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湖南益阳船舶制造业激荡出澎湃动能。这里没有沿海城市的天然良港,却以占全省船舶产业80%的产值,成为全国内河船舶制造的“隐形冠军”。这里没有千年海运基因,却让各类船艇由湖到海,驶向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从宋代“八面风”帆船的智慧传承,到
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湖南益阳船舶制造业激荡出澎湃动能。这里没有沿海城市的天然良港,却以占全省船舶产业80%的产值,成为全国内河船舶制造的“隐形冠军”。这里没有千年海运基因,却让各类船艇由湖到海,驶向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从宋代“八面风”帆船的智慧传承,到新能源船舶的科技突围;从分散作坊到全省唯一的内河船舶产业集群,益阳以“一江一湖”作依托,用历史时空作积淀,铸就了“江湖”不可撼动的地位。
当绿色智能浪潮汹涌而来,船舶制造底蕴深厚的沅江市以弄潮儿的姿态,果敢承载转移船舶制造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连续书写着湖南船舶工业的新传奇。
千年帆影与现代钢流的迭代
梳理历史脉络过程中,笔者发现益阳市的造船史,是一部与水共生的文明史。南宋时期,洞庭湖区的“楼船”已成为水师主力战船;明清时期,“益阳帆影”成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商运符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益阳船舶厂承接苏联专家技术,建造了长江流域首批钢质货轮,奠定了现代船舶工业基础。
历史的长风依然吹拂岸边的新绿,时至2010年,益阳(沅江)船舶制造产业园的成立,标志着益阳市船舶制造全面产业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2021年9月,因湖南省市机构改革需要,益阳(沅江)船舶制造产业园整体并入沅江高新技术产业园。
2022年初,为更好推动船舶产业向“绿色环保、新能源、高新技术、智能制造”发展,沅江高新区顺势成立了船舶产业发展办公室,全力打造湖南省船舶制造特色工业小镇。近两年来,组建的船舶服务中心正加速推进本地船舶制造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化船舶工业集群体系。沅江市科工局承担着智能制造、科技攻关、绿色发展的职责。
水,不仅是造船的载体,更是产业的灵魂。笔者进一步了解到,至2024年底,益阳市境内有航道58条共1429公里,湖南省干线航道4条434公里,地方管理航道54条995公里,这为船舶制造通江达海带来了便利。另据资料显示,位于南洞庭湖畔的沅江市,沿城区防洪大堤有20公里岸线,根据2023年3月省人民政府批复的《益阳港总体规划(2035)》,已建成沅江港区船舶专用岸线,船舶制造特色产业小镇总体形成“一核两轴四片区”的空间布局,规划面积为4.34平方公里。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独特的基因环境,为沅江船舶制造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
焊花里的新质生产力
4月初,笔者来到湖南金航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在湖岸边的厂房外,一条130米长、近6层楼高的“巨无霸”出现在眼前。负责人介绍,这是目前湖南省最大的集装箱货船,能承放1080个标准集装箱,也是国内首艘江海直达LNG/柴油双燃料集装箱船,现已完工70%,预计今年7月下水。进入新能源船舶制造车间,来自重庆的女焊工小蔡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正低头和十几名同伴仔细地焊接钢梁。目前,金航船舶公司有4条新能源船舶等待交货,还有一条80米执法趸船加紧焊接。厂房外的地坪上,来自重庆中宏船务公司的秦海涛,正代表厂方讨论开工的事,“我们订制了一条重庆至上海的集装箱船,工期紧,厂里派我来负责监造,虽然是第一次来这里,但这里的服务和营商环境让我放心。”
湖南万骏船舶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勇欣喜相告,今年一季度以来,公司已签订7100多万元的订单,同比翻了一番。现在在建船艇有50艘,由于旧的车间不够大,已在江西庐山的西海水库附近异地建造和检验。园区内新建成了1.6万平方米的智能化新车间,将作为企业总部等待搬迁。
海荃游艇的车间内,也是一片繁忙景象。这里的钢制客船、铝合金双体游艇等金属船舶订单不少,来自贵州遵义的焊工骆科会擦着脸上的汗说,他们来10多天了,一直没停下过手中的活。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沅江市船舶制造业集群群星灿烂。至目前,已有船舶制造及相关配套企业98家(船舶制造企业24家,配套企业74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省级创新平台16个。2024年,沅江船舶产业实现产值132.91亿元,同比增长16.84%,产值及产业规模占全省船舶制造业的80%以上;主导产品出口贸易额1.1亿元,同比增长52.17%。
产业集群内,涌现出多家自主设计研发、制造新能源船舶的企业,大力培育了船舶制造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太阳能游船、纯电动游艇、LNG加注趸船等新能源船舶产品创造了多个第一,如亚光科技研发出全球首艘超级电容动力渡船,建造国内首艘混合动力游艇“宜昌远影号”;金航船舶建造国内首艘江海直达LNG/柴油双燃料集装箱船;海荃游艇建造的国内第一条新能源纯电动双体帆船“蓝色之恋”等。
2024年,沅江新入库船舶类智能制造企业12家,智能制造生产线28条,智能制造工位110个。另多家企业内部正引入5G监测系统和智能化生产设备,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
船舶产业园区建设,基础配套累计投入30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9.08万平方米、公租房1.2万平方米,完成道路硬化14公里、绿化4万平方米,实现“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全覆盖,极大地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提高了园区的承载能力。
开辟绿色智能的新赛道
船舶制造业正经历一场绿色化与智能化革命。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权威政策文件中,可清晰地看到这一趋势的脉络与蓝图:《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内河船舶绿色智能技术将全面推广应用,配套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商业模式等产业生态更加完善,标准化、系列化绿色智能船型实现批量建造,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建立内河船舶现代产业体系。而《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则进一步细化了这一愿景的实现路径。该纲要旨在到2030年基本建成船舶制造业的绿色发展体系。这要求集群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市场拓展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形成一套完整、高效的绿色发展机制。《湖南省促进水运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对新能源船舶建造给予奖补,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目前,沅江加紧角色转换,面对政策赋能的机遇,充分发挥河湖岸线资源和已形成的产业基础优势,加速推进传统船舶制造的绿色智能化转型。为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沅江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沅江船舶高质量发展意见》,规范引导集群发展;研究出台《沅江市船舶产业发展奖励十条》等政策,对自主设计智能船型,入选省、市“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等给予政策奖励;推动“两重”“两新”送解优政策落地实施,对老旧营运船舶报废实施补贴,淘汰老旧船舶,新造新能源船舶。沅江还颁布“人才新政20条”,专门拿出10至17个事业编制支持船舶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并与长沙理工、武汉理工、华中科技、益阳职院等10余所省内外高校建立深化校企合作,共享人才红利。
政策赋能让船舶制造业产业集群如虎添翼。集群企业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多家企业致力于绿色智能船舶的研发与制造,所生产的太阳能游船、纯电动游艇、LNG加注趸船、LNG江海直达集装箱船、超级电容渡船等新能源船舶产品创造了多个湖南第一、全国第一乃至全球第一。
产业链升级的沅江解法
沅江依托洞庭湖水系及湘资沅澧四水交汇的地理优势,拥有许可造船的河湖岸线20多公里,可以修建大型船坞和深水码头,造大船出海已不是梦想。湘桂运河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将进一步打通湖南第二条出海通道,连接长江与珠江水系,为船舶制造业带来增量市场。
但是,现实面临挑战。
首先,产业链条还不完善。主要缺乏上游原材料供应和下游船舶维修拆解企业。在船舶建造成本中,大约70%为钢材、电机等原材料成本,益阳市没有钢材、电机等重要原材料供应企业,也缺乏统一采购模式,难以通过批量采购降低成本。同时,随着新能源船舶的发展,将逐步淘汰传统燃油船舶,废旧船舶的拆解、回收和处理前景广阔,但对环保要求极高,益阳市还没有一家具备资质条件的船舶拆解企业。
其次,设计研发能力不强。多数船舶企业研发投入少,船舶设计制造整体研发能力和水平不高,自主研发的产品及高新技术船舶占比偏低,部分船舶企业还处于“先合同后设计、边设计边建造”的被动局面。
再者,智能制造水平亟待提高。益阳市船舶制造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和传统的工艺流程,建造方式还处于由传统的整体建造向现代化的分段建造的过渡阶段,智能化水平不高,存在生产效率低、能耗高、安全隐患多等问题。
最后,河湖岸线审批问题。亚光、中海、金航、海荃、桃花江、万骏6家企业均涉及河湖岸线问题,虽然在《益阳港总体规划》中均规划了造船岸线,但因办理“岸线证”相关手续繁琐,至今尚无1家企业办理了该证。
如何在新的航道破浪前行?沅江在做足功课的同时,已着手交出一份“益阳答案”——
深化产业协同创新。发挥长沙市国家级工程机械集群优势,加强与沅江省级船舶制造集群的联动,加速技术、人才、供应链等要素双向流动。重点拓展风电安装船、起重船等高端海工装备市场,打造湖南海洋工程装备主力军。谋划与湘潭岳塘区国家级中小企业电机电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企业湘电集团深度融合,推进船舶动力系统国产化替代,联合研发纯电动船(如208TEU集散船)等绿色船型。
构建技术攻关体系。联合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由企业、协会搭建省级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攻关船用电池、LNG、氢能等绿色动力技术,以及“岸基驾控、船端值守”等智能航行模式。企业与高校共建新材料研发实验室,提升船舶能效和寿命。成立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联盟,协同攻克技术难题。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集聚船用动力电池、电机、复合材料等配套产业,构建“2小时供应链生态圈”。通过整合智能家居、消费电子与游艇业务,形成“人船家”全场景生态闭环。
抢抓运河战略机遇。提前布局运河适配船型。针对湘桂运河实现长江与珠江水系的互联互通300公里航道特点,研发浅吃水、大载量、低能耗的标准化船舶,满足大宗货物“公转水”需求。推动“运河经济带”建设,以湘桂运河为轴,吸引物流、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培育岳阳—益阳—永州船舶产业走廊。(孙殉华)
来源:中国水运报