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久前,再次阅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那句“走到人生边上,我才知道,人生最要紧的是内心的安顿”让我深有感触。人若总是沉浸在烦恼中,郁结于情绪里,就像溺水一般,不断下沉。那些长期心情低落、总觉得命运不公的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容易放大痛苦,陷入自我内耗之中
不久前,再次阅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那句“走到人生边上,我才知道,人生最要紧的是内心的安顿”让我深有感触。人若总是沉浸在烦恼中,郁结于情绪里,就像溺水一般,不断下沉。那些长期心情低落、总觉得命运不公的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容易放大痛苦,陷入自我内耗之中。一次小小的挫折、一句无心的话、一个微不足道的失误,都可能成为难以释怀的心结。他们不是活在现实中,而是困在自己的情绪牢笼里。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一个人应当内心安静、干净,才不致被琐事牵累。”内耗,是许多人一生都无法摆脱的困境。莫言曾在一次演讲中坦言:“我年轻时,最大的敌人就是我自己。”他曾因一篇小说落选而痛苦,为读者的一次批评辗转反侧,那段日子,他不断否定自己,甚至想过放弃写作。“后来我才明白,不是生活限制了我,而是我被自己的情绪打败了。”
人生的许多煎熬,并非来自命运的打击,而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思维发动机”。它让你在深夜失眠时反复回想往事,在安稳生活时怀疑未来,在一句话中琢磨对错,在一个眼神里猜测恶意。久而久之,不仅消耗了情绪,也损害了健康、关系和生活本身。
季羡林老先生说:“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心。”刘慈欣在《三体》走红后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如何面对现实中的焦虑与无力感,他的回答很特别:“宇宙这么大,我们的烦恼连尘埃都算不上。”年轻时他在工厂当工人,利用看锅炉的间隙写稿,生活清贫却从不焦虑,因为他的精神世界足够辽阔。别人为升职、金钱、人际关系焦头烂额时,他在思考“人类是否是宇宙中的孤儿”,“太阳是否会吞没地球”。
有人笑他不接地气,但他反倒觉得,人们把“鸡毛蒜皮的小事”看得太重。他说:“当你心中有银河,就不会为一粒尘埃烦恼。”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提醒我们:不要让自己的世界太小,别把微不足道的事情看得过重。焦虑和情绪的根源,往往是我们对事情的想象远远多于事情本身。
林清玄去世那年,有读者翻出他的一篇旧文——《心美,一切皆美》。他说:“当你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你便有烦恼;当你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你才开始有智慧。”他分享过一次旅行经历:飞机上遇到一位中年人,因创业失败、朋友背叛、妻子离去而夜夜失眠,觉得自己人生无望。林清玄只是淡淡一笑:“你想过没有,也许生活不是失去了你原有的东西,而是正在给你机会重建。”
“人生本就是一场场断舍离。”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拥有太少,而是放不下太多。只有放下那个伤害你的人、那个未达成的目标、那句伤人的话语,你才能真正轻松起来。执着于过去,就永远走不出情绪的旧屋;愿意转身,风便会来。
白岩松曾说:“成年人最大的能力,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他曾因媒体风波和个人压力濒临崩溃,白天照常播报新闻,晚上却常常独坐失神。后来他决定“情绪归零”,每天写下“情绪日记”,再撕掉。“把事情放在纸上,它就不再是心里的事了。”他一直主张:愤怒时不要立刻回应,失落时不要立刻做决定,受伤时不要立刻报复。真正的强者,不是不会崩溃,而是在崩溃时知道先救自己。
王蒙先生被问及人生最大的智慧是什么时,他笑着说:“轻松点,慢慢走,别慌。”活得舒心的人,大多早已放下执念、看淡评价、跳脱情绪陷阱。他们不是更幸运,而是不再让情绪主导生活。他们深知:
• 烦恼是自己制造的乌云;
• 焦虑是用未来的不确定性惩罚现在的自己;
• 情绪是可以训练的能力,而非天生的诅咒。
因此,他们选择:
• 在该沉默时不争辩;
• 在该放手时不纠缠;
• 在该独处时享受孤独。
查理·芒格晚年曾说:“人这一生要尽量避开三个东西:嫉妒、怨恨、和自我毁灭的情绪。”当你活得越来越简单,内心越来越干净,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情绪治好了,人生才真正开始。与大家共勉。
来源:嘟嘟神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