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种刑罚,对女囚来说难以忍受,如今却成为年轻人的潮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7 10:54 2

摘要:烙铁碰到皮肉的“滋啦”声里,围观百姓的哄笑声盖过了女人的惨叫,这是史书里最早记录的“墨刑”,专治偷盗,却让受刑者终生顶着“活体通缉令”过日子。


东汉初年,长安城菜市口,一个蓬头垢面的女人被按在木桩上。衙役举着烧红的烙铁,在她左脸烙下“窃”字,又在右脸烙上“贼”字。

烙铁碰到皮肉的“滋啦”声里,围观百姓的哄笑声盖过了女人的惨叫,这是史书里最早记录的“墨刑”,专治偷盗,却让受刑者终生顶着“活体通缉令”过日子。

这种刑罚在《周礼·秋官》里被称作“黥刑”,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开来。官府用刀在犯人脸上刻字,再涂上墨汁,伤口愈合后字迹永久不褪。

唐朝《唐律疏议》写得直白:“妇人犯盗,面上刺字,以儆效尤。”最狠的是宋朝,犯人脸上刺字还不够,耳朵后面也得来几个小字,走到哪儿都像挂着“犯罪说明书”。

但对古代女性来说,墨刑比死还可怕。

明朝有个寡妇被诬陷偷邻居母鸡,脸上刺了“窃”字。她连夜用簪子把整张脸划烂,第二天就投了井。《明史·列女传》里记了上百个类似的惨剧,字里行间都是血淋淋的人性。


公元697年,大明宫里发生件怪事。女官上官婉儿被武则天刺了墨刑,没寻死觅活,反而在额头伤疤处画了朵红梅。

第二天,长安贵妇圈炸了锅,这“梅花妆”竟比金钗玉簪还抢眼,连武则天都忍不住夸:“婉儿巧思,化腐朽为神奇。”

这事儿被记在《旧唐书·后妃传》里,成了墨刑史上最魔幻的转折。

上官婉儿用胭脂遮疤,用金箔贴花,硬是把刑罚标记玩成时尚单品。长安西市的胭脂铺子连夜赶制“伤疤贴”,生意好到要排队。

有文人写酸诗嘲讽:“罪妇额上春,贵女争效颦。”但架不住姑娘们爱美,连吐蕃使臣都买了几匣子带回去。

不过这种“逆袭”纯属个例。更多时候,墨刑就像《水浒传》里宋江脸上的“囚”字,上了梁山也得戴着,招安时还得用头发遮着。

北宋名将狄青更惨,年轻时当过小兵被刺字,后来官至枢密使,上朝还得往脸上扑粉。《宋史·狄青传》写他“每对镜,愤然击案”,那粉盒至今还在开封博物馆里摆着。


2019年,西安回民街的纹身店来了个姑娘,非要在大腿内侧纹“精忠报国”。师傅劝她:“这地儿纹字,疼得能让你蹿上天。”姑娘眼睛都不眨:“岳飞能忍,我就能忍!”

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潮流,老祖宗绝对想不到。墨刑用的铁针早换成电动纹身机,刑讯室里的惨叫变成了网红打卡时的“嘶哈”声。

年轻人对“疼痛美学”的话题关注度破10亿,年轻人边龇牙咧嘴边拍vlog:“这感觉,比蹦极还上头!”

看到这里,一些年轻人别以为你不一样,其实仔细回想一下,是不是读书的时候也干过一两件这种蠢事?

打耳洞、穿鼻钉、唇钉、舌钉,各种摧残自己的身体,还有一些更狠的,比如用烟头烫自己的手臂,留下一些伤疤还到处炫耀,逢人就说自己的经历,好像这些伤疤都是勋章,说实话,这样畸形的思想观念,已经影响了一代人。

再说回文身,我虽然没有纹身过,但是也陪同学去过纹身店,那种看着就痛的行为,为什么在他们看来就是快感十足?为什么青春年少就一定要把疼痛当作流行时尚?直到今天也想不通。

以前我有个同学,做了阑尾炎手术,为了掩盖伤口,就在腹部纹了一个图案,并且经常沾沾自喜亮出来给我看,我当时年少无知,觉得很好看、很酷。后来有一次受伤了,也想学他,在伤口周围纹一个图案,后来想一想,幸好没有这么做,不然现在就后悔莫及了。

很多单位拒绝招收有纹身的年轻人,一些年轻人则是将这个规则当作“歧视”,其实和歧视无关,只是为了尽量过滤一些三观不正的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考古学家在湖北云梦挖出秦代墨刑工具包,里头除了青铜针还有药膏配方,敢情当年行完刑还得给犯人抹消炎药。

如今纹身店里的修复膏卖得比奶茶还快,成分表里却写着“芦荟胶、维生素E”,跟老祖宗的草药方子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宋开封府大牢里,狱卒给女贼刺字时总要念叨:“这辈子别想嫁人了。”2023年婚恋市场调查却显示,27%的男性认为“小面积纹身很性感”。

苏州虎丘婚纱店甚至推出“纹身遮瑕服务”,专帮新娘盖旧纹身,那些曾经象征耻辱的图案,如今成了婚礼前甜蜜的烦恼。

史书里藏着更讽刺的对比:清朝最后一批受墨刑的女囚,脸上刺着“光绪二十三年盗”;如今北京798艺术区,姑娘们在锁骨纹“莫向外求”,小伙儿在后背纹“及时行乐”。

同样的针尖刺入皮肤,千年前是罪与罚,现在是美与自由。

最绝的是某国产美妆品牌,去年推出“墨刑同款”刺青眉笔。广告词写着:“武则天看了都想下单。”直播间里主播边画边唠:“咱这技术比唐朝先进多了,保证你哭得比上官婉儿好看!”

疼痛美学


考古队在扬州唐城遗址挖出件怪东西:青瓷碗底刻着受刑女子的自画像,旁边配打油诗:“面上两行泪,心头一把刀。”

如今这碗被做成文创雪糕,年轻人举着它在遗址前拍照,舔掉的不仅是巧克力,还有那段沉重的历史。

社会学家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里说:“纹身是肉体上的脱口秀。”当年墨刑让女人不敢抬头,如今女孩在颈后纹句英文:“Look at me now.” 成都太古里的街拍镜头下,那些曾经代表耻辱的刺青,现在成了最抢镜的时尚单品。

不过争议从来没停过。某地公务员考试拒收纹身者,引发全网骂战。

有老学究搬出《大清律例》说纹身伤风败俗,95后网友直接甩图反击,敦煌壁画里的飞天早就纹满臂钏,比欧洲贵族早玩了一千年。

来源:硬核纪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