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南宁某三甲医院血管外科收治了一名14岁中学生,其左下肢肿胀1个月余,最终确诊为深静脉血栓(DVT)。
血栓离我们有多近?
2025年3月,南宁某三甲医院血管外科收治了一名14岁中学生,其左下肢肿胀1个月余,最终确诊为深静脉血栓(DVT)。
尽管通过手术成功清除血栓,但因就诊延迟,患者下肢静脉瓣膜已严重受损,未来可能面临长期肿胀、溃疡等后遗症。
这并非孤例,近年来全球血栓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久坐、外伤、肿瘤等高危因素不断增加,而脚部异常往往是血栓发出的第一声警报。
血栓,这个被称为“沉默杀手”的疾病,本质是血液在血管内异常凝固形成的固体团块。当它阻塞下肢静脉时,不仅会引发局部肿胀疼痛,更可能脱落随血流进入肺部,导致致命的肺栓塞。
数据显示,未经治疗的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约15%-24%会发展为肺栓塞,其中66%的孕产妇患者会在发病30分钟内死亡。
更值得警惕的是,约50%的血栓患者在出现症状前没有任何预警,直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才意识到危险降临。
脚部的危险信号:哪些异常必须立即就医?
1. 单侧肿胀与疼痛
这是血栓最典型的症状之一。当深静脉被血栓阻塞,血液回流受阻,会导致患侧下肢明显肿胀,尤其以脚踝和小腿最为明显。
这种肿胀通常是单侧的,两侧肢体周径差异超过2厘米即可视为异常。患者可能感到持续性钝痛,行走或站立时疼痛加剧,休息后稍有缓解。
例如,长期久坐的白领小王,某天突然发现右脚肿胀且隐隐作痛,皮肤微微发红,起初以为是久坐水肿,直到症状持续恶化才就医,最终确诊为浅静脉血栓。
2. 皮肤颜色与温度改变
血栓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皮肤色泽异常。常见表现包括皮肤发红、发紫或苍白,严重时可能出现青紫色斑块。
同时,由于血液淤积,患侧皮肤温度可能升高,触摸时有灼热感。若血栓阻塞动脉,还可能导致皮肤温度降低,出现冰凉、麻木等症状。
例如,退休教师李先生因右脚剧痛就医,发现皮肤发紫,最终确诊为深静脉血栓。
3. 浅表静脉扩张与条索状物
当静脉压力升高时,浅表静脉会代偿性扩张,形成明显的“青筋暴露”。
部分患者还能在小腿或大腿摸到条索状硬块,这是血栓机化后形成的纤维组织。
这些表现虽然不具特异性,但结合其他症状可辅助判断血栓风险。
4. 不明原因的持续性疼痛
血栓引起的疼痛通常与活动无关,即使静止时也会持续存在。
这种疼痛可能被误认为是肌肉拉伤或关节炎,但普通疼痛通常会随休息缓解,而血栓疼痛会逐渐加重。
若出现夜间痛醒、服用止痛药无效等情况,更应提高警惕。
科学应对:如何预防血栓并及时干预?
1. 识别高危因素,主动筛查
血栓的形成与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密切相关。长期久坐、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属于高危群体。
2025年最新研究发现,生物年龄加速(即“未老先衰”)的个体血栓风险显著增加,通过血液标志物检测可实现超早期预警。
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血管超声检查,必要时结合D-二聚体、血栓四项等实验室指标综合评估。
2. 改变生活方式,降低风险
◦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长时间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
◦ 健康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和全谷物,保持血管弹性。
◦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酒精则可能增加血液黏稠度,戒烟限酒可降低血栓风险。
◦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治疗,将血压、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
3. 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前往血管外科或急诊科就诊。医生通常会通过超声多普勒、静脉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
需要强调的是,血栓治疗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行服用抗凝药物或使用偏方,以免引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血栓的可怕之处在于其隐匿性和致命性,但通过早期识别和科学干预,大部分血栓相关疾病是可防可控的。
当脚部出现异常变化时,不要轻易归因于疲劳或外伤,应及时就医排查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J]. 中华外科杂志, 2017.
2. Geerts WH, et al.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8th Edition)[J]. Chest, 2008.
3.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CHIPS-VTE研究项目成果报告[R]. 2025.
4. 张小明. 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规范[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4.
来源:张医生小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