 “兴登堡” 号在美国准备降落时,瞬间燃起熊熊大火,这起事件不仅深刻地改变了航空运输的发展轨迹,更留下了诸多至今仍争议不断的谜团。

1937 年 5 月 6 日,航空历史上一场惨烈且极具标志性的灾难发生了。当德国豪华飞艇 “兴登堡” 号在美国准备降落时,瞬间燃起熊熊大火,这起事件不仅深刻地改变了航空运输的发展轨迹,更留下了诸多至今仍争议不断的谜团。

1784 年,法国诞生了首批可控气球 —— 早期飞艇的雏形。人们普遍认为,让・巴蒂斯特・查尔斯・莫尼尔是其发明者,当时的飞艇依靠手动旋转螺旋桨操控。直到 1852 年 9 月 24 日,配备蒸汽机的飞艇才首次试飞。1901 年,法国航空先驱阿尔贝托・桑托斯 - 杜蒙成功驾驶飞艇以每小时 20 公里的速度飞行。

1899 年,德国弗里德里希港开启了齐柏林飞艇的建造历程。这些飞艇以 “lz” 命名,全称 “卢夫施夫齐柏林飞艇”,得名于工厂创始人齐柏林伯爵,他为飞艇建造投入大量资金。1900 年,首艘齐柏林飞艇完成首飞,并很快引起军方关注。1910 年,弗里德里希港至杜塞尔多夫的首条航空客运航线开通,“德国” 号飞艇执飞。

齐柏林飞艇的出现引发了世界的惊叹与担忧。1908 年,英国科幻作家赫伯特・威尔斯在作品中描绘了军事飞艇对舰队和城市的毁灭性打击。彼时,俄罗斯帝国的圣彼得堡空中公园也出现了这类飞艇。

一战爆发时,德国凭借强大的飞艇舰队,开启了空中轰炸时代。1914 年 8 月,德国使用齐柏林飞艇进攻比利时要塞,其中 Z - IV 型飞艇长度达 142 米,速度每小时 77 公里,可在 1800 米高度飞行 2700 公里。不过,飞艇因目标明显、使用易燃氢气作为浮力燃料等问题,面临巨大风险。即便如此,德国仍利用其开展夜间行动,在 1915 - 1918 年间,德国飞艇向英格兰投掷 162 吨炸弹,造成 557 人死亡 。

1931 年,德国开始建造 “兴登堡” 号飞艇,当时飞艇被视为长途运输的理想工具,尽管远洋客轮仍是跨大西洋航线的主流,但飞艇凭借速度优势对其构成挑战,而飞机因载重、航程和可靠性问题,尚无法与之竞争。

“兴登堡” 号最初设计使用更安全的氦气,但当时美国垄断氦气生产,并将其列为战略物资,对德实施出口禁运。尽管世界著名飞行员雨果・埃克纳亲赴美国游说,但随着纳粹在德国掌权,美国禁运愈发坚决,“兴登堡” 号最终不得不改用廉价却危险的氢气。

历经五年建造,“兴登堡” 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飞行器,长 245 米,时速 135 公里。飞艇内部设施极尽奢华,由著名设计师弗里茨・布劳斯打造的客舱和公共区域,设有餐厅、休息室、工作室、步行画廊、舞厅、图书馆等,甚至配备一架全铝制钢琴。为减轻重量,淋浴取代了浴缸,其舒适程度远超当时的客机。

“兴登堡” 号在建造阶段本无正式名称,仅以注册号 LZ129 示人。1936 年 3 月首飞后,恰逢柏林即将举办奥运会,为以奥运五环标志为新飞艇揭幕,在第二次飞行后,它被命名为 “兴登堡”,以纪念刚刚去世的德国元帅保罗・冯・兴登堡。随后,“兴登堡” 号开启首次正式航班,机上搭载德国媒体记者,旨在向全国宣传这一科技奇迹。

1936 年 3 月底,“兴登堡” 号开启首次商业航班,跨大西洋航班票价高达 400 美元(约合现代 7000 美元),即便如此,它仍吸引了众多社会名流乘坐。纳粹政府也将其作为重要的宣传工具,让其参与柏林奥运会开幕式等重大活动。“兴登堡” 号每次抵达都成为备受瞩目的事件,媒体争相报道 。

1937 年 5 月 3 日,“兴登堡” 号开启第 63 次飞行,从德国飞往美国,机上载有 61 名乘客和 36 名机组人员,由经验丰富、拥有 170 多次跨大西洋飞行经验的麦克斯・普鲁斯驾驶。飞行途中一切正常,唯一的插曲是因雷暴天气,飞艇被迫在莱克湖第一航空基地停留数小时。

5 月 6 日晚,“兴登堡” 号准备降落,在下降过程中放下着陆绳索,突然,飞艇尾部燃起大火,火势以惊人的速度蔓延,短短 34 秒,整艘飞艇便被烈焰吞噬。这一幕被现场众多前来报道本季首趟跨大西洋航班的记者记录下来,通过广播和影像传播到世界各地。广播员赫伯特・莫里森绝望的哭喊 “哦,人类!” 成为广播史上的经典片段,也让这场悲剧深入人心。

尽管 “兴登堡” 号的坠毁轰动全球,但遇难人数比想象中少,船上三分之二的人得以幸存,最终 36 人不幸遇难,其中 22 名机组人员、13 名乘客,还有 1 名机场工作人员因飞艇燃烧碎片坠落而丧生。机组人员伤亡惨重,主要是因为他们当时多在船头执行降落准备工作,而那里正是火势最猛烈之处 。

“兴登堡” 号的坠毁引发全球关注,关于其原因的猜测层出不穷。最初,有人怀疑是周围农民因不堪飞行噪音开枪射击;飞行员雨果・埃克纳也曾提出可能有人枪击飞艇,但深入思考后放弃该观点,转而支持随机火花引发事故的说法。也有人认为是闪电或发动机爆炸导致,但这些观点都缺乏有力证据。

事故发生后,美国和德国分别展开调查,最终双方都排除了蓄意破坏说,认定官方原因为:降落前不久,一个气罐发生氢气泄漏,着陆绳索放下后,由于通过雷暴区以及飞艇铝制框架与外壳绝缘等设计特点,产生电势差引发随机火花,从而点燃氢气。

然而,多数幸存机组人员对此结论并不认同,他们坚称在以往飞越南美途中多次穿越雷暴区,从未出现问题,因此坚持认为是蓄意破坏。船长普鲁斯也支持破坏说,他们将怀疑对象指向乘客约瑟夫・斯皮,一名杂技演员。斯皮在事故中几乎未受伤,火灾发生时他打破窗户逃生。此外,他在船上举止怪异,四处徘徊且神情紧张,还被人听到讲反法西斯笑话,其杂技技能也被认为有助于实施破坏。但联邦调查局调查后,未发现任何与他有关的线索。

战后,破坏说再度兴起,有研究人员认为机组人员埃里克・施佩尔可能是幕后黑手。施佩尔反对纳粹政权,其朋友多为共产党员,他熟悉飞艇构造,有机会在隐蔽处安置爆炸装置。或许他本意是摧毁作为纳粹象征的 “兴登堡” 号,但因行程延误,导致爆炸发生时船上满是人员,而他又无法及时更改爆炸装置的时间。不过,这一说法也仅是基于诸多假设和间接线索。

尽管多数机组人员和机场指挥官支持破坏说,但最初提出破坏观点的埃克纳后来却转而支持官方结论,这让 “兴登堡” 号坠毁原因的谜团愈发扑朔迷离。

“兴登堡” 号的坠毁震惊世界,德国此前通过大量公关活动提升了飞艇的知名度,此次灾难的影响力堪比 “泰坦尼克号” 沉没事件。事故发生后,乘坐飞艇的乘客数量锐减,人们对这种昂贵且危险的运输方式望而却步。德国作为飞艇领域的领军者,也禁止了飞艇客运航班。

两年半后二战爆发,国际旅行几乎停滞,战争推动航空技术飞速发展,飞机在性能上全面超越飞艇,即便使用氦气的安全型飞艇也难以与喷气式飞机竞争,飞艇时代就此终结。

尽管如此,“兴登堡” 号在人类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英国传奇摇滚乐队 “齐柏林飞艇(Led Zeppelin)” 以其命名,并在首张专辑封面使用 “兴登堡” 号燃烧的照片,让这艘曾经的飞行巨擘以另一种方式被人们铭记 。

来源: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