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性病,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脏”“乱”“病”。但真要细问:得了性病到底有哪些症状?你认识几个?答案常常让人尴尬。
说起性病,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脏”“乱”“病”。但真要细问:得了性病到底有哪些症状?你认识几个?答案常常让人尴尬。
不是不知道,是不愿提,甚至连怀疑的时候都不敢去医院。很多人以为身上起了个红点是热气、私处有点痒是内裤不透气,耽误了检查,更延误了治疗。性病不是洪水猛兽,但忽视它的后果,不容小觑。
我们今天不绕弯子,就从头到尾把这个问题讲透。但不讲“吓人”,也不讲“教科书”,而是用实在话、接地气的方法,教你如何自己观察自己,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很多人以为得了性病,身体会立马“报警”:发高烧、痛不欲生。可现实不是电视剧。多数性传播疾病,尤其是初期,症状轻到你几乎察觉不到。
就像有人踩了你的脚,却穿了一双厚棉鞋——你能感觉到点不对劲,但说不清是哪不对。
先从最直观的“望”说起。医生看病,第一步就是看脸色、看皮肤、看眼神。性病患者的“脸”,其实是外阴、龟头、肛周和口腔这些区域。你只要肯低头看看,线索就藏在那。
比如:
小红点:不是蚊子咬,是尖锐湿疣初起;
小白泡:摸起来像米粒,可能是生殖器疱疹;
小破皮:没感觉就脱皮,得警惕梅毒初期硬下疳;
小肉瘤:像个小菜花,尖锐湿疣的“代表作”。
这些东西,自己照镜子都能看到。关键是,你有没有这个意识去照?有没有这个胆量去面对?
有些症状,眼睛看不到,但手能摸到。男性的睾丸、女性的腹股沟、肛门周围的淋巴结,往往是早期发现问题的哨兵。
摸到啥要警惕?
硬的、肿的、不疼的淋巴结:这是梅毒的“老套路”。初期它不疼,但它就在那,像颗沉默的炸弹。
一按就跳痛的小疙瘩:可能是淋巴肉芽肿,和沙眼衣原体感染有关。
睾丸一侧肿胀、沉甸甸的:别急着以为是劳累,它可能是附睾炎,背后藏着生殖道感染。
手是最原始的医疗工具。你不需要学过医学,只要每天洗澡时稍微留心摸一下身体的变化,就能提前发现很多异常。
性病的第三个信号,是“感觉”。
痒:不是所有的痒都是湿疹。外阴持续瘙痒、尤其是夜间加重,要考虑念珠菌或滴虫感染。
痛:尿痛、性交疼痛、肛门灼痛——这些都不是“上火”这么简单。尤其是尿道疼痛、分泌物异常,往往和淋病、非淋感染脱不了关系。
分泌物:白带多、有异味、颜色发黄不透明,或者男性尿道口有脓样分泌物,这些都不应该等“自愈”。
我们的身体是很聪明的,它用“痒”和“痛”提醒我们哪里不对劲。问题是,我们太容易用“多喝水”“清清火”来糊弄过去。
说句实话,很多人觉得只有生殖器出问题才叫得性病。可是你知道吗?梅毒、淋病、HPV,统统可以通过口交、肛交传播。
口腔里突然冒了个白疱、舌头边缘溃疡反复不好、咽喉持续痛但没感冒……这些可能是性病的“伪装”。肛门周围的小疣、小裂口、小出血,也不能只当成痔疮。
尤其是同性性行为群体,更需要把口腔和肛门纳入自查范围。你不看,它就“笑里藏刀”。
性病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多严重,而在于它太会藏。很多人得了性病,几个月、甚至几年内都没明显症状。尤其是梅毒、HIV、沙眼衣原体这些感染,潜伏期长,传播期更长。
你以为没事,其实已经感染,甚至传染给别人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强调“自查”而不是“症状判断”。因为等你有了明显症状,往往已经不是早期了。
第一,照镜子:每个月至少一次,全身检查一遍。重点看私处、肛周、口腔。红、白、破、肿,任何异常都别忽视。
第二,洗澡摸:双手从脖子摸到腹股沟,摸到肿块、硬结、压痛,都要记住位置。如果2周不消退,建议就医。
第三,感受排泄:排尿、排便、分泌物,是身体的“出口信号”。有刺激、有异味、有粘液感,就要提高警惕。
第四,记录变化:哪怕只是拍照、写个备忘录,也比全靠记忆强。很多病不是一下子重,而是慢慢变化——你不记录,就看不到趋势。
这些技巧不需要仪器、也不需要技术,只要你愿意多看一眼、多摸一下,就已经比很多人早一步。
很多人不愿谈性病,是怕别人“误会”。可问题是,你不说,它就不在了吗?性病不是道德问题,它是医学问题。就像胃炎、胆结石一样,早发现、早治疗,完全可控。
真正该羞耻的,不是检查身体,而是明明知道有问题,却不查、不治、还传给别人。
性病从来不是“坏人”才得的病,而是“忽视”才来的病。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刘佳,张静.我国性传播疾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05):705-709.
[2]李青,杜鹃.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与防治策略[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11):1509-1512.
[3]沈洁,赵建平.尖锐湿疣的临床表现及诊疗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4,57(2):128-132.
来源:普外科樊医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