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为医者初心而来,为健康边疆而战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7 12:41 3

摘要:2024年4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医生刘翔踏上援疆之路。作为一名有着二十余年耳鼻喉疾病诊疗临床经验的业务骨干,她深知,到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支援,即是重托,亦是使命。

文/通讯员 张晓燕 本报记者 陶鹏 图/医院提供

2024年4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医生刘翔踏上援疆之路。作为一名有着二十余年耳鼻喉疾病诊疗临床经验的业务骨干,她深知,到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支援,即是重托,亦是使命。

从踏入喀什这片热土的那一刻起,刘翔便把“责任”二字刻在心头,用脚步丈量边疆,用行动书写援疆答卷。

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刘翔从不把自己当“客人”。查房、门诊、手术、教学……特别是在手术台上,她带来的鼻内镜微创技术和鼻颅底疾病规范化治疗流程,极大提升了科室手术质量和疑难病症处理能力。

2024年,科室手术总量从前一年的1060台激增至1901台,四级手术率、疑难重症比例均显著提高,全院排名位列前茅。她主刀完成了多例高难度手术。

手术中

一位年轻女性患者因患巨大骨化纤维瘤,肿瘤位置深且血供丰富,开放手术虽易切除却会在脸上留下明显瘢痕。患者坚持选择面部无创的内镜微创术,刘翔带领团队,历时5小时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完整切除,患者面容完好如初。

治疗方案讨论

另一位7岁女孩患有先天性后鼻孔闭锁,长期无法正常呼吸进食,生长迟缓。面对麻醉、手术、术后护理三重难题,刘翔联合麻醉科、儿科、脊柱外科反复讨论治疗方案,术后更是定期检查、耐心引导。渐渐的,孩子说话清晰了、吃饭变多了、还学会了擤鼻涕……患儿的每一点变化,都让刘翔倍感欣慰。

患者为刘翔及科室送来锦旗

“技术,是用来解决病痛的;态度,是用来抚慰人心的。”刘翔这样总结她的工作初心。

医疗援疆,在“输血”更在“造血”。刘翔深知,要让科室真正立住脚、强起来,必须培养一支能打硬仗、留得下、带得动的本地队伍。

考核及指导临床操作

作为科主任,她推行“放手不放眼”的带教方式,每月组织1-2次专业小课,每周带教学查房,从不间断术中示教。她还主动担任住培导师,针对科室存在的“重临床、轻教学”问题,改革带教模式,制定“教什么、怎么教”系列方案,要求带教老师和规培生双向考核,每周理论测验雷打不动。“每周五出题,小测成了紧箍咒。”一位规培生打趣说,但也正是这些“紧箍咒”,让更多年轻医生打下了扎实基础。

与此同时,她牵头建立鼻息肉标本库,收集涵盖汉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等多民族病例,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科研资源库。她推动科室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 “耳鼻喉诊疗中心”落地。

临床科研指导

刘翔积极推动科室人员做临床科研,指导科室申请了三项课题,目前已经获得院内基金2项,科研排名从院内第76跃升至第23名。教学方面,科室也成功通过自治区住培基地复审,并承办2024、2025年度耳鼻咽喉新进展学习班,区域影响力持续扩大。

“预防大于治疗,科普就是最普惠的良药。”这是刘翔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她发现,喀什许多基层卫生院并无耳鼻喉专科医生,居民健康知识缺乏,很多原本可控的小病被拖成了大病。于是她走出诊室,走进社区、乡镇,用双脚丈量“健康最后一公里”。

“爱耳日”线上直播

健康义诊

她带着团队参与“爱耳日”义诊,走进喀什最繁华的商业街;组织“爱鼻日”线上直播,吸引600余人参与互动;在“世界睡眠日”深入乃镇卫生院讲课、义诊;多次赴疏附县、伽师县乡镇卫生院,为全科医生讲授耳鼻喉常见病诊疗技巧。

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群众对疾病的认知,也为基层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从临床一线到科研管理,从手术台到讲台、社区,刘翔始终保持高强度、高标准工作节奏,用全方位的努力为喀什耳鼻喉事业注入持续动力。

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刘翔的援疆任务即将结束,心中却早已与这片土地深深相连。她说:“援疆的这一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虽然任务结束了,但我对喀什的牵挂不会断。”

刚到喀什时,有领导给援疆医疗队提出问题:“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她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为医者初心而来,为健康边疆而战,留下永不褪色的医疗火种。

来源:健康新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