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区分真菌性、细菌性或病毒性病害(如真菌性病害多有霉层、粉状物,细菌性病害常见水渍状斑点、菌脓),避免盲目用药。
在果树上安全使用杀菌剂需综合考虑药剂选择、施用方法、防护措施及生态安全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详细的安全使用指南:
一、精准诊断病害,合理选药
1. 明确病害类型
先区分真菌性、细菌性或病毒性病害(如真菌性病害多有霉层、粉状物,细菌性病害常见水渍状斑点、菌脓),避免盲目用药。
不确定时可咨询农业技术人员或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诊,避免因药剂不对症导致延误防治或产生药害。
2. 优先选择安全药剂
低毒低残留:优先选用生物源杀菌剂(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矿物源杀菌剂(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或低毒化学药剂(如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
规避禁用药物:避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药剂(如福美砷、多菌灵在部分作物中受限),关注最新农药管理政策。
针对生育期选药:花期、幼果期对药剂敏感,应选用温和型药剂(如代森锌),避免使用乳油类或强渗透性药剂(如三唑类)以防药害。
二、科学配制与施用,避免药害
1. 严格控制浓度与剂量
按说明书推荐浓度配药,不得随意增减。例如,波尔多液需按硫酸铜:生石灰:水的比例(如1:1:100)配制,浓度过高易灼伤叶片。
不同生育期调整用量:萌芽期可使用较高浓度清园(如3-5波美度石硫合剂),生长期则需降低浓度(如0.3-0.5波美度)。
2. 选择适宜施药时间与天气
避开高温强光:夏季避免中午(10:00-16:00)施药,以防药剂快速蒸发导致浓度过高,或高温下果树生理代谢旺盛易吸收药剂引发药害。建议早晚(9:00前或16:00后)施药。
避开恶劣天气:雨前不施药(药剂易被冲刷),雨后及时补施;大风天避免喷药,防止药剂漂移至邻近作物或人体。
3. 均匀施药,关注关键部位
喷雾时确保叶片正反两面、枝条、果实全面着药,尤其注意病害易发生部位(如叶背、果实萼洼处)。
采用细雾喷头,避免药液聚集成滴滑落,影响药效。
三、轮换与混合用药,延缓抗药性
1. 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
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药剂(如多菌灵)易导致病原菌抗药性。建议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使用,例如:
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与治疗性杀菌剂(戊唑醇)交替;
真菌性药剂(嘧菌酯)与细菌性药剂(中生菌素)分阶段使用。
2. 合理混配,避免拮抗
混配前需确认药剂相容性,可先进行小范围试验。例如:
波尔多液(碱性)不可与多数化学药剂混用,需间隔15-20天;
代森锰锌与乙磷铝混配可增强对霜霉病的防治效果,但需现配现用。
四、强化安全防护与环境管理
1. 操作人员防护
施药时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避免药剂接触皮肤或吸入。
施药期间禁止饮食、吸烟,结束后用肥皂水彻底清洗暴露部位。
2. 遵守安全间隔期
果实采收前,严格执行药剂的安全间隔期(如吡唑醚菌酯间隔期为14天,代森锰锌为21天),确保果实农药残留符合国家标准(GB 2763)。
临近采收期优先选用生物药剂或物理防治(如黄板诱杀、套袋)。
3. 废弃物与环境处理
空药瓶、包装袋需集中回收,不得随意丢弃或改作他用。
清洗药械的废水应远离水源、农田,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五、结合农业与生物防治,减少化学药剂依赖
1. 农业防治
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果园湿度(如夏季疏除过密枝梢);
秋季清园,彻底清除病枝、落叶、僵果,减少病原菌基数;
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2. 生物防治
使用拮抗菌(如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抑制病原菌;
释放天敌昆虫(如蚜茧蜂、捕食螨)控制病害传播媒介(如蚜虫、叶螨)。
六、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误区1:频繁用药或随意加大剂量
易导致抗药性、药害及残留超标,应根据病害发生规律(如雨季前预防)和预测预报科学施药。
误区2:忽视不同品种果树的敏感性
例如,桃李类对波尔多液敏感,易产生药斑;葡萄花期对嘧霉胺敏感,可能导致落花。
注意:花期、幼果期慎用刺激性药剂
可选用水分散粒剂(WG)、悬浮剂(SC)等安全性较高的剂型,避免乳油(EC)或粉剂(DP)刺激幼嫩组织。
通过以上措施,既能有效控制果树病害,又能保障果实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的病害管理。如有具体果树品种或病害问题,可进一步提供信息以便精准指导。
来源:地球村大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