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建新功丨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张文明:每一份建言都来自“双脚沾满泥土”的调研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7 13:51 2

摘要:“正忙着写提案、改提案,今天晚点或者明天再聊,如何?”每年全国两会前夕,收到记者“约采访”的短信,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张文明都如是回复。他的每一份建言,都来自他“双脚沾满泥土”的调研。为了解上海农民的生活

“正忙着写提案、改提案,今天晚点或者明天再聊,如何?”每年全国两会前夕,收到记者“约采访”的短信,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张文明都如是回复。他的每一份建言,都来自他“双脚沾满泥土”的调研。为了解上海农民的生活质量,他走遍上海所有乡镇的田间地头;为摸清一项惠农政策的成效,他跑了全国12个省,梳理了上百万字的素材……

今年3月,张文明迎来履职生涯“高光时刻”——荣获2024年度全国政协优秀履职奖。

张文明在乡村考察

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是“留人”

“‘人’始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连续三十多年扎在田间地头的张文明说。

20世纪90年代,张文明去日本留学,一待就是10年。他跟随导师,走了很多日本的农村,发现各地政府深受“农村空心化”困扰。在日本城市化浪潮下,村里的年轻人陆续离开,前往城市打拼,并在城市扎根。由于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政府不得不拿出高额农业补贴,吸引年轻人返乡种地。

2005年,张文明回国,赴华东师范大学任教,继续研究农村问题。他走遍了上海所有乡镇,一年穿坏一双运动鞋。“金山、崇明、奉贤、南汇,你叫的出名字的乡村,我都去过。”

上海农村面临的问题,和日本如出一辙。走在田间地头,张文明经常看到“3个种地农民加起来超过200岁”的现象。许多“农二代”不愿务农,老人便成了种地的主力军。一次他去金山调研,70岁多岁的老农边种地边对他苦笑:“等我们将来干不动了,种地咋办?”

还有一次,张文明去崇明调研。他走进当地的葡萄园,看到头发斑白的农户站在那里抹眼泪。一问才知道,因为雇不到人摘葡萄,好好的葡萄,快烂在地里了,农户急哭了。

针对农村劳动力紧缺的问题,许多地方参照国外模式,推行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张文明认为,“它山之石”可以参照,但不宜完全照搬。国外国内土地情况差别较大,美国的平原面积相当广阔,土地面积动辄几千几万公顷,适合机械化农机设备运作;中国的耕地多是小块农田,还有不少农作物种在山区土地上,并不适合机械化种植。

他曾在一些农村看到,为解决“没人摘葡萄”的问题,农户尝试引进机器人干农活,却发现行不通。原因是机器人对土地的平整度和地垄很“挑剔”,进入土地狭窄、沟壑纵横的作业环境,便没了用武之地,到头来还得靠人工。

“农业再‘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也得有人。少一点人可以,没人万万不能,至少在现阶段,机械化不是万能的。”张文明感叹。

扎根田头遍寻乡村振兴“密码”

中国需要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乡村振兴之路。张文明年年扎根田间地头,寻找解锁乡村振兴的“密码”。

近年来,对一些地方乡村振兴“过热”的现象,有学者提议“降温”。在主持的国家重大课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发展论研究》的过程中,张文明实地调查了12个省份的乡村,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对这一现象,他感触颇深。

“在乡村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进行的投资开发,超出了地区经济条件、自然禀赋、人民接受度。”张文明说。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了“关于适当约束乡村振兴中‘过度规模化’和‘投资热’现象的建议”提案,反映一些地方为了快速推动经济发展,盲目上马一些所谓的特色产业规模开发项目,追求大规模、加速度。如此一来,可能造成农产品价值下跌。此外,商业资本大举进入乡村,一旦项目经营失败“跑路”,会损害农民利益。

“对‘乡村振兴是个筐,样样工程往里装’的现象,应适当约束。”张文明建议,对基层政府的相关行为适当限制,并建立项目制“资本下乡”的长效治理机制。

这份乡村振兴热潮背后的“冷思考”建言,得到相关部门认可,被纳入信息编报。很快他接到通知:赴京向有关部门详细汇报情况。“能引起重视就好。”他很满意提案的效果。

2023年3月11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闭幕。当天在返沪班机上,张文明开始酝酿下一步的履职计划。“对乡村振兴,既要找问题,也要出主意。”他说。

如何激发人们投身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全国两会一结束,张文明便扎进农村。在8个月中,他逐步形成一条思路:数字化赋能。

近年来,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乡村变得更现代、更宜居,这也触发了张文明新的思考。

几年前,网络直播刚兴起时,张文明在河南农村调研。几个从小爱看动画片的年轻农民,在农闲时,本着自娱自乐的想法,自制了几个巨大的奥特曼模型,放到农田里、山脚下,并拍摄了视频,在网上传播,一下子火了。随之而来的,是流量、收入蹭蹭上涨。

富有创造力的年轻农民,令他赞叹,数字化赋能的魔力,更令他惊叹。2023年,张文明在农村调研时,看到了更广阔的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前景。火热的数字平台交易、下沉的社交平台、庞大的用户基础,给农村直播带货带来无限可能。在他看来,要趁热打铁,让更多农民搭上直播的快车,激发他们生产的积极性。

“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除了搞农村电商、直播带货外,还能做许多事。”张文明说。

他听到村干部们抱怨,许多条块工作到了基层,都是线下传达和反馈,又耗时效率又低。在他看来,可以通过搭建数字化治理平台,破解“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治理困境。

数字化赋能,甚至能缓解“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张文明在浙江农村看“村晚”,在舞台上秀出精彩的,都是从外地赶回来的年轻人——政府在数字化平台上,发布了村里要办“村晚”的信息,引来大批“人在异乡、心系故土”的年轻人。这为吸引农民返乡提供了启示。

8个月的调研,张文明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组组数据、一摞摞资料,还有一幅幅振奋人心的画面:逐梦乡村的“新农人”、敢作敢为的基层干部、处处可见的新技术应用……见证了这一切,对乡村振兴,张文明满怀信心,也坚定了他完成高质量提案的决心。

在2024年的全国两会上,张文明提交了“以数字技术为基层减负,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建议在乡村推进“数字执政”“数字生产”“数字治理”,得到相关部门重视和采纳。

张文明在政协会议上发言

以治学的严谨态度写建言

和农村打了三十年交道,在高校当了二十年老师,张文明在政协参政议政,要么谈“三农”,要么谈教育。在他看来,政协委员应在熟悉的领域多发声音。

2009年,张文明成为普陀区政协委员,围绕郊区民生保障难题,他积极发声。光是针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问题,他就参与撰写了8篇建言,篇篇有回音。

2018年,张文明成为上海市政协委员。第一次参加市政协全会,他就提交了两件事关乡村振兴的提案,一是在文化建设上消除城乡差异;二是激励乡村精英参与村落公共事务。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老海归”张文明提交了一件事关“新海归”的提案——“关于留学归国人才引进政策从‘筑巢引凤型’向‘以才育才型’转变的建议”,被全国政协列为2024年度重点提案,并举行了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

这件提案,被媒体广泛报道,引起一连串社会反响。张文明收到许多海归的电子邮件,不是向他倾诉烦恼的,就是向他咨询建议的。对此,张文明现身说法,鼓励大家回国发展。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张文明再度为海归发声。他反映,部分留创园的政策相对滞后,与留学归国人才的需求不匹配不吻合。“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工作环境,所以吸引人才的思路和政策也得变。”他建议,针对青年留学归国人才的群体特点,建立活泼的产城融合社区。

进入政协大门后,张文明写提案的套路,和他平时做实证研究如出一辙:深入一线调研,积累大量数据和案例;用科学的方法提炼问题,区分新问题和老问题、个体问题和群体问题、局部问题和整体问题;有的放矢提出建议。

“没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就‘拍脑袋’提意见,会有损政协委员的形象。”张文明认为,写提案如治学,要把严谨放在首位,来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半分随意。今年,他迈入履职生涯第16个年头,在书写民生答卷的漫漫征途上,他依然是那个锲而不舍的追光人。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来源:政协头条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