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中华文化,一般指的就是中原文化。秦汉以后中原文化得到快速增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况。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中国成为东方大国的同时,其文化也相应地得到推崇。
说到中华文化,一般指的就是中原文化。秦汉以后中原文化得到快速增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况。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中国成为东方大国的同时,其文化也相应地得到推崇。
从汉朝开始,就有许多外来民族学习中原文化的典范,其中之一便是匈奴。匈奴人自小从马背上长大,地理环境决定他们本身就比中原人要强壮,所以他们始终不肯承认自己比别人差。
所以要刚开始要匈奴学习汉文化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缺陷,于是便开始接受外来文化。因此当匈奴俘虏了汉人的时候很少杀掉他们,而是有自己的目的。
匈奴与汉人的爱恨情仇
纵观整个历史长河,中国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就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大政权你争我抢得斗智斗勇,攻城略地忙得不亦乐乎,匈奴也顺势慢慢发展起来。
当时只有北边的一些国家与匈奴发生过冲突,但都不是很大规模的那种。如赵国与匈奴就经常打小仗,匈奴的目的也并不是侵略领土,而是掠夺财物,此时的匈奴尚处在要填饱肚子的时候。
后来赵孝成王派李牧镇守边塞才进一步扼制了匈奴南下掳掠的步伐,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结束了内部的纷争,然后就将目光投到了对外上,此时中原与匈奴之间才逐渐形成对峙。
匈奴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对于中原有很大的差距,那边物质匮乏且常年寒冷,牧民们生活得十分艰难。所以他们对中原的入侵最初的目的只是想获得生存的资源,但对文化却没有什么想法。
后来匈奴在秦汉政权交替的间隙中得以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能与大汉相抗衡的民族。而汉朝时期所有的战事几乎都是跟匈奴有着直接的关系。
西汉建立之初,匈奴的势力跟汉朝是能打成平手的,但是匈奴人兵强马壮,汉朝又刚经历了战争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这样打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刘邦只能以和亲的方式来延缓战事,使得西汉得到修身养息的机会。
为此西汉这些年除了送公主和亲之外,还给予了大量的物资去安抚匈奴。而这样的传统一直从刘邦延续到汉景帝刘启持续了四代帝王,可以说汉朝始终憋着一口气没处放。
因此汉武帝刘彻登基之后,就开始了对匈奴正式宣战,老祖宗们咽不下的这口气让刘彻给出了。当战役开始打响之后,匈奴人才后知后觉原来西汉已经成长得这么强大了。
汉武帝使得沉浸在“被包养”美梦的匈奴人彻底清醒了过来,他们开始思考为何西汉为何能变得如此强大,最后得出结论,都是因为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善待汉族
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有多厚重,就相当于这个国家的影响力有多大。中原文化从文学、经济、农事和人才制度以及政权机构管理等方面,到了汉朝后都有了很大的成果。
这样是匈奴为之震惊的地方,同时匈奴也发现因为自然环境上的差距,匈奴是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发展成西汉那个样子的,然而他们可以通过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来增长民族的自信心。
当时匈奴与西汉势同水火,汉朝根本不愿意向匈奴输出自己的文化和经济,所以匈奴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开出比西汉还要优厚的条件,去吸纳那边的人才来匈奴。
所以当汉朝与匈奴交战的时候,如果俘虏了汉朝的将领,匈奴一般不会轻易杀掉的。因为他们知道杀掉一个人也容易,所以匈奴人将人留下来就是想从他们身上获取中原的各种好处。
当年燕王卢绾伙同代国陈豨和匈奴,刘邦愤然发布“白马之盟”,号令天下共诛之。随后他令大将军樊哙和周勃去攻打燕国,卢绾战败后举家逃到了匈奴地区。
在这里卢绾不仅没有受到冷遇,还被匈奴王封为了“东胡卢王”,匈奴人之所以如此厚待他,一来是希望卢绾能传播中原文化到这里;二来是想树立一个标杆,告诉中原人如果无路可去的时候,可以来匈奴,定能受到良好的待遇。
匈奴以这样的方式来吸纳人才,也是看准了中原王朝喜欢“赶人”的习惯。过度的猜疑和不信任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原君主们的一大通病,匈奴人就是想利用这一点将人才都撬过来。
卢绾就是由于受到刘邦的猜忌,所以才决心跟匈奴合作,而匈奴人能看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匈奴除了用这样方式招揽汉人之外,还喜欢扣留使臣、策反战俘等方式。
当年出使西域的使臣苏武和张骞也都曾被匈奴扣押长达十年之久,匈奴不杀他们也是想让其为匈奴效力,将中原好的一面搬过来发展匈奴而已。
政策成果
很多汉朝的将领被匈奴抓去之后都展现出了高风亮节的品行,是誓死都不想投降。但也要很多人是愿意效力匈奴的,这些都是匈奴启动优待汉人政策的有效成果。
匈奴人最初尝到了中原文化的甜头是从汉朝宦官中行说那里,最初中行说作为陪嫁匈奴的宦官,他心里是一百个不情愿,因为他特别痛恨匈奴人。
可是当汉文帝要让他跟公主去匈奴和亲的时候,他将对匈奴的怨恨转嫁到了汉朝的身上。到了匈奴之后,中行说立即将自己在中原学到了的东西都分享给了匈奴。
比如他将“分条计数”这种计量方式教给匈奴人,解决了困住匈奴人许久的问题,用这个方法匈奴人终于完成了人口和牲口的统计。因此中行说也成为了匈奴人的“救世主”,在当地受到敬仰。
汉朝大将李陵在与匈奴的交战中被俘虏,匈奴单于很看重他,但李陵就是不屈服。汉武帝以为李陵战死,还封赏了他的家人。一年后公孙敖出使匈奴,见到正在练兵的李绪,误认为是李陵。
于是回朝后便告诉了汉武帝,随即李陵的家人全部被处死。远在匈奴的李陵知道后悲痛万分,当即选择投降了匈奴。单于很欣赏他,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从此李陵也成为了匈奴的贵族。
除此之外,卫律也在走投无路下投奔匈奴,并且得到单于的重视,经常陪伴在他的左右。李陵则主外,一般有军国大事的时候才会召他来参议,李陵辅佐匈奴长达二十年。
由于匈奴的招贤纳才策略,使得汉朝损失了诸多人才。那些在汉朝怀才不遇、穷兵黩武的人士都前去投奔匈奴,对于他们来说与其做凤尾不如做鸡头。
这样的现象一直持续到了汉宣帝时期,他看到了这些年与匈奴的征战已经将国家搞得疲惫不堪,所以便转变了对匈奴的政策,从明着打仗转为暗地里挑起匈奴内部矛盾,让他们自相残杀。
汉宣帝此举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匈奴与中原本就差距很大,而且他们即使拥有一些中原人才,但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什么。不过匈奴这样的形式倒是为少数民族汉化提供了模板。
综上所述,匈奴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中原文化的推崇和看到汉朝迅速崛起的原因成为了他们不杀汉将和吸纳人才的三点重要因素。
来源:纵古贯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