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封神:东方美学笔记》是电影美学大师、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得主叶锦添先生最新“新东方主义”美学著作。这部书不仅是一部电影美术的创作手记,更是一部以视觉为媒介、诠释其对新东方主义美学最新思考的美学论著。书中通过“空间—镜像—场域—角色—道具—时间”六重维度,
↑↑↑ 点击海报 跳转报名
活动基本信息
活动主题:《封神:东方美学笔记》——诗·史·思:意境之美
活动嘉宾:
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英国电影学院“最佳服装设计奖” 艺术家叶锦添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日新书院副院长,哲学系长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夏莹
活动时间:5月10日(周六)晚上19:00—21:00
活动地点:SKP RENDEZ-VOUS(北京市朝阳区大望桥,北京SKP 4F)
活动费用:免费
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活动报名页面
座席有限 先到先得
活动内容介绍
《封神:东方美学笔记》是电影美学大师、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得主叶锦添先生最新“新东方主义”美学著作。这部书不仅是一部电影美术的创作手记,更是一部以视觉为媒介、诠释其对新东方主义美学最新思考的美学论著。书中通过“空间—镜像—场域—角色—道具—时间”六重维度,同时结合作者自身在《卧虎藏龙》《夜宴》《赤壁》等诸多经典古装电影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和当代艺术实践中的艺术经验,编织出一张贯通古今、虚实相生的美学网络,展现了新东方主义美学从形而下器物考据到形而上精神DNA解码的全息图景。全书共五百余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书中不仅收录了海量的创作草图、概念设定,更融入作者多年来沉淀的美学理论、哲学观念,以及他对艺术和东方文化的独到见解。
叶锦添 著
2025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当代中国出版社
此次对谈活动是《封神:东方美学笔记》系列对谈的活动的第四场,也是一场聚焦于“诗·史·思:意境之美”的深度文化对话。在本次活动的对谈上,两位嘉宾将围绕以下引人深思的议题展开精彩的探讨。电影《封神三部曲》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和女性意识的表达;道教无为与儒家入世的碰撞:昆仑仙人与西岐百姓的价值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恶观如何被重构为现代叙事;《封神演义》作为文化记忆:神话如何成为民族精神的载体;权力符号的视觉化:饕餮纹从“庇护”到“狰狞”的演变与权力异化的关联等。
5月10日(周六)晚上19:00—21:00,诚邀您一同走进这场文化盛宴,与两位嘉宾携手感受新东方主义美学理念的精妙阐释。在这里,您将洞见如何借助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表达,打造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契合现代审美趋势的优质作品,为东方美学在当下的传承与创新寻求方向,汲取极具价值的参考与启迪。
活动嘉宾介绍
世界知名电影与舞台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师和视觉艺术家,致力于不断探索及推广“新东方主义”美学理念,诠释古代文化对未来的启示。其创作游走于电影、舞台、当代艺术、摄影、文学等多元领域。2001年,叶锦添凭借电影《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与英国电影学院“最佳服装设计”奖,为首位获得以上殊荣的华人艺术家。
自1986年参与第一部电影《英雄本色》起,三十多年以来,叶锦添担纲了多部电影的美术指导与服装设计。合作对象众多,如知名导演吴宇森、李安、冯小刚、蔡明亮、陈国富、关锦鹏、陈凯歌、田壮壮、李少红等。
在舞台艺术领域,叶锦添曾与众多世界知名艺术家及艺术团体合作,创作足迹遍及中国、奥地利、法国、美国、英国、西班牙、日本及以色列等地。个人导演作品《空穴来风》和《倾城之恋》,均为融合影像与舞台艺术的大型全观剧场。2022年及2023年,由弗朗索瓦·吉拉德执导、叶锦添设计的歌剧《罗恩格林》分别在莫斯科大剧院和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做了两个版本的演绎,皆受到极大的好评。
2004年,叶锦添担任了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八分钟”交接仪式服装及舞美的整体视觉设计;之后,又受邀成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及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服设计师。多年来,先后在中国台北、巴黎、伦敦、中国香港、北京、上海、厦门等城市举办个人艺术展。
叶锦添在文字作品领域也有多年且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曾出版了《叶锦添自传:向前迈进的日子》《叶锦添的创意美学:奔向无限透明的蓝》《凝望》《无时序的世界:叶锦添美学笔记》《流形:叶锦添的创意美学》《神思陌路:叶锦添的创意美学》《寂静·幻象》《流白》《不确定时间》《中容》《大火》《繁花》等近三十多部著作及画册。
夏 莹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日新书院副院长,哲学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9年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经济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国哲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北京市社科重大项目等多项。相关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已经出版相关学术专著六部,在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