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库尔班·吐鲁木大叔,是我敬佩了60多年的老人。我从没有见过库尔班大叔,小学语文课(几年级忘了)有《库尔班·吐鲁木见到了毛主席》这一课文,令我心潮澎湃,受益良多:祖国真大,新疆真远,民族真多;少数民族的人名字是这么奇特;库尔班大叔意志、毅力真强…...有志者,事
▓徐晓冰
库尔班·吐鲁木大叔,是我敬佩了60多年的老人。我从没有见过库尔班大叔,小学语文课(几年级忘了)有《库尔班·吐鲁木见到了毛主席》这一课文,令我心潮澎湃,受益良多:祖国真大,新疆真远,民族真多;少数民族的人名字是这么奇特;库尔班大叔意志、毅力真强…...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骑着毛驴上北京,见到了毛主席。
六十年代还有一支维族民歌风格的《库尔班大叔你去哪》。后来,我每处困境时,眼前总会浮现库尔班大叔:清楚坚毅。我不由自主地哼着“亚克西,亚克西,什么亚克西?”
百日强训出发的前一天。十点,一辆大解放开进瑞安东山水陆两栖侦察队大院。是温州军分区宣传队要借道上齿头岛,乘侦察队的交通艇抗摆防涌,既快又稳。侦察队的伙食嘛,馋人得很!吃了再走。
副政委闻讯后,立即命令通讯员吹侦察队二级紧急集合哨后,才兴高采烈地接待宣传队。
一分钟后,集合完毕,副政委:宣传队专程赶来为我们送行,感谢分区首长!原地坐下,鼓掌致谢!啪啪啪啪……掌声震天响。
都是熟人了。宣传队领队立即开始布场,队员准备,十分钟内开演,表演九个节目,用时五十分钟。十一点半吃午饭。
侦察队的人,是穿了军装的“路匪”,这里的饭虽然丰盛,但不是好吃的!演一场吧,算是留下“买路钱”了。领队对自己的部下如是说。
军分区宣传队既能在大型舞台上演出大节目,也能拆散了表演小节目。因为,他们主要是为兵服务。观众就是海防的守备战士。从这一点上说,侦察队也是“文化沙漠”,渴呀!他们“借道”,唱几支歌,跳个舞,拽个曲子,就如同甘霖:不是广播,是真人唱的,活人跳的……
有一次我带小队出任务,奔行在浙南某海岸,前不着村,后不挨店,正在熬疲劳关的当劲处,前方沙滩上,深一脚浅一脚迎面“跋涉”过来四个兵。前方海湾嘴有个哨所,他们肯定不是哨所兵:哨所仅三人。正好,我们也歇口气。
那四人蹒跚着过来了。他们是军分区宣传队的一个小组,去慰问哨所战士。组长是熟人(干部),他的“祖(组)上人”都是当年入伍的新兵,累得没个人样。赶紧把水壶递给他们喝上,摸出一个大馒头,递给组长,组长分而食之。歇定,他指挥“祖(组)上人”唱了两支歌,还要唱第三支,被副小队长拦住:
谢谢!我们还要赶路。你们慢慢走,连部只有不到二十里了。
剩下的路,全小队走得特别轻快,像打了公鸡血,一个个哼着刚听过的调子,兴头头的不知累。
演出正式开始。连唱独唱小合唱,快板相声莲花落……压轴节目上场了,众演员齐声问:库尔班大叔,你去哪了?欢快的手鼓和冬不拉、热瓦普的演奏声中,一个山羊胡子的出场了:
嗳一嗳——嗳!我参观大寨回家来,说不完的心里话满胸怀,我到了这么好的好地方呀,怎能让我不歌唱——亚克西,亚克西,什么亚克西?大寨的人民亚克西一一
我陶醉!好多年没听到这支歌了。库尔班大叔,你安好呀?
耳熟能详的这支歌,风靡全国。小学生的我跟风头,也追老头,从小学哼到中学(我五音不全,只能啍着独乐),从四川哼到南京,后来莫名其妙地不唱了。参军后,还常想:库尔班大叔怎样了,已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了,身体还好吗?想着想着不由自主地哼起来:亚克西,什么亚克西…猛地一激灵,赶紧捂住嘴,四下一看看,还好,没人。
宣传队的“库尔班大叔”惟妙惟肖的表演着。我想起,曾经给大叔写过三封信,赞扬他的民族团结精神,要去新疆于田去看望他老人家……
剧终,谢幕。
兄弟们掌声如雷,呼声如潮,持续四分钟。副政委叫过宣传队长指着“库尔班”说:大家都喜欢这维族大叔。再来一遍!
满头大汗的演员,补了点妆,又蹦又跳的演唱“参观大寨回家来”——
两周后,在长潭水库强训间歇,挤出一堂课时给新来的刘干事教歌:《我参观大寨回家来》,两遍谱一教,一趟词一串,会了。滾瓜烂熟,越唱越溜。
这种情况下,我有个“老”毛病,容易思想开小差,想起了春节前副政委教新歌,这帮糙汉一个下午都没有学会,气得好脾气的他整个鼻子不来风。
三年后,执行完南疆特勤任务,在于田县集结。问询得知库尔班大叔已逝世两年了。享年98岁。2019年得知大叔的曾孙女,当了海军服役在“辽宁舰”,退伍后在“于田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工作。
【作者简介】徐晓冰,1952生,网名冰尕。下乡插过队,当兵打过仗,做过盐水鸭,当过工会干部, 南师大中文系毕业。最后公职是杂志编辑。
来源:彩色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