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家庄市裕华区的一间古香古色的工作室内,青烟袅袅升腾,裹挟着中草药的香气。刘悦星正手持研杵,在石臼中细细研磨着苍术。作为裕华区手工药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悦星以20余年的坚守与创新,将家族记忆里的草木芬芳转化成当代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
石家庄市裕华区的一间古香古色的工作室内,青烟袅袅升腾,裹挟着中草药的香气。刘悦星正手持研杵,在石臼中细细研磨着苍术。作为裕华区手工药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悦星以20余年的坚守与创新,将家族记忆里的草木芬芳转化成当代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
在她的儿时记忆中,总萦绕着艾草燃烧的青烟与香囊摇曳的芬芳。刘悦星的长辈们以针灸配防疫香方,在苍术、藿香的味道中守护病人的健康。这种浸润着草木气息的童年,在她心中种下了传承的种子。尽管大学学习外贸英语专业,但她因为兴趣,总会守在长辈们身边学习调配香料。毕业后,她接过了家族香方,学习香道,她们也可以被称为香道师。
工作室内,香文化的印迹随处可见:桌案上摆满了香材、香粉,书架上陈列着各种香方典籍,以及制香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刘悦星拿出晾晒好的香材,介绍药香制作的严苛法则:“药香的第一步,就格外重要。选材需要取道地药材,才能成就一炷好香。”
因药材有其特有的偏性,所以在炮制环节中,需改变原有的特性,使其更符合人们的需求。酒制大黄需九蒸九晒以缓其烈性,当归要蜜炙以增其温补……这些古法在她手中一一传承。
选材、炮制、研磨、炼香泥、压香……药香的制作技艺包含十余道工序,每一个步骤,她都坚持古法技艺。特别是和香泥环节中,她将纯净水调和香粉,像揉面团般醒发,让草木在时光中悄然相融。正是这份近乎执拗的讲究,让她的线香能做到“燃时不灭,烟起成画”。
香的品类非常多,适应也是非常广泛。“春天疏肝用玫瑰配柴胡,夏日养心加莲子心与薄荷,秋燥需麦冬润肺,冬寒则肉桂温肾……”她的香方随二十四节气流转,更可按需定制:失眠者的安眠香、上班族的提神香、学子的明目香,让古老智慧对接现代需求。
如何让香文化被更多人了解、接受?这是刘悦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面对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刘悦星将传统线香改良为便携香牌、养生手串,让药香走进都市人的口袋;在线上直播间,她化身“香道老师”,用制作过程的静心吸引年轻观众,虽只有千余粉丝,却坚持“授艺重于带货”的初心;线下活动中,她走进校园、社区,让更多人通过指尖温度了解药香这一传统文化。
香气虽然会消散,但制香的手艺却需要传承。刘悦星深知,个人的坚守远不及群体的传承。她希望,能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将药香能够传给更多香文化爱好者。“希望未来人们提到药香,不只是古老技艺,而是一种鲜活的生活方式。”
当古老药香遇见现代叙事,这位守艺人、香道师正在书写新的传奇——让每一缕药香,都成为传统文化通往未来的桥梁。而她最大的心愿,是让药香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文化符号,让更多人在宁静和悠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